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院试开始第一道四书题
宣德四十二年,六月十五日。
汉乐府院试正式开始。
这一次,主持院试的是学提,一般由礼部直接指派。
诸葛云疏可不知道这位新上任的学提是好是坏,她就希望不要如之前陈学提那般冒领考生的卷子,就是对她们这批考生最大的安慰了。
挥别了诸葛云春和诸葛云仁两人,诸葛云疏、诸葛云初、王怡和张皓四人找到了她们云水镇镇学一同参加这次院试的师兄会和后,就顺着队伍慢慢往前走去。
可能是有了第一次脱光身体的检查,所以这一次,诸葛云疏面对府衙内的女差搜检身体,倒是镇定很多。
相比于其她女考生不是羞红了脸,就是一脸被侮辱的模样,诸葛云疏这般冷静,倒是让搜检身体的女差多看了她几眼。
诸葛云疏见此,非常厚脸皮地回以她微笑。
这倒把那名女差整的愣神了一瞬。
在这名女差的印象中,自大夏开创女科开始,她还没有见过在搜检身体时这么放松的考生呢。
诸葛云疏可不知道这名差役在心中想着什么,此时的她正拿着距离厕所很近的座位号在那里发呆。
虽说,院试同府试不同,只考两场,也无须过夜,一般也没什么考生会在考试期间去茅房解大号,但是不知为何,诸葛云疏就是觉得拿到这样的臭号,很是晦气。
没有办法,心情不好归不好,考试还是要继续的。
院试第一场考试,共四题,两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和一道策论题。
而这一次,根据以往规定,考生不得在考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只要标注上座位号就可以了,这一做法,在民间也被称为草案。
一般,考官改卷时,只要在这张卷子上画上相应的符号,就代表这张卷子会不会通过。
一盏茶后。
只见一名衙役举着考题板走了过来。
这时,考场内所有的考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这块考题板上的一道四书题。
诸葛云疏也是如此,她赶紧梳理下毛笔尖,然后蘸墨把考题抄到了草稿纸上。
题目为:【对曰百君不足】
又是一道截撘题。
对于这种题型,她早已熟烂于心。
先找关键字,然后再根据关键字回忆起它在四书中的完整句子。
不一会儿的功夫,诸葛云疏就在纸上写下:【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这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篇,联系它的上下文,完整的一段为: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大概得意思为:鲁哀公询问有若,如遇到饥荒,国家用度不够,该怎么办?有若说,为何不用“彻”法?
这里所说的‘彻法’是周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也就是说农民耕种一块田地的收成,其中九成归自己所有,剩余一成上交给国家。
鲁哀公听到有若这个回答就很纳闷:我十中取二,都嫌弃不够,你还想让我十中取一?你莫不是脑子有问题?有若无视鲁哀公的骂言,回道:百姓足够了,国君怎会不够?百姓都不够,国君哪里有多的?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不由心里一咯噔,这位学提大人为何会出这样的题目,他的目的何为?
难道是大夏国的国库紧张,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因着钱粮问题争吵过,所以才有此一题。
民富与君富,孰佳?
这还真是古往今来一直被热议的一个敏感话题。
作为皇帝本人,他定然是更希望自己的国库更为富有,而作为平民百姓,也定是希望自己吃喝不愁。
所处的阵营不同,那相对来说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甚者,稍有不慎,回答得过于放飞自我了,还可能连累身家性命。
诸葛云疏要做的,就是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何要纠结两方谁富更好呢,还不如共同富裕来的双赢些。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这道四书题的破题,为: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她偷换了个概念,虽说是共同富裕,但是富裕也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百姓为下,君主为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下面的百姓富裕了,君主还愁不富裕吗?
有了这个挑不出错来的破题,诸葛云疏就要暗戳戳地提醒考官,她可不是无的放矢才得出这一破题的,她可是熟读四书五经,饱腹经纶之人,这些都是有依据,有出处的。
于是,就在草稿纸上继续写下本次的承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君主的富裕,是藏在民间,老百姓都富裕了,就不存在君主一人穷的道理了。这可不是她这个小考生说的啊,是‘有若’将这君民一体的思想告与鲁哀公的。
有了这个承题后,下面这一段,诸葛云疏就要‘代圣人立言’了,也就是所谓的起讲。
其实也就是接着破题和承题的内容,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做一下进一步的解释,也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好开头。
诸葛云疏思索了一会儿,这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这句话的大意为:君主要增加赋税,目的是补充用度上的不足。既然君主想要用度上充足,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先充足呢?如若能推行周朝的‘彻’法,心中一直爱护百姓,用取十抽一的征税办法,不为了自身欲望而加重百姓负担,那么百姓的产出就会多出很多来,也就不再困扰于国家用度上的不足这个难题了。老百姓有了足够的产出,也就不会被赋税所困。
诸葛云疏模仿圣人的口气,把这段话写出来,而这个所谓的‘代圣人立言’这个口气,其实也就是从起讲开始的。
而大夏国八股文又规定,起讲要简略,一般在三到五句之间,就基本合格。
有了好的开头后,接下来就是标准的八股文模版,在这里,诸葛云疏思考的很快,所以一气呵成下,直接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这道四书题的第一股和第二股,这两股合起来又可以叫‘提比’。
简单来说,这两句就是八股文刚进入正题,提起议论的部分。
在这里,诸葛云疏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百姓足’所带来的好处这一思想。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
【里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然后,根据上面所写的两股,诸葛云疏又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就是所谓的‘出题’,也可以叫做‘点题’。
而这一句,不是八股文所要求的必要部分,这要结合你自己所写的文章,看看是否需要。
然而在这里,诸葛云疏就是要明确她自己的观点: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有了这个观点后,下面的三股、四股、五股等都将围绕着这个观点所展开。
特别是这第八股,诸葛云疏可是要给君主画大饼的,也就是给他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如:
【百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你看,不论君主你想做什么,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打仗所需的所有物品,如若钱粮不足的时候,都可以找个由头来向富裕的百姓征收。
等写完这些之后,诸葛云疏又装模作样地在草稿纸上写下: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古代文人多喜作秀,诸葛云疏身处这个环境,同样免不了俗。
而这最后一句,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也就是文人常常在八股文结尾处来个长吁短叹,也就是所谓的‘收结’,简单点可以理解为总结。
也直到这时,这篇关于‘民富’还是‘君富’的四书题,诸葛云疏这才在草稿纸上打好腹稿。
注:这篇八股文引自明朝王鏊所作,历来被誉为科举名篇。今年,这一篇八股文还被杭州市纳入了高中语文教材。
希望宝子们了解八股文后,也可以喜欢上,爱你们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