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府试改卷,府案首?
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几人自从上次在刘举人举办的诗会上,声名鹊起后,比之原先收到了更多的文人邀请函。
她们四人经过仔细筛选,最终选了几个熟人多且听起来有意思的文会,然后几人一同出席。
然而让她们失望的是,这些聚会无非就是一些文人墨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互相吹嘘罢了,诸葛云疏觉得这些活动实在是索然无味,远不如在为国为民系统内学习来得有趣。
同她有一样想法的还有诸葛云初和王怡,这两人都是对未来有远大抱负之人,她们也不想浪费多余的时间去参加这样无聊的宴会。更何况,诸葛云疏又送给了她们两人几本手抄版古籍,特别是王怡,她本就痴迷于算学,这一下又得到了这样的算学孤本,她哪还有其它空闲时间,恨不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省下来,好好研究这本书上的新算法。
倒是张皓,对这些文人聚会情有独钟,他与钱文星这几日接触下来,发现他们两无论是家世背景还是兴趣爱好都较为相似,于是两人很快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好友,因此这几日张皓一直跟着钱文星后面四处应酬结交新的伙伴。
直到有一晚,张皓带着一身酒气回到酒楼,正好被王夫子抓了个正着,然后就被王夫子严肃训斥了好几个时辰,之后张皓这才收敛些,不在跟着钱文星出门胡闹,并老老实实地待着酒楼里面一边读书一边安心等待府试放榜。
相对于参加完府试的这群考生的轻松惬意,府衙里的知府大人和他的几位同僚们却苦不堪言。
竟陵府下共管辖五个县,分别为怀安县、慈溪县、远安县、巴东县和临溪县,怀安县最富,临溪县最为贫穷落后,相比较下,所以除了临溪县因为参加县试的人少只有三十人被录取参加府试外,其他四个县都是至少五十个人参加府试的。
也就是说,这一场府试下来,知府大人他们大概要批改二百三十人左右的卷子。
这可不是只有二百三十多张,府试共考三场,第一场三道四书题和一道五经题,第二场一道四书题和两道五经题,第三场只有一道诗赋题,也就是说在这场府试中每位考生一共要写完八张答题卷,而二百三十多人也就是两千多份卷子。
面对这样多的两千多份考生试卷,真正意义上也只有知府大人同他的两位下属官同知和通判两人一同辅助批改。
“诶!”
这一声叹气,卫知府自改卷以来不知道叹了多少声。
被这些考生的答题卷连番打击下,他不禁后悔为何当初脑子一热就选择了这样的新型考题,不仅如此,还在原先府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半倍的考题量。
但是能怎么办,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批改下去。
这时,一位四十多岁的老者,拿着一张答题卷,连连摇头叹息,而另外一个年纪稍微年轻一些的考官,偏过头来看了一眼,感叹道:
“诶!今年这批府试考生,相对于往年来说底子还是要差上很多。”
今年府试考题是一种新的类型,也是因此有不少考生的答卷并不是很理想,甚至还有一部分考生连题目也没有写完。虽说这些都是卫知府出偏题的锅,但是葛同知和夏通判两人能怎么办,他们只能把这个锅甩到这群考生身上。
正当三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之际,夏通判随手拿起一份考卷批改起来,没想到这越看越着迷,一直等到把整篇文章看完,他还意犹未尽。
葛同知与卫知府不同,他与夏通判共事多年,早已熟知此人习惯,他见夏通判这不同寻常的反应,赶忙好奇地凑了过去,没想到这才看到答题卷第一行的破题之言,葛同知就激动地把夏通判手中的卷子夺到自己手里。
半盏茶后,看完卷子的葛同知忍不住激动大叫起来:
“好!好!好!场中做此题者多以推己及人为言,甚失圣人本旨。这一篇,倒是篇见理精到,语意浑成,可以式矣。”
原本还沉浸在这篇文章的夏通判,被葛同知这一嗓门惊得回过神来后,也是连连夸赞:
“刊落繁词而理致精到,《论语》义似此作者绝少。”
通常情况下,改卷官遇到文采斐然的卷子都会拿给知府大人一同欣赏,葛同知和夏通判也不例外。
等卫知府看完这份卷子后,同他的两位下属一样,激动得大声赞叹,道:
“一般以《论语》义,大多考生基本才着言语便会出错。可是这篇文章不一样,此作理明而词尽方可录之,以示天下之尚弥文者。”
这是一句很高的赞赏,说完这句话后,卫知府便拿起桌子上的朱笔,在这张卷子上画上了个大大的红圈。
有了这一好开端,后面连续几日,卫知府他们又发现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好卷子。
虽说这些卷子同第一日发现的那张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相比较于大部分考生卷子的惨淡,卫知府觉得,这些卷子的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甚至,他还在心里安慰自己:“你看,我出的题目难吗?为何这些考生就能答得很出彩!”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卫知府后面批改卷子时心情一直很愉悦。
一直持续到这最后一日,经过三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把两千多份卷子批改完。
葛同知和夏通判从中挑选出五十份卷子递给卫知府过目,等确定本场府试录取的五十人后,卫知府这才从这些卷子中找出来十份他们三人都觉得最出彩的文章一同放在桌子上进行最后的评选。
“此篇破题最出彩,得诗人咏叹之意,妙哉妙哉!”夏通判道。
葛同知接过一看,同样赞叹道:“《大雅》言道义不牵合,词不枯瘦。说理之文,未有过于此者矣。”
然后两人递给卫知府,卫知府一看,心里一乐,倒是和他想选择的一样,于是道:
"同也,说敬之文,简而明,淡而腴,作雅义必如此作方是,录之!录之!"
卫知府同葛同知和夏通判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三人一致将五十名考生排好名次并推选出一篇他们认为全场最佳的卷子,也就是本次府试的府案首。
确定了排名,卫知府这才把这些卷子糊了名和信息的位置纸条撕开,原本他们猜测,这第一名可能是慈溪县那位以诗词闻名的县案首,也有可能是远安县县案首,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纸条撕开后,出现的姓名竟然是——
诸葛云疏。
临溪县县案首,这场府试年纪最小的考生。
更令他们三人惊讶的是,当他们所有认为好的文章被撕开纸条后,竟然发现这些卷子中,诸葛云疏几乎每一场考试的答题卷都在这一列。
卫知府本就对本场府试年纪最小且做题速度最快的诸葛云疏印象深刻,但是没想到她还能给自己这样的惊喜,不仅速度快,就连成果也斐然,想到这里,卫知府不得不感慨一句:
“此女非池中之物,将来如不出意外,必将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