第884章 878牵机术的正确用法
“也就是说,先做哪个都行对么”骆一航听了一会儿,大概弄明白了她们的分歧,问了一句。
文英想了想,苦笑道:“还真是,我们好像是分不出来哪个样本成功几率大,随缘吧,索性按照编号来。”
“别别别。”骆一航提出反对意见,“咱们还是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什么方法”时娟问道。
“扔鞋吧……”
此话一出,秦秋雁噗嗤就笑了,以前怎么不知道这姑娘笑点这么低。
而文英也不禁莞尔,时娟在翻白眼。
罗宏志,一下子精神起来,“老板,是脱鞋往样本上砸么,砸中哪个算哪个”
骆一航挠挠下巴考虑一下,摇摇头,“不行,万一砸坏了呢。”
这俩人还考虑起可行性来了。
文英也翻白眼了,无奈道:“一个样本不够。”
“那就多扔几次”罗宏志兴致勃勃说道。
骆一航则问的是:“最少需要几种”
“老板你还真要扔鞋啊”时娟震惊于骆一航竟然是来真的。
骆一航摊摊手:“你们又选不出来,那就按我的方法呗。”
“行吧。”时娟无奈了。
文英也无奈了,老板又在整幺蛾子,该咋办啊
配合呗,还能咋办。
“我们三个一起做,就按照一个月好了,大概能构建出十三四个样本,这样,现在一百四十多个样本,就按照十四个一组,分成十组吧。”
她这就是在按照工作量分配。
因为具体需要多少样本,文英现在也不知道。
运气好两三种就够,运气不好三四十种吧。
运气再不好,现在这些还不够,还得去找新的。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怎么分组呢”骆一航又提出新的问题。
罗宏志马上想出一个办法:“抓阄吧。”
骆一航对他竖起大拇指,非常好,领悟了领导的思想精髓。
文英她们又一次无奈,又一次只好配合。
找来几本便签,分头在上面写数字。
就写样品编号呗,1到144。
罗宏志还很有仪式感的找来一个盒子,在上面掏个洞。
把写好的便签撕下来团成团丢进去。
一百多个数字很快写完。
罗宏志晃悠晃悠盒子,里面哗哗的。
“谁来抓”
“一人一轮吧,我先来。”骆一航撸起袖子,把手伸进洞里,划拉几圈,抽出一个纸团。
“9号。”
然后第二个,“117号。”
第三个,“85号……”
很快,抽出十四个纸团,这就是第一组了。
然后文英、然后时娟、秦秋雁,罗宏志也来了一轮。
再然后又转回到骆一航……
第八轮的时候。
马志涛从边上二号温室钻了出来。
看见骆一航,刚喊了一声:“老板你咋在这儿……”
话没说完,也被拉过来抓了一轮,这叫见者有份。
九组样本这就算是齐了。
盒子里剩下的18个单独算第十组。
全部抓完之后,罗宏志又兴致勃勃问道:“接下来怎么弄我去找十个纸板,写上数字老板你扔鞋扔中哪个算哪个”
“什么扔鞋”马志涛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呢。
秦秋雁悄悄跟他说:“扔鞋挑选先进行构建测序的样本,老板担心我们焦虑,钻牛角尖。想法子逗我们玩呢。”这姑娘脑补的挺多啊。
不错,就是这意思。而真扔鞋嘛……
骆一航摆摆手:“太不雅观了。”
马志涛了解完情况之后也挺感兴趣,同样摆摆手,“摆一排纸板的话,距离远的命中几率低,摆九宫格边缘位置几率低。所以直接扔鞋不科学。”
时娟和文英听了这话直揉脑门,马专家你研究这个干嘛这都扔鞋了,还讲究什么科学不科学
骆一航和罗宏志听了这话,竟然还认真的考虑了一番,觉得马志涛说的很对,表示赞赏。
“那就扔飞镖吧。”骆一航又出了个法子。
“实验室里有粗探针,拿纸板剪个圆,画扇形十等份。”文英这回说道。
连工具都给考虑了。
她心里想的是,唉,爱咋样就咋样,赶紧结束吧……
罗宏志特别听话,马上找来纸板,拿大圆规画了个圈,裁纸刀裁下来,锅盖那么大,还真挺圆。
画十等分就跟简单了,有量角器。
秦秋雁还抱过来一盒子探针,一头粗一头细,大大小小各种型号。
实验室里真是啥都有。
工具搞定之后,谁来扔呢
骆一航当仁不让,把马志涛和罗宏志都给轰走了。
理由嘛,“你们谁有我运气好!”
这还真没法反驳,骆一航这一路走来,干啥都顺顺当当的,干啥成啥,不服是真不行。
当然不能让他们经手。
这一步重要着呢。
罗宏志找地方挂好了纸板飞标盘。
骆一航拿着一根趁手的探针,走到三米开外,背对靶子。
运起灵气心中默念,“疾——牵机术!”
很快,心中有了感应。
六号。
说时迟那时快,骆一航马上转身,投标,使出飞镖手法,探针刷的一下,正扎在标盘的六号区域。
“行了,就第六组了,你们分着弄吧。”
骆一航拍拍手,随意说道。
这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文英她们好像并不怎么兴奋,齐齐松了口气,可算是过去了,第六组就第六组吧,哪个都一样。
反倒是马志涛觉着不太过瘾,“这就完了忙活大半天就一下啊”
“你还想要几下事办完就行了呗。”骆一航笑道,然后拿起那盒子探针递给马纸条,“还想玩啊你也来扔两下”
马志涛又摇头又摆手,“不玩,上班时间,我要真扔了,你肯定拿不好好工作当借口安排我多干活。”
这个马专家,现在一点都不单纯了,才几年啊,怎么猜的这么准。
唉,职场果然是个大染缸啊……
“好吧,那我不找借口了,直接安排。”骆一航露出嘴脸。
马志涛疯狂摇头,“不行不行,我忙着呢。”
“忙什么呢”
“我正要找你去,看我新种出来的蘑菇。”
听到新蘑菇,时娟耳朵竖了起来,好奇道:“马专家你真种出来啦”
“那可不,我是谁啊!”
马志涛得意洋洋,抢先领路,带着骆一航,还有看热闹的时娟还有秦秋雁,昂首阔步回到二号温室。
穿过一片片实验作物。
在角落里新搭了一个黑色暖棚。
马志涛掀开帘子,里面是一层二十多平米的菌床。
不是菌包那种的,是跟床似的大平板,上面铺着腐殖质,还有各种监控调节设备。
而菌床上,就是马志涛种出来的新蘑菇。
骆一航一看,直接震惊了,“咋个这么大!”
苗床上大大小小长了不少蘑菇,样子看着有点像口蘑。
但是个头嘛……有几朵,比骆一航的手掌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