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意想不到的来客
翌日,府城的一个二进小院落里。
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两人正坐在书案前奋笔疾书。
她们同王怡和张皓两人约好了,准备将府试三场考试中较为难的题目和自己写的文章默写下来,然后一同去向王夫子请教。
也就是所谓的考前估分。
“"则行则藏,惟我与尔""穆王敬止",这一道四书题和五经题倒是出得相当有水准,没想到卫知府还是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妙人。”
王夫子感慨一句,继续看向手中的文章。
大夏国以台阁体作为科举考试和官员撰写公函的标准字体,它的特点就是方正简洁,大小一律。
所以王夫子看着手中字迹清晰、规整的文章,基本匆匆一扫就能发现文章存在哪些优缺点。
片刻后,王夫子这才放下手中的卷子,神色轻松道:
“这次府试,为师不得不感叹于你们的好运气,无论是第一场压中的两道四书题,还是这第一次在考场上出现的所谓的‘截撘题’,你们在这起点上,就已经胜过了大部分一同参加府试的其他考生。”
王夫子停顿下,喝了一口茶水,继续道:
“至于文章内容我觉得,以怡姐儿和云初的文章质量,倒是可以在府试总榜前三争上一争,而云疏,你的那篇四书题和五经题的破题实在是精妙,如果不出意外,为师倒是觉得这次竟陵府的府案首非你莫属。
至于张皓”
说到这里,王夫子坏心眼的停顿了下,急得张皓连连追问。
王夫子一甩袖子,神色严肃道:
“身为读书人,一点儿都沉不住气,为师教你的都学到狗肚子里了。”
张皓耷拉着脑袋,小声反驳:
“读书人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又不是清心寡欲的和尚,激动不是在所难免的事吗”
越说越觉得委屈,他觉得吧,夫子也太偏心了,每每就爱逮着他一人说教。
诸葛云疏和王怡早已见惯了这个场面,她们也明白,自家夫子之所以对张皓这么严格也是爱之深责之切罢了。
见此,诸葛云疏上前一步:
“夫子,您就别逗张师兄了,是不是他这次府试同样发挥得很好?”
王夫子摸着光洁的下巴,嘴角微微上扬:
“他的卷子虽说同你们三人相比差点了火候,但是相对于府试的难度,为师认为通过这场府试倒是不在话下。”
更甚者,如果运气好的话,像其他几个县的优秀学子突然发挥失常,那府试前五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这样的话,他并没有对张皓说,毕竟像这种不确定的事,说出来也是徒增烦恼罢了。
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是在王夫子处用过晚膳才回来的。
两人快到家门口时,发现两个陌生女子站在自家院子外鬼鬼祟祟,时不时还伸头往院子里面看一眼。
诸葛云疏同诸葛云初对视一眼,正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时,却见那其中一人看到她们后激动地跑了过来。
此人名为郑亭秀,竟陵府慈溪县人,芳龄十五。
“在下郑亭秀,今晚冒昧打扰,主要是感谢二位府试第一日,出手相助之恩。”
郑亭秀是真心实意来致谢的,如果那日若没有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两人的提醒,她都不敢想象自己将会落得怎样凄惨的下场。
所以府试一结束,她赶紧找人打听,这才打探到自己的两位恩人住在这里。
诸葛云疏两人一听,原来是府试第一日她们好心提醒考篮里被别人扔了纸团的那名女子,这才放下心来。
诸葛云疏上前一步,开口道:
“在下诸葛云疏,旁边这位是我堂姐诸葛云初,对于那日帮忙之事,亭秀姐姐不必挂在心上,我们也只不过是看不得如此小人做此等害人之事罢了。”
说完这话,她们两人依旧站在院门外,并没有请这位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子进家里喝一杯茶水的打算。
毕竟,她们初来乍到府城,对于当日帮忙之事,现在想想已经是冲动下做出的选择,她们并不想因此额外招惹其他的是非。
诸葛云疏一想到,如果当日那陷害之人要是知道是她和云初堂姐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会不会寻机报复回来,一想到这种可能,她就替家中的爹娘堂姐和堂兄们的安全担忧。
郑亭秀也是个有眼力色的女子,她稍微扫了下两位恩人的神情,就大概猜到了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在想什么。
于是,上前一步,解释道:
“我年长你们几岁,就厚着脸皮叫你们一声妹妹了姐姐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但是请你们放心,陷害之人在第一场府试结束,就已经被我抓住并送回家中等待处理了
说来惭愧,这件事属于家中丑事,姐姐在此也就不多说了,以免污了你们的耳朵。”
说着,抬手招来丫鬟,拿过她手中的几个礼盒,温柔一笑:
“两位妹妹都是心思良善之人,对于你们的大恩,姐姐无以为报,惟有这些薄礼,望你们不要嫌弃”
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见此连忙推拒,但是没有办法,这位亭秀姐姐实在是过于热情了些。
两人无可奈何下,只能收下了这两份谢礼。
原本,诸葛云疏还想请郑亭秀去家中喝杯茶水在走,但是郑亭秀看了眼天色后,于是婉拒了诸葛云疏的邀请。
临走之时,郑亭秀突然转过头来,并摘下腰间的玉佩,笑着对她们两人道:
“姐姐乃竟陵府慈溪县郑家之女,父亲这几年外调为官,两位妹妹日后若是遇到了解决不了之事,而姐姐尚且有能力为之的,两位妹妹不烦拿着此玉佩到家中寻我”
说完这句话后,也不等诸葛云疏两人有什么反应,直接把玉佩塞到了诸葛云疏手中。
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两人先是一愣,等回过神来时,早已发现家门口没有了这主仆二人的身影。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因着府试第一场考试时的那一份善举,为两人日后省去了很多麻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