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554章 生僻字

看到杜同礼传回的密信,老朱怒气填胸:

“该死,真当是凤阳,咱就不敢杀人了吗。”

“咱正觉得宫里闷得慌,正好出去散散心。”

朱雄英连忙道:“皇爷爷息怒,为了那些人气坏了身子可不好。”

陈景恪则说道:“此事谁都能出面,唯独姓朱的不行。”

华夏最重乡土之情,也最在乎乡亲的评价。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你一生行善却不重视家乡人,大家一样觉得你这人不行,不可深交。

哪怕是当了皇帝也是一样。

不给家乡百姓一点优惠政策,照样戳你脊梁骨。

反过来说,你可以祸害所有人,只要对家乡百姓好,大家也都会认为你有可取之处。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二十一世纪,很多国家依然存在这种情况。

比如日韩菲等国——什么叫传统选区啊(后仰)。

那些政客的操作堪称魔幻,可总能获得选举胜利。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掌权后,会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家乡谋取好处。

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来为自己选区谋取利益。

只要家乡的人选他们,就能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至于其他地区的人怎么想,无所谓。

因为其他地区也有他们自己的代言人,我就算对他们好,他们也不会把票投给我。

这就是乡土思想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

现在朱元璋要是回老家大开杀戒,即便是有正当理由,那也照样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这也是杜同礼那么谨慎的原因。

办好了也很难落个好,万一办的不好引起民变,那基本就是被杀了安抚百姓的下场。

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那也只是气话。

接下来大家都犯了难,这事儿得派个合适的人去干才行。

可就这么个情况,谁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啊。

不是所有人都叫杨宪,敢不顾后果拿老朱的心腹开刀。

当然,也不是没有那种不要命的大杀才,多的是为了讨好皇帝不顾一切的人。

可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敢下狠手,又能掌握好分寸的人。

三人合计了半天,都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直到遛弯回来的马娘娘,得知事情原委后,没好气的道:

“你们三个脑子都糊涂了。”

“找个已经册封,还没有之国的诸侯,保准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

“对啊,最好找那种封国已经建立,但他本人还没有去封地的那种。”

陈景恪接话道:“这种诸侯可不要太多,现在京城就有八十多位呢。”

“而且他们还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能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之前说过,大明这一波册封了一百多诸侯王。

这么多诸侯国不可能一次性建立,而是分批次进行的,第一期建了二十个。

剩下八十多个则只是先派人勘定边界,正式筹建还需要排队。

现在这些人可都窝在洛阳呢。

不过心急的诸侯王们,已经先一步人去封地搞建设了。

至少要先找个地方建一座城池,等将来轮到自己了,能有一个不错的基础。

对这些诸侯王,大明也是有专门的书院进行培训。

防止他们啥都不懂,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除了培训诸侯王,还培训了一大群国相、财政大臣等等。

找个诸侯过去,确实能将此事给处理好。

老朱连连点头,说道:“妹子这个法子好,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就优先为他建立封国。”

马娘娘说道:“不是优先,是立即。”

“不论是谁,接下这个命令的同时朝廷就为他筹建封国,如此方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称是,不论谁去执行这个任务,都会担心没了好下场。

诸侯王也担心。

我现在还只是准诸侯王,去凤阳走一趟,万一被杀了平民愤,连到手的封国都丢了,那找谁说理去。

封国正式建立,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子孙家人都去了封国,死也只是死我一个。

而且我为朝廷背锅而死,朝廷必须得拿出足够的好处补偿我的封国。

否则谁还敢给朝廷卖命?

至于朝廷会不会顺手把他的封国也灭掉……这是不可能的。

谁都知道他是背锅死的,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

一场所有人都知道的交易。

你朝廷最后食言而肥,还将已经建成的诸侯国给灭了,其它诸侯就会感到唇亡齿寒。

到时候朝廷的宗藩体系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谁接这个活儿,就立即下旨给他建封国。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的家眷送走,如此他才能放心的去执行任务。

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情况。

朱雄英不是卸磨杀驴的人,只要不是和当年的杨宪一般作死,是不会有生命之忧的。

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干活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罢了。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所言甚是……只是让谁去最合适呢?”

马娘娘也没客气,直接说道:“让桑敬去吧,他的能力和人品我都信的过。”

老朱和朱雄英也都认为这个人选最为合适。

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赞叹,马娘娘才是运筹帷幄啊。

桑敬的父亲桑世杰,是老朱的创业功臣,只是在大明建立前就战死了。

后被老朱追封为永义侯。

创业的时候为了防止大将反叛,都会要求将家眷放在大后方当人质。

管理大后方的正是马娘娘。

可以说,大明的二代目基本都跟着马娘娘生活过,受过她的教导和恩惠。

桑世杰战死时,桑敬的年龄还不大,马娘娘对他格外照顾。

大明建国后他加入明军序列,又在马娘娘的安排下去了蓝玉麾下。

先后参与了平定云南、北伐辽东、消灭高句丽。

又跟随蓝玉北伐草原,一路打到了捕鱼儿海。

后来大明重启分封制,核定军功的时候,他因功被封侯。

在拟定封号的时候,他选择了‘永义’,算是继承了其父的荣誉和遗志。

可以说,桑敬就是朱家最嫡系的成员之一。

按理来说,他也是新一代军方领袖之一,不应该这么早就分封的。

只是连年征战,身上创伤百余处,让他的身体早早就垮了。

只能无奈退出现役,选择了提前分封。

他幼时就跟随马娘娘学习过,读过书懂内政管理。

确定分封后,又去贵族书院接受过系统培训,知道怎么处理各种内政问题。

去凤阳走一趟,是非常合适的。

而且因为和朱家的关系,也不怕他拒绝。

确定人选之后,朱雄英就准备离开,年底了真的是很忙。

马娘娘却将他喊住,说道:“你四叔那边来信了。”

朱雄英并没有在意,只是道:“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是吧?”

马娘娘点点头,说道:“北元和不里牙惕人又不老实了,你四叔走不开。”

然后她叹息一声,道:“你四叔又提起了高煦的事情。”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不是我不想为他封国,实在是不能开这个先例。”

马娘娘说道:“我知道,你四叔说,要让高煦放弃郡王爵位。”

“什么?”朱雄英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这要是传出去,世人还以为他苛待宗室,把人逼的放弃了爵位。

马娘娘安抚道:“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他放弃郡王爵位,然后让礼部按照军功重新为他封赏……”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以他的功劳至少也得是个开国侯……”

“这个法子高明啊,不知是何人所出?”

朱老四自己是没这个脑子的,姚广孝去了次大陆,谁还有这个能力可以想到这样的法子?

莫非朱棣手下还有这样的高人?

朱雄英却没心情关注这个,他冷笑道:

“真是好算计啊,可他就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郡王的身份,他有机会立这么多军功吗?”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忽然说道:“可他就是姓朱。”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他就是郡王,享受特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之前他觉得朱高煦讨封很过分,明显破坏了朝廷的规矩。

可现在却觉得,朱雄英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雄英还想反驳,马娘娘抢先一步说道:

“你应该知道,攻城当围三阙一的道理。”

“如果不给守军留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拼死作战。”

“只有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哪怕这条路再危险,他们的决心也会动摇。”

“道理是一样的,朱氏子孙是天潢贵胄,生而享受特权。”

“如果你不给他们留下一条上进的路,他们就会想办法破坏规则。”

“到时候再好的规矩,也会被他们弄的千疮百孔。”

“给他们留下一线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千难万难。”

“他们首先想的也不是去破坏规则,而是怪自己能力不够。”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如果后世朱姓子孙里出了大才,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番话说的陈景恪连连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朱雄英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马娘娘继续说道:“不如这样,高煦的军功折半计算。”

“然后你再针对此事做出调整,后世朱家子孙想从政或者从军,须提前放弃爵位,以平民的身份参加。”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娘娘所言甚是,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圣皇制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朱元璋眉头一挑,咋说着说着,说到我头上来了?

“你给咱说说,咱哪里的规定不合理?”

马娘娘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就拿字辈和取名规则来说,就很不合理。”

“字辈好说,麻烦的是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现在朱姓子孙少倒也罢了,一两百年后拥有皇室血脉的少说也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要是全按照字辈规则取名,把字典翻烂了也凑不齐那么多字吧?”

“后世子孙想给自己取个符合规则的名字,就只能往生僻字上去找。”

“到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老学究都读不出来的名字。”

“那场景……您就想去吧。”

老朱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咱朱家子孙,真能壮大到几万人?”

陈景恪肯定的道:“几万人都是少的,您数数您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孙子,又有多少个重孙子。”

“就这么生一两百年,您想想得有多少个。”

老朱还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越算他就越高兴:

“嘿,你别说,咱家还真有可能壮大到几万人的规模。”

看着傻乐起来的老朱,陈景恪很是无语。

您是不是忘了咱现在再说什么?

“取名,取名的问题怎么解决?”

老朱这才回过神,美滋滋的道:“嗨,那就用生僻字呗,有个名儿就好。”

马娘娘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我看你是乐糊涂了……景恪这个意见提的好,这个问题得提前解决了。”

“嗯,字辈可以不用动,只需要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规矩去掉就可以了。”

老朱不乐意的道:“那可是咱费尽心思才想到的,怎么能改呢。”

马娘娘直接无视了他:“就这样吧,到时候与高煦的事情一并宣布。”

陈景恪则说道:“不如这样,没出五服的继续沿用字辈和偏旁取名规则。”

“出了五服的子孙,只需要沿用字辈规则即可。”

老朱连忙说道:“好好好,这个法子好,就这样吧。”

马娘娘也说道:“嗯,这样也好。”

朱雄英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

之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召见了桑敬,将凤阳的事情告知。

桑敬虽然也知道很麻烦,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

至于插队分封,又会给予哪些好处,大家都没有明说。

有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反而显得没有人情味儿。

桑敬就问了一个问题,治到什么程度。

老朱的回答充满了杀意:“治到百姓畏惧律法为止。”

-----------------

朱雄英也没有耽搁,立即就下旨,桑敬的永义国即刻建立。

并赐下了国王印信、服饰等仪仗。

同时还将运往其他封国的物资,抽调了一批给永义国。

并且命桑敬的嫡长子即刻开赴永义国。

要知道,此时离过年也就剩下七天时间。

这是连年都不让人过了。

诸侯王们一时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桑敬怎么得罪皇帝了。

但马上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在桑敬的嫡长子出发后,朱雄英又接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

比如,命凤阳留守回京述职。

比如,任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巡视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