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552章 朱雄英的手腕

时间很快来到腊月十五。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新式肥料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时,朱雄英在这天的早朝大发雷霆。

狠狠地斥责了地方官吏不作为,纵容大户欺凌奴仆,甚至官商勾结、官黑勾结荼毒乡里。

登基这么久,这还是朱雄英第一次当众发这么大的脾气。

而且,新臣子们还没觉得怎么样,老臣子已经觉得莫名眼熟了。

当年圣皇想干什么事儿的时候,貌似就是这样。

新皇这是终于忍不住静极思动了吗?

懂事儿的老臣已经低下头,默默的后退了半步,尽量将自己藏在人群里。

只有近些年提拔上来的新臣,还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朱雄英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还让锦衣卫抬出了二十七口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卷宗。

这些大箱子摆在一起,满满当当的一大片,蔚为壮观。

但群臣却看得头皮发麻,这得多少案子啊。

大明民间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吗?

朱雄英愤怒的道:“都看看这些,锦衣卫从天下各地收集上来的违法乱纪之事。”

“这还是查到的,没查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群臣都缩了缩脖子,这可不是小事儿。

衡量一个皇帝的功绩,他执政期间民间治安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而那个标杆就是汉文帝,他执政时期有一年全国只有四百多起案件。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模仿过这个,只不过他的四百多起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不但没有成为加分项,反而成了被嘲笑的黑点。

有了这个教训之后,后世帝王就不会再刻意弄这个数字。

但如果违法乱纪之事太多,也是会被嘲讽的。

朱雄英属于青年皇帝雄心勃勃,意欲开创盛世。

现在才登基五年,就发生这种事情脸上肯定挂不住,大发雷霆是很正常的。

然而到现在,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接着,朱雄英问道:“大理卿,今年地方衙门向你们上报了多少起案件?”

大理寺卿曹铭出列道:“回陛下,今岁各地方衙门共上报案件三千四百七十一起,比之去年少了一成。”

换成平时,肯定会有人迫不及待的站出来吹捧,在我皇的英明领导下,百姓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云云。

但看了看大殿中央摆放着的一片箱子,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么一大堆箱子,你说只有三千四百七十一起案件?

骗谁呢?

这说明啥?说明在瞒报案件啊。

至于原因也不难理解,我们这里的案件比去年少,说明我治理有功啊。

若是比去年多,那岂不显得我们都是酒囊饭袋吗。

然而,这瞒报的差异也太大了啊。

大明选官制度改革以后,中枢官员基本都有基层从政经验。

他们马上就猜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很多案子或许地方衙门都没有立案审查。

然后被锦衣卫给查到上报了。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锦衣卫查到的和地方衙门上报的,数量上差别太大了。

意味着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力在下降。

这才是最致命的。

你们这是在威胁皇权啊。

就算再迟钝的人,都意识到问题大发了。

对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权威受到挑衅,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这事儿恐怕无法善了了。

老臣们已经恨不得把头缩进胸膛里,新臣子们则还在思考,等会要如何劝皇帝息怒。

但这还不算完,朱雄英又把前几天说服重臣的数据拿了出来。

上面有现在的具体情况,以及放任不管的后果。

至此,他将自己的督亢地图全部展开,终于露出了杀手锏。

展开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

“对于违法乱纪之事,从重从严处置,决不姑息养奸。”

不少人下意识的想要反对,然而还不等他们行动。

内阁、大都督府、各部尚书,全都齐刷刷的站出来表示支持。

到了这会儿,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也知道,皇帝已经和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

各派系的人见到自家老大都支持了,也很自觉的站出来支持。

这一下,大半个朝堂都是支持的声音。

剩下的人纵使有意见,也只能咽回肚子里。

倒是有人认为朝廷此举恐会引起天下大乱,望皇帝三思。

还有人试图施展拖字诀,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切等过完年再说也不迟啊。

但很显然,他们的反对意见无效。

不过朱雄英却并没有无视他们,而是让这些人联合大理寺和都察院,对此次行动的所有案件进行复核。

此举让群臣都心头一紧。

皇帝的手段,比圣皇和太上皇还要高明啊。

保守派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他们获得了复核案件的权力。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免得他们心生怨忿。

关键是,皇帝此举把本来反对行动的保守派,也纳入到行动中来了。

而且保守派还心甘情愿的往这个坑里跳。

毕竟只有拿到复核权,才能限制行动无限扩大,避免锦衣卫制造冤假错案。

这一招,高啊。

就连内阁学士、大都督府一众大将都非常意外,对朱雄英生出了敬畏之心。

在确定了专项行动之后,朱雄英又下了一道旨意。

此次行动以锦衣卫为主,各衙门必须配合行动,如有必要可以调动各地驻军。

不过只能调动五百人,超过五百就需要皇帝和大都督府批准。

即便如此,群臣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连军队都出动了?这次又要血流成河了啊。

非但如此,朱雄英还模仿话本里的桥段,赐给了杜同礼尚方宝剑。

五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五品以上可当场解职押送京师审问。

此举可着实把群臣给吓到了,纷纷劝阻。

就连内阁学士们都站出来反对了。

然而朱雄英也模仿话本里的桥段,来了一句:

“朕意已决,诸卿勿要多言。”

于是刻着‘如朕亲临’四个大字的尚方宝剑,就被交给了杜同礼。

之后,杜同礼率领五百锦衣卫离京南下,其余几路锦衣卫也各自快马加鞭前往自己的目的地。

杜同礼乘船一路南下,沿途船只见到锦衣卫的官船,都纷纷避开。

约翰·胡斯所乘坐的客船,因为靠边太着急一阵晃动,不少人都摔倒了,但没人敢抱怨。

约翰·胡斯惊讶的道:“那些船是什么人?为何如此嚣张?”

楚大保目光凝重,说道:“看船上的旗帜,当是锦衣卫指挥使。”

“船上挂的还有黄龙旗,说明他此行是在执行皇命。”

“所有人都要配合,敢有阻拦……死罪。”

闻言,约翰·胡斯也识趣的没有再继续追问。

这事必然是机密,自己一个外国人还是少打听为好。

之后客船再次启程,前往洛阳。

-----------------

且说洛阳这边,早就准备好的周报社,也在退朝后发行了新一期报纸。

先是洛阳,当天下午报童就走上了街头。

“卖报卖报……民风日下,陛下雷霆震怒……”

“卖报卖报……地方官吏欺上瞒下,陛下降下怒火……”

“卖报……陛下有旨,展开惩奸除恶专项行动。”

“卖报……陛下赐锦衣卫杜指挥使尚方宝剑……”

这些标题一个比一个炸裂,听到的人都纷纷顿足购买。

等看清楚上面的的内容,一个个都忍不住倒吸凉气。

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治安竟然已经混乱到这种地步。

毕竟洛阳的治安还是挺好的,大家就以为全国都是这样。

二是没想到,皇帝竟然这么生气。

然后只要不傻都知道,这专项行动一展开,恐怕要血流成河啊。

圣皇主政那些年的事儿,大家可记忆犹新。

要说不担心牵连到自己,那是骗人的。

对那些恶人也是非常恼怒,好日子才过几天,就开始瞎折腾了是吧?

现在好了吧,死不死啊你们。

但有些人却非常高兴,比如商人。

正是酒楼吃饭的杜子腾,看到报纸之后,不顾其他人的目光,高兴的手舞足蹈:

“好好好,天可怜见的,朝廷终于要管这事儿了,太好了。”

“吾皇万岁啊,吾皇万岁。”

一名商人问到:“杜兄这是怎么了?”

杜子腾大倒苦水:“王兄你是不知道啊,说多了都是泪……”

他是山西商人,主要将草原的皮草和牛羊倒腾到内地,再将内地的粮食布匹等倒腾到草原。

前几年靠着朝廷政策,他赚了不少钱,还扩大了自己的商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约莫是从两年前,道上就不安生了。”

王兄惊讶的道:“怎么?有人敢打劫不成?”

杜子腾说道:“打劫?比打劫还嚣张,人家直接在路上设卡。”

“说这道儿是他们开的,想要路过得交过路钱。”

王兄疑惑的道:“这不还是打劫吗?”

杜子腾解释道:“劫匪才是打劫,人家是在籍的百姓,他们设卡官府都不管的。”

另一个人不敢置信的道:“朝廷明令禁止私设关卡,他们怎么敢的?”

杜子腾苦笑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他们派人把那段路修一修,方便了行人。”

“可修路得要钱吧?你走这条路不能白走吧?”

“我们问过路的人把收钱,把修路钱收回来,不过分吧?”

同桌的人都目瞪口呆,还能这样?

要是在交通要道上这么一弄,特么的这比抢劫都来钱啊。

杜子腾接着说道:“这还算是好的,他们要的钱也不多,给点就过去了。”

“最怕的是去了某些镇子,你前脚刚进城,后脚收保护费的就来了。”

“你要是不给,小偷小摸、碰瓷的,什么人都来了,弄得你根本没法休息。”

有人皱眉道:“不能报官吗?”

杜子腾叹道:“报官了问题更大。”

“衙役来了得立案吧?你作为当事人,必须得留下配合查案吧?”

“这一查三五天还算少的,十天半个月生意还做不做了?”

“关键是,就算把那些人抓到了,他们敲诈的钱也不多,打上几板子就放了。”

“可我们的时间是耽搁了啊。”

“而且得罪了他们,以后这条路就不能走了。”

“没办法,只能出钱。”

其他人也面面相觑,这种情况……好像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然后他们不禁庆幸,自己在洛阳做生意,天子脚下风气还是很好的。

唉声叹气了一会儿,杜子腾再次看向手里的报纸,大笑道:

“哈哈,现在好了,朝廷知道了此事下旨严查,我看这些人还敢不敢闹。”

说到这里,他忽然起身道:“不行,我得去锦衣卫把我的经历告诉他们,几位失陪了。”

然后不等几人反应,就起身往镇抚司方向走去。

洛阳城内,与他一般想法的人非常多。

朝廷终于开始管此事了,得去锦衣卫揭发那些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到报纸面色大变,以最快的速度写信回家,让他们赶紧停手。

-----------------

凤阳,作为老朱的家乡大明的中京,这里发展的非常迅速。

现在已经是大明有数的繁华之地。

刘隆走在大街上,看着繁华的街道,心中不禁拿应天作对比。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还是应天更加繁华一些。

听说洛阳比应天城还要大好几倍,真想亲眼见一见啊。

不过也快了,再过几天他就要去洛阳了。

他是福建人,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到了他这一带否极泰来。

他自幼聪慧,过目不忘,还能举一反三。

朝廷大变革,他们家分到了土地有了一些余钱,父母就送他读书。

因为学习好被先生器重,被收为弟子,学费、书费之类的全部免除。

考入县学,也同样以优异成绩,被免除了所有学费书费。

他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才子,今年被举荐为官。

现在入京,就是为了参加明年开春的考核。

嗯,大明目前还没有恢复科举,想当官得举荐才行。

本来刘隆应该早就到洛阳了,只是他想增长见闻,这一路去了不少地方给耽搁了。

以至于都腊月二十了,才到达凤阳。

不过他本人倒是不着急,反正明年开春才考核,时间多的是。

至于过年……又不是在家里过,哪里都一样。

就在他漫无目的游玩的时候,忽然听到有女子惊呼的声音:

“抓贼,抓贼啊……”

刘隆抬头看去,只见两名男子正在抢夺一名女子的布包。

女子一边死死的抓着包,一边大喊抓贼。

周围不少人想要上来帮忙。

其中一名贼人见此,从怀里掏出一把牛耳刀挥舞道:

“我看谁敢来送死。”

周围人看到这一幕,都纷纷避开。

两个贼人更加嚣张,其中一人一脚踹在了女子身上:

“贱人,再不松手把你一起绑了送青楼去。”

刘隆大怒,推开人群冲了过去:

“贼子安敢光天化日之下行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