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废察举科举终临
心情不由得大好,正准备放开来多吃些的时候,才有些震惊地发现,桌上的饭菜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
不是,刚刚这两个聪明人的嘴确实也没有停下来说话啊……
不都说食不言,寝不语的吗?
怎么你们这几个读书人,这么不将就的嘛?!
关羽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赶紧蒙头吃饭。
“元直,方才你说,你也有要紧的事情?”陈辰看了一眼关羽,放下了筷子。
徐庶慢条斯理地把嘴里的东西咽了下去之后,也放下了筷子。
剩点菜汤就没必要和关羽抢了。
拿过帕子擦了下嘴,顺便整理了一下思路。
徐庶缓缓开口道,“确实是相对要紧的事情。”
陈辰挑了挑眉头。
相对?
“与我军传承有关的要紧事情。”徐庶继续说道,“只不过因为我军中将领的子嗣年岁相差较多,单就此刻而言,并不是头等紧要的大事。”
陈辰低头思量了一下,点了点头,“元直的意思是?”
“荆州之地有庞德公留下来的杏坛书院,子侄辈的教育还能够跟的上。但是其他地方的教育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了。教育的重要性,国公应当是清楚的。”
“不错,教育乃是百年大计,无论是对我军中将领的后代来说,还是对民间百姓来说,都马虎不得。”陈辰对于徐庶的说法可是相当认同的。
先前庞德公在时,杏坛书院在荆州的教育界占据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庞德公辞世之后,庞统曾经短暂地负责过杏坛书院的管理。也算是继承了一点庞德公的衣钵。
只不过后来庞统考虑到避嫌的问题,便没有再继续坚持管理。
况且,说到底,庞统的年纪也不算太大,能够有建功立业的机会的时候,又怎么会愿意呆在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书院里面?
虽然说,桃李满天下,成为风流一时的名士,也确实好像不错。
但是,这种名声,又怎么能和封候拜将,封妻荫子的功勋相提并论?
说到底,庞家也还是荆州的大世家。
在陈辰的影响下,世家虽然已经不像先前那般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但骨子里追求传承的本性还是没有消失的。
所以,当陈辰提议庞统到凉州去负责西面的事务的时候,凤雏基本上没怎么考虑就欣然接受了。
毕竟在他看来,中原这边,有这两条龙在这里折腾就已经足够了,自己也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在这里。
庞统之后,杏坛书院的事情陈辰便没有怎么关注,直到这个时候徐庶提起来,陈辰才又重新反应过来。
陈辰提领了尚书省之后,荆州牧的位置,就又交给了徐庶,杏坛书院的事情,徐庶可是相当上心的。
加上先前陈辰带着周瑜在扬州搞了一场科举的尝试之后,更是让徐庶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
“我的意思,是在荆州进行一场科举,先选拔一批人才出来。”徐庶补充说道。陈辰有点奇怪,“荆州的官员有很多空缺吗?”
“那倒没有。”徐庶摇了摇头,“只不过,我们可以先选一批出来,可以先不安排具体的职位,而是让他们先开始跟着学习,提前掌握施政的要领,如此一来,无论何处需要官员填补,便可以直接就任。”
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官员要填补的?
所以,徐庶的意思很明显,在荆州提前先培训好官员,等到将来攻下曹魏的地盘之后,这部分的新官员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任,并以最高的效率开始推行刘备这边的政令。
“管培生?”
这是听完徐庶的说明之后,陈辰的第一个反应。
“???”徐庶满脸问号地看着陈辰。
陈辰摆了摆手,表示这个事情不重要,“元直的想法很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这帮子象牙塔里的小家伙们,到实地参加建设,确实可能会更有效果一些。”
关羽听着陈辰和徐庶说话,总觉得自己有点多余了,毕竟自己确实也插不上嘴。
只能默默地把菜汤倒进碗里,默默地喝了个干净。
光是喝些残汤,关羽都觉得甚是美味。
如果不是盘子都快舔干净了,他是真想找人给刘备送去,让他好大哥也好好尝尝的……
“国公方才做的两句诗颇为醒世,不知在下可否悬于屋内?”徐庶的注意点显然和关羽是不一样的。
陈辰一愣,“哪两句?”
“便是‘纸上’那两句。”
“……哪两句非是我所言。”陈辰看着徐庶明显带着怀疑的表情,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乃是陆放翁所作。”
“是是是!国公说的不错。”徐庶很是敷衍地应和了两声。
陈辰是真的无奈了……怎么办,说真话没人信啊!
陈辰选择放弃挣扎,“算了,随元直怎么想吧……”
随后,又将话题重新引回到正题上,“如此,元直改日便向陛下先行说明此事吧。具体科考的时间,也需要先行商定。等到天下一统之后,科举的时间最好还是固定下来为好。”
虽然陈辰他们研制出的水泥路大幅度地提高了两地之间往来的速度,但是赶考的路上终究还是有危险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说不准什么地方就会闹个幺蛾子。
要知道这些能够来襄阳参加考试的,基本上可都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小嫩芽,如果真的因为路上突发了什么意外,伤到了小嫩芽,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这民间的事情解决了,我军将士后代该如何呢?”徐庶继续开口问道。
大汉有不少的职位都有着约定俗成的“父终子及”的规矩,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官职上,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
“无论是谁,后代之人如果想要步入官场,那便只有通过科举这一条道路的方式。”
因为刘备治下的世家基本上都被收拾了个服服帖帖。
甚至不少世家直接除了名。
这种情况之下的察举制度基本上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陈辰决定将多年以前就开始做准备的第三把火,趁这个时候,直接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