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张红心重生了8

第236章张红心重生了8

李春兰虽然觉得女儿妙想天开,但不可否认,听到女儿这么有志气的‘理想’,她心里是高兴的。

做了几十年的农民,谁不知道做城里人好,谁不知道做工人好。

但不管是张家还是李家,都只是普通的农民出身,没有门路,除了种地还是只能种地。

在她年轻的时候,她也幻想过嫁个城里人,脱离这面朝黄土的生活。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村里人想高嫁,却不知城里人也想高娶。

除非是条件非常不好的城里人,才会考虑村里的姑娘。

这还不说,还要能搭上关系,有熟人牵线才能成事。

而李家没人脉,也没有钱去搭关系,李春兰自然嫁不了城里人了。

当李春兰听到女儿说想进城,第一想法就是不可能。

因为张家也没有城里的关系,搭不了线。

当李春兰听到女儿说想进城做工人时,她不由愣了一下。

要知道农村人能进城做工人,那可真的是祖坟冒青烟,光宗耀祖了。

这虽然难度很高,但不得不说,李春兰还真的有点心动。

有一个进城做工人的孩子,多有面子啊!

然而,再美好的想法,都是要结合实际的。

李春兰定定的看向平时老实乖巧的女儿,试图从她脸上看出一丝破绽。这样敢异想天开的孩子,真的是她的女儿吗?

她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咋这么敢想呢?

沉默的氛围在张家的饭桌上蔓延着。

饭桌上的人看似事不关己,但其实内心却都受到了不少的震撼。

他们可从来不敢这样想过。

他们以为自己一辈子就是种田的命。

日复一日的农作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人的体力、精神气、甚至是志气。

一个人,连肚子都填不饱,衣服都穿不暖,每天的脑海里除了想到的就只有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的事。

古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有最好的学习环境。

否则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人,都是面朝黄土,每天争分夺秒只为多挣点工分。

每天的劳动强度,以及可怕的饥饿感,让孩子们哪里还有多余的空闲去想其他的远大理想呢?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他们想过最大的事情,也许就是结婚生子罢了。

最后,还是李春兰打破了沉默,问:“你咋想的?你都毕业几年了,你现在回去读初中,你能读得懂?”

张红心眼神肯定的看向她娘,说:“我能读得懂。我之前是怕自己读不好,浪费家里的钱,所以才没读的。我前段时间找过在上初中的同学,借了初中的书自学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书上的知识我都能懂。”

李春兰听到这话,第一反应是不信,下意识往她男人看去,想从张爱国脸上得出一些暗示。

然而,张爱国只顾着一声不吭的吃饭,仿佛这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李春兰觉得这算是家里的大事,需要张爱国拍板,但现在张爱国不表态,她也不好发表意见,于是只能含糊的说:“这事你让我跟你爹先商量商量,你自己回去也再想清楚,上初中可是要去公社上的,可不比上工打猪草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