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金印与红幡
永乐十三年的拉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躁动。驻藏大臣李逸风站在新落成的官署高台上,望着远处布达拉宫的金顶,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大人,京城的钦差已经到了哲蚌寺。"贴身侍卫低声禀报。
李逸风整了整身上的孔雀补服,深吸一口气:"备轿,去接圣旨。"
哲蚌寺的大经堂内,香雾缭绕。萨迦派的南渴列思巴身着绛红色袈裟,端坐在鎏金法座上,看似平静,手中不断转动的佛珠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今日这场册封大典,将决定乌斯藏未来百年的格局。
"圣旨到——"
钦差大臣高昂的唱鸣声穿透经堂,所有僧众齐齐起身。南渴列思巴在侍从搀扶下缓步上前,跪接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咨尔南渴列思巴,慧性圆明,德音广布......特封为辅教王,赐金印、诰命,协理乌斯藏事务......钦此——"
当沉甸甸的金印落入手中时,南渴列思巴的手微微颤抖。这方纯金铸造的大印,正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辅教王印",背面盘着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
"恭喜王爷。"李逸风第一个上前道贺,"从今往后,乌斯藏的政教事务,还要多多倚重王爷。"
南渴列思巴抬头看向李逸风,这个汉人官员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但他知道,这方金印既是荣耀,也是枷锁。
当晚,李逸风在新建的"望月楼"设宴庆贺。这座三层高的酒楼完全按照江南风格建造,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拉萨的土坯建筑群中格外醒目。
二楼最大的雅间"醉仙阁"内,烛火通明。几个刚刚受封的藏族贵族正搂着日本艺伎调笑,桌上的青稞酒已经换成了江南的"女儿红"。
"仁钦老爷,您再喝一杯嘛~"一个穿着和服的艺伎娇声劝酒,纤纤玉手已经探进了贵族的袍襟。
被称作仁钦的贵族哈哈大笑,一口饮尽杯中酒:"好酒!比青稞酒够劲!"
角落里,李逸风正与南渴列思巴低声交谈。
"王爷,"李逸风亲自为对方斟茶,"如今您既受朝廷册封,有些礼仪上的事,也该操办起来了。"
"大人请讲。"
"下官打算出资为王爷重修萨迦寺,只在寺前悬挂一面大明日月龙旗,每逢初一十五举行升旗仪式,为大明祈福。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南渴列思巴沉吟不语。李逸风也不催促,轻轻击掌。立即有两个艺伎袅袅婷婷地走过来,一个为他揉肩,一个为他斟酒。
"王爷,"李逸风凑近低语,"修建费用,下官可以筹措。另外,每年再给寺里添五千两香火钱。"
看着怀中娇媚的艺伎,再想到寺中拮据的用度,南渴列思巴终于点了点头。
消息很快传到了噶举派耳中。
楚布寺的禅房里,噶举派法王愤怒地摔碎了茶碗:"萨迦派竟然答应挂汉人的旗帜!这是背叛!"
"法王息怒。"一个中年喇嘛低声道,"听说李大人答应给他们重修寺庙,每年还有五千两香火钱......"
"五千两?"法王愣住了。楚布寺一年的香火收入,也不过千两。
就在这时,侍从来报:"李逸风大人求见。"
李逸风带来的礼物让所有僧人目瞪口呆:十箱上等茶叶,五匹江南绸缎,还有一尊纯金打造的弥勒佛像。
"法王,"李逸风恭敬行礼,"下官此次前来,是想为楚布寺尽些心意。"
他指着金佛说:"陛下年事已高,皇后凤体违和,下官想在寺中为圣上立个长生牌位,请高僧日夜诵经祈福。当然,香火钱由下官承担。"
看着那尊金光闪闪的佛像,法王的心动了:"不知李大人准备捐多少香火?"
"每年六千两。"李逸风微笑,"另外,楚布寺的修缮费用,下官一力承担。只要......"
"只要挂上你们的日月旗?"法王接口道。
"还要在寺前立一座碑,记述陛下对乌斯藏的恩德。"
法王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就依大人吧。"
拉萨城东新开的"销金窟"里,夜夜笙歌。这里是李逸风特意为藏族权贵打造的娱乐场所,不仅有日本艺伎,还有西域舞娘、江南歌女。
"干杯!为了我们的友谊!"一个汉族帮闲举着酒杯,搂着噶举派某贵族的肩膀。
"张兄,你们汉人的日子过得真舒服啊!"贵族醉醺醺地说,"不像我们,整天守着那些农奴,穷得叮当响。"
"这有何难?"张帮闲压低声音,"我在内地有几个兄弟,最会管理田庄。不如让他们来帮您打理产业,保证年年丰收!"
"这......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另一个帮闲凑过来,"您可是受朝廷册封的贵族,用几个汉人管事怎么了?再说,他们只要管得好,您坐着收钱就是了!"
贵族已经被美酒和美色迷昏了头,当即拍板:"好!就让他们来!"
类似的场景在"销金窟"的各个包厢上演。越来越多的汉族帮闲,通过这种渠道进入了乌斯藏的基层权力体系。
三个月后,重修萨迦寺的工程正式动工。李逸风亲自到场监督,数千农奴在工地上忙碌。
"大人,寺前的旗杆已经立好了。"工头禀报。
李逸风抬头望去,一根三丈高的旗杆矗立在寺庙前,顶端的日月龙旗在高原的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
"很好。"他满意地点头,"记住,每逢初一十五,必须举行升旗仪式,所有僧众都要到场。"
"可是......有些老喇嘛反对。"
"每人发一两银子。"李逸风淡淡道,"不愿意来的,扣三个月香油钱。"
重赏之下,果然再无人反对。第一次升旗仪式时,数百名喇嘛整齐列队,在日月龙旗下诵经祈福的场面,让围观的藏族百姓目瞪口呆。
消息传到楚布寺,噶举派法王坐不住了。他亲自找到李逸风:"李大人,我们楚布寺的旗杆,是不是也该立起来了?"
"当然当然。"李逸风笑容可掬,"下官已经备好了材料,明日就动工。"
在"销金窟"最深处的"藏娇阁",一场更隐秘的交易正在进行。
"仁钦老爷,您庄子上那个管事太不像话了!"一个汉人帮闲愤愤道,"去年收成那么差,肯定是他中饱私囊!"
仁钦已经醉得东倒西歪:"那、那怎么办?"
"让我表弟去!"帮闲拍着胸脯,"他在江南管过万亩良田,保证让您庄子的收成翻倍!"
"好、好!就让你表弟去!"
"不过......"帮闲凑近低语,"我表弟需要几个帮手,都是汉人,您看......"
"没问题!都、都让你表弟安排!"
就这样,一个个汉族管事带着他们的"帮手",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乌斯藏的各个庄园。他们不仅管理农奴,还负责征收赋税,渐渐掌控了基层的经济命脉。
这年冬天,拉萨下了一场大雪。李逸风站在官署窗前,望着银装素裹的城市,听着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
"大人,这是本月各寺的香火账目。"冯远呈上账簿。
李逸风随手翻阅:"看来这香火钱,花得值。"
如今乌斯藏各大寺院前都飘扬着日月龙旗,寺内供奉着皇帝的长生牌位。每逢初一十五,僧众都要为大明祈福。而更多的汉族管事,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了乌斯藏的每一个角落。
窗外,一队藏族百姓正在清扫积雪。他们看见官署上飘扬的龙旗,都会恭敬地行礼。这个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李逸风知道,真正的征服,从来不是靠刀剑,而是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当新一代藏族孩子在龙旗下长大,当诵经声与为大明祈福的声音融为一体,当基层权力都掌握在汉人手中时,乌斯藏就将永远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雪还在下,覆盖了山川,也覆盖了旧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