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军屯制
吃完饭又闲聊了一会儿,三小就哈欠连连,被奶娘带下去午睡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则陪着老朱两人话起了家常。
这次他们并未谈政事,而是聊起了写书。
老朱虽然不大管事儿了,可人一点都没闲着。
他在写书。
将自己和马娘娘的一生全都写下来,这还是陈景恪给他的建议。
除了自传,老两口还将陈景恪历年来讲课的笔记,进行全面的梳理。
准备留给后世子孙,这可都是帝王之学啊。
老朱曾数次说过:“有些东西用笔墨是无法传承的,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授。”
“蒙元的建立,让华夏失去了太多的传承。”
“尤其是大局观、世界观、家国天下观等等思想。”
“元末义军蜂起,英雄豪杰如过江之鲤。”
“然此时回头看,竟无一人拥有真正的天下观,咱亦是如此。”
“幸亏遇到了景恪,才知道了什么是家国天下。”
“咱要将这些都写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咱朱家子孙可以出现庸君,但不能出不明事理的昏聩之君。”
马娘娘每次都嘲笑他:“秦始皇当年也是这般想的,他还想传万世呢。”
“能将咱们看得见的后辈教好就行了,再往后的事情啊,就是儿孙自己的造化了。”
话虽如此,她却一直在帮老朱完成这部书。
可以说,老朱正在写的书,是陈景恪、马娘娘他们三人的智慧精华。
其实大家都知道,避免后世子孙出昏君,几乎不太可能。
但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总归是一件好事。
就算将来朱家人不争气失了国,这书落到别人手里,也算是一份功绩不是。
所以,对这部书老朱和马娘娘非常的重视,就连朱标而经常参与提意见。
说起来,朱标自己也在写书。
他写的是偏向于经济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书,其实也是对他六年皇帝生涯的总结。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也时常给他们提意见。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孙福小跑着进来道:
“圣皇、娘娘、陛下,大喜,大喜啊。”
四人都有些惊讶,有什么大喜?
老朱似乎想到了什么,抬头问道:“可是日本或者西域有捷报传来?”
孙福喜道:“圣皇英明,正是西域的信使到了。”
“晋王阵斩黑的儿火者,灭察合台汗国,在碎叶川与秦王会盟。”
老朱大喜:“好好好,这个消息好啊。”
马娘娘高兴的眼泪都出来了,两个儿子都平安无事,再没有比这更让她开心的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惊喜不已。
朱雄英立即起身说道:“信使呢,快带来见我。”
孙福立即出去把人带了进来。
报捷是个涨脸的活儿,一般都是派自己比较器重的人担任。
这次负责报捷的,就是朱棡的一名亲信。
首次见到圣皇、圣皇后、皇帝,他可谓是非常激动,以至于几次嘴瓢。
不过大喜事儿,也没人在意这些小问题。
他详细的讲述了朱棡出征后的事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缓解了老朱和马娘娘的思子之情。
这边还没讲完,孙福再次进来禀报:“耿大将军的报捷使者到了。”
老朱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这么巧的吗?
马娘娘笑道:“真是双喜临门啊。”
很快信使被带进来,不是别人,正是杨洪。
对于这个名字,老朱、马娘娘等人都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忙着听他汇报日本方面的详细情况。
陈景恪却不禁多看了几眼,杨洪,莫非就是那个杨洪?
他对明朝中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之所以知道杨洪,还是因为他拒绝给叫门天子开门,保住了宣府城。
想起朱祁镇,陈景恪就牙痒痒。
如果穿越到那个时期,他一准找个海岛当海盗。
然后攀科技树,一路打到北京,将这位土木堡战神给千刀万剐了。
只能说,朱祁镇逃过一劫。
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世大概率不会有这个人了。
打量着杨洪,陈景恪暗暗想
道。
如果他就是历史上那个杨洪,也是一个可堪培养的大才啊。
即便不是历史上那个杨洪,耿子茂派他来报捷,说明能力不差,也同样值得培养。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杨洪已经将日本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老朱自然非常高兴,夸奖了这两人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就让他们下去休息了。
四人热烈讨论了一会儿,老朱就让朱雄英离开了:
“如此大的喜事,要赶紧告知天下人,你就别在这里陪我们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和陈景恪一起起身就准备离开。
马娘娘叮嘱道:“别忘了派人给你爹报喜。”
应了一声,两人一起离开慈宁宫。
走在路上,朱雄英依然有些不可思议的道:
“两波报捷的使者竟然一天内先后出现,太巧了。”
陈景恪深以为然的道:“是啊,这就是天意啊。”
很快两人来到乾清宫,朱雄英派人召见内阁学士及各重臣。
事实上,这会儿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了,群臣早已等候在宫门外。
-----------------
日本和西域战场大胜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了洛阳城。
民间对此倒是挺平静的,大家早就已经习惯了大明的战无不胜,真正热闹的是官僚权贵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两场军事胜利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官场将迎来一次新老交替。
一次大家期待已久的权力交接。
按理说,权力交接是很多人都竭力避免的,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失意者。
但这次不同,没有输家。
即便是退出权力中心的那些人,也都得到了更好的补偿。
说白了,饼子做的更大了,可分配的利益就变多了。
权力交替也可以变得如此和谐。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掌权的开国勋贵们,比他们的继任者们还要着急。
当捷报传来,不知道多少人放声大笑,就差敲锣打鼓庆祝了。
俺们的封国,终于要兑现了。
想要再进一步的年轻一代们,自然也非常开心。
这群老家伙终于退了,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大家在想什么,第二天早朝当众宣布,将会开启第二次大分封。
并且拿出了一副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了,这次将会拿出哪些土地分给诸侯王。
皇帝再次确认了这件事情,群臣自然山呼万岁。
不过紧接着朱雄英话锋一转,道:
“然不论是日本还是西域皆为新土,想要真正恢复治理,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希望群臣齐心协力,协助朝廷尽快完成既定的方案。”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不配合朝廷将此事办好,大分封就一日不会真正落地。
群臣哪会反对,纷纷保证一定配合朝廷的工作。
对此朱雄英毫不怀疑,在此事上群臣会高度配合的。
毕竟事关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出征日本的效率那么高就是证明。
从接到消息到出兵,按照正常来说起码得一年半载。
这次只用了三个月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只能说,利益比任何东西都更能驱动人。
至于接下来如何处置日本和西域,则要区分对待了。
处置日本的办法很简单,将大部分百姓迁离本土,一部分安置在大明,一部分安置在各藩属国。
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同化措施,比如改汉姓取汉名讲汉话。
至于反抗的,也无需手软,直接毁灭就可以了。
如此最多两三代人,他们就会被所在的环境同化,彻底抛弃以前的习俗文化。
当年高句丽人就是这么消失的。
日本腾出来的土地,自然是留给诸侯王。
到时候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居住,繁衍上几代人,就能彻底将这里消化吸收。
西域不同,首先这里将会变成大明的直属土地,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体系。
其二,这里的情况更加复杂,族群众多,一个不好很容易酿成民变。
关键是,这里离紧挨着安西,大明在这里推行的政策,将直接影响
到安西各部族对大明的态度。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除非对方直接造反,否则只能采用安抚同化的方式。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自然有办法来应对这种情况。
“在西域大规模施行军屯制度,每个县的旁边都建立一个军屯所。”
“军屯所里生活的全是汉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战时各家出青壮组成军队,太平时就归家务农。”
“这些军屯所就是一枚枚钉子,将西域牢牢的钉住。”
朱雄英说道:“这不就是皇爷爷的军户制吗?”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说军户制也没错,但也有所不同。”
“其一,性质不同,军户制是军制,重点在‘军’字上面。”
“军屯是一种半军事半民事制度,重点在‘屯’字上面,百姓的身份是民。”
“各家挑选出来的青壮的身份也是预备役,而不是正规军人身份。”
“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还是搞农业生产。”
“只是轮流值勤,农闲时节参加军事训练而已。”
“更准确来说,军屯制是武装垦殖。”
“看住旁边那个县,协助该县的官吏治理该地方。”
“其二,因为是半军事化单位,他们的武器比正规军要差很多。”
“用来镇压普通人的叛乱还行,面对正规军就没有多少还手余地了。”
“如此,就可以有效防止军屯所变成一个个小军阀。”
“其三,军户身份是定死的,世世代代都为军户。”
“军屯所的百姓是自由身,他们可以随时离开军屯所,也可以读书考官、做工、经商等等。”
“就算是发配过去的囚犯,刑期满了不想留在当地,也可以离开。”
朱雄英摸着短须,若有所思的道:
“武装垦殖?这个设定有意思。”
“既保留了一部分军事实力,可以配合军队镇压地方叛乱,又不用担心养虎为患。”
“嗯,不错不错,就这么办了。”
他可太满意这个军屯制了。
以前的军屯有个最大的隐患,军事长官手里有人,又自己产粮自己吃,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很多时候朝廷拿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军屯就没有这方面隐患了。
说到底,他们也就是一群拿着简陋武器的民夫罢了。
真要敢造反,朝廷随便派一支正规军过去就能镇压。
但和普通百姓比起来,他们拥有一定的组织度,又有一定的战斗力。
打不过正规军,却能摁着当地土人揍,正好一对一盯梢当地土人。
有他们震慑,当地土人首领只要不蠢,基本不敢举旗造反。
最多就是搞搞暴动,无法影响大局。
但只要他们敢暴动,那就是给大明收拾他们的理由。
一茬一茬的杀,总有一天能把所有刺头都杀光。
剩下听话的,就通过教化改造他们。
事情真要恶化到必须出动正规军,军屯所还能为军队争取时间。
等军队到达,军屯所秒秒钟就能改成军营,为军队提供后勤等等。
将来西域彻底被同化,军屯所可以就地转换性质,变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可以说,这个制度简直就是为羁縻地量身打造的。
若是早有此法,说不定老祖宗早就把四夷之地全都拿下了。
越想朱雄英就越觉得这个制度好,说道:
“不只是西域,辽东、大漠草原、交趾、云南等地,都可以采用此法啊。”
“哎呀,这么好的法子,你为何不早点拿出来啊。”
陈景恪摊了摊手,说道:“我这也是最近才想到的啊。”
主要是前世他对js兵团这东西也不熟悉,基本没什么印象,穿越后也就没想起来。
直到朱棡出兵西域,他开始思考前世国家是怎么治理这边的,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
然后就想到了js兵团。
前世好像全国各地都有这玩意儿,后来大部分都取消了,听说就只剩下西域还有。
所以他才改头换面,搞出了大明版的js兵团,并起了军屯制这个名字。
之后朱雄英就将内阁和大都督府的
人都叫过来,一起协商军屯制是否可行。
换成平时,肯定会引起一番争论。
即便明知道此法可行,为了某些原因,也要反对一番。
但此时大家都迫切希望朝廷赶紧安定西域,然后落实第二次大分封,完成权力交替。
再加上又是陈景恪提出的策略。
大家就全票通过了此策。
接下来自然不用陈景恪操心了,细节问题自有内阁和大都督府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