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550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对于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产,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产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着手。

至于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着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产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勋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复,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着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

“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产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产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于,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确实也能生产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环保、高效率生产。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产线。

这不是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产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产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产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着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产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着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

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标、朱雄英分别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

,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辇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将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并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产,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采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将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产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产,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产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产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产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炼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产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于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晌才说道:

“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着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财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将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

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着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

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