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些见闻
李清照拉着杨元奇在开封闲逛,“党人碑”的禁锢解除,他们几个原本和李老太太一起出来,李老太太闲他们腻歪,就让于氏和谢二奶奶陪着就好。
李清照要去的地方是相国寺,杨元奇刚好顺路给她指了一两个位置,那里是杨家登船的点。一路听着李清照述说开封的过往趣事,杨元奇内心很满。她的回忆里好多都有她的那些姐姐。
李清照说:“你不在开封时候,我和师师姐姐就是这么过来的呢,她经常说这里要带你来,那里要和你去,我耳朵都生茧子。却是最后我带你来这些地方。”那个时候还没有陈留杨家庄,潘金莲和陈妙常她们更多是在太原。
杨元奇道:“倒是苦了你们。”
李清照嘻嘻的道:“相思才苦,其他倒也不苦。”
杨元奇说:“这么说敢情那时候你就打我主意了?”
李清照掐了杨元奇一下:“才没有呢!我是替师师姐姐想你。”回想那时候和李师师天天争吵,或许那段日子只有这样过得才快吧。
杨元奇发现开封依然灯火马龙,异常繁华。只是和原来不同,小商小贩的摊位不见少,店铺却更为集中。所谓集中,比如当年李清照有两个小店面,现在却是连同旁边几个店面,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型铺子。,显然这是高俅家的。一条大街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同一条大街,两个人间,底层小商小贩卖力生活,旁边店铺豪华奢靡。资源正在已肉眼可见的方式集中。
李清照看出杨元奇脸上的愁丝,问道:“哪里不妥当了?”
杨元奇回:“贫富在拉大,中间人群在减少。开封这点表现异常明显。”
李清照听闻认真巡望一圈:“果然如此哩,小时候一些熟悉的小店都没了踪影。”
李清照顿了顿:“元奇哥哥,你在清风寨压制这种并购,是担心长此以往,对民生无益吧。”
杨元奇叹道:“豪族再怎么花银子都是少数,何况豪族花钱很多本就用在无用的地方,浪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少了中间人群,许多花费就难以传导下去……唉,我也说不上究竟如何,我又不是神仙,但总觉得这样不对。”
杨元奇手点了点店铺:“你看,店铺里的人是不是没以前多,幸好这街道商贩小摊还能维持。”
李清照点头:“就像清风寨,有杨家扈家潘家,也需要有其他花家吴家之类的,更需要有小门小户平民百姓,对吧?”
杨元奇嗯:“要有很多才对,所以清风寨也希望旁边州府的人进来。”
李清照突然道:“如果小商小贩也维持不下去……天下就会很糟吧。”
杨元奇叹息。
……
开封的兼并速度比杨元奇预想的要快,新法施行,权利比以往集中,各类朝廷专营更是通过深入各地的触手把资金往开封集中。庞大的带有官方性质的资本就会挤压其他资金。开封的情况还算过得去,延伸到大宋其他州府的触角,实际是在吸血的。
其他州府则处于失血的状态,压力会更大。要是有激进官员在地方想做出点成绩,就会加剧当地的盘剥,发展一个地方民生经济对于内地州府本就是新党的一个考核点。
……
李清照说:“元奇哥哥,所以你从不喜欢开封,你认为这里的繁华是基于大宋其他地方的供养。现在这种供养还在加剧。”
杨元奇道:“的确如此。开封需要银子这本没有问题,索取却必须有个度。一旦超过某个限度,这天下就难太平安宁。”
李清照默然,她对开封的感官不像杨元奇,她喜欢开封。这里她生活太久,始终有种感情萦绕在心。要不是杨家把目标定在西北,或许她希望在开封和陈留生活。
杨元奇说:“我们还是好好逛街吧,这本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事。我们走快点,你不是要在相国寺认真拜拜么。”
李清照欣然答应,她也想去那里求子。
……
杨家小院。
杨元奇让徐婆惜整理出来的一份资料更从侧面展示另外一个开封,开封的黑道这几年更为壮大,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开封府和地方禁军虽然强力压制,那也只是在明面上不让某些黑帮过于庞大,整体上能做的非常有限。这也不是打压能有效完成的,底层民众生存艰难,黑帮就会滋生壮大,人总得活着。开封真的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如此灯火酒绿,它在掏空整个大宋的同时,自已的根基也在被掏空。
李老太太对开封的感官更为直接,她是离开了二十年,在她看来开封看似当年的开封,却又完全不同。街道似乎在,却没了原有的熟悉,当年自已中意的店铺早已物事人非,寥寥无几。这让她逛了一圈就没了原先的兴趣。
李老太太对于氏和谢氏道:“杨家在开封没什么产业?”
于氏回答有些惶惶:“除去顔楼分润,只剩一个店铺租金。其他就是开封城外周边的地了。”开封收支还是依着杨垣怡的布置来的,杨垣怡离开,开封也没什么调整。其实现在开封最大一笔收入倒是太原顔楼的分润,爵位传承时候杨家给出的爵位薪水的补偿。
谢氏却是轻松:“太原在开封除去顔楼,还有就是白巩楼的收益。”白巩楼已经给到梁师成修府邸,这个品牌却还在。
李老太太不再多言,这么看,杨家真正最能提供现金流的是杭州和太原。
李老太太叹道:“开封还真不适合杨家啊。于氏啊,多听听太原陈氏的。还是得西北呀。”太原她不好说什么,于氏她却的确能提醒,她是杨文广最后的未亡人,开封的直系老太太。
于氏怔然,她和杨兴真守着这个开封,现在看的确没这个必要。这里守着祖宗祠堂就是,其他……权势在哪里,产业就该在哪里。
于氏点头应下,陈氏有的不仅是太原杨家的权利,更是把太原内部家业处理的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