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基建工程!此乃国之重器!

历史上,真正不断攀升的,竟是皇室开支这一领域。

朱明宗室繁多,上百位王爷就如同百条寄生虫,依附于大明王朝之上,且其数量逐年递增。

这些朱氏王爷无所事事,亦不得有所作为,只能不停地繁衍后代。每新增一名成员,国库便需相应地增加供给。

至明朝晚期,这一项开支已超过财政支出三分之一,犹如巨石般沉重,压得本就吃力的大明财政喘不过气来。

幸得李祺及时献策,与老朱合力改革宗藩体制,将诸王封于海外,终于化解了这一隐患。

听到李祺的话,众人也是微微点点头。

往昔大明国库之支出实则颇为节俭,盖因银两并不充裕,征收所得多以实物为主。是以,官员们的薪酬福利中亦包含了各式实物,诸如粮食、布匹、丝绢、茶叶等,品类繁多,不计其数。

“父皇,臣斗胆进言,关于朝廷税收之分配与开支,实应制定周详之规划。譬如,官府日常之开支,其所占比重,宜严格控制在一定之数。”

“以大明官府为例,其开支占总额之十个百分点,即一成。故今年用于官府之税银,宜定为七百万两之数,涵盖官员俸禄、衙署运转等各项必要开销。”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吏部尚书翟善急切地追问:“七百万两银子,莫非是用来增加众位的俸禄?”

话音刚落,现场众人无不瞪目结舌,震惊异常。

若真将这七百万两银子用于官员俸禄,那大明朝官员的年薪岂不是激增数十倍?

虽然众人都不是仰赖朝廷俸禄度日,但若能合理合法地获得更多俸禄,便无需再行冒险触犯律法,众人自然也都是喜闻乐见的。

“诸位大人不必惊讶,这不过是个比方。朝廷宽裕了,给大家添些体已,总比让人钻空子强。”李祺笑了笑回道。

“确实,确实,这样的安排极为合理。”

众人一听,立刻纷纷点头,毕竟涨薪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的喜事!

“同理,三项主要开支得以明确后,余下的财政收入便可投入到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提升中。”

基建?!

众人听到这话顿时一愣。

“最简单地,便是修路造桥!”

李祺再次提出了修路大计!

先前他与太子标筹划良久,也只是推动了重点大城的修路计划。

比如金陵帝都,比如扬州、开封等地,而寻常州府则是无动于衷,不是他们不想修,而是压根拿不出这个钱来。

现在朝廷富裕了,正是花钱的时候,那么修路当然要提上日程,不但要修,还要全面普及!

“父皇,各位大臣,相信大家对水泥马路的价值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昔日天津与京城之间,若无此路面,往返之路颇为艰辛,耗时长达月余,甚至更久。”

“然而,自从铺设了坚硬的水泥路面,交通往来变得极为便捷,仅需半个月乃至十日便可往返,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出行条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设想若是大明各省份皆能铺设如此水泥道路,实现州府郡县间的路面连贯,必将极大地促进货物流转与人员往来,对我国大明的繁荣富强极为有利。”

“不可否认,仅就灾害应急而言,昔日各地上缴的税粮往往需耗时数月才能抵达京城。加之道路崎岖难行,运输途中的损失颇为严重,常常出现一百斤粮食在路途中损耗近三四成的情况。”

“然而,随着水泥马路的铺设,运输时间得以大幅缩短,损耗也相应减少。今后朝廷在进行赈灾工作时,面临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因为一旦某地遭遇灾害,其他地区便能迅速调集粮食进行支援。”

李祺环顾四周,再次展开关于修建桥梁与道路的深远意义及其益处的论述。

“致富之路,始于脚下;修路之要,众人皆知。”这是流传至今的智慧。

道路的价值无需置疑,如今大明已经掌握了水泥的制作技术,水泥马路自当在大明境内广泛铺展。

华夏这片土地,深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自古以来便多灾多难,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的景象,几乎是年年上演,鲜有风调雨顺之时。

因此,赈灾之事,成为了历朝历代朝廷关注的重心。

在赈灾工作中,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民众若腹中空虚,便会无所不为;而一旦温饱无忧,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然而,粮食问题始终如悬于顶的利剑,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粮仓建设与粮食储备,其核心目的,便是为了应对灾荒。

现在李祺提出了在大明各地大修水泥马路,这一点上面是讲到老朱的心里面去了。

每一轮朝代更迭,几乎都肇始于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百姓无法生存,揭竿而起,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农民起义的浪潮,终致政权易手。

随着水泥马路的铺设,赈灾工作变得更为便捷,灾区的民众也能够较为容易地逃生至他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荒带来的影响。

这对于巩固大明的基业,确保朱家王朝的稳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确实,国库充盈之下,我国大明各地便可大兴土木,广泛铺设水泥路面。”

众位大臣听后,亦是纷纷颔首赞同。

水泥道路的优势不胜枚举,诸多地区民众甚至自发团结起来,有钱的捐资,有力的献工,共同推进水泥道路的建设。

然而,这种横跨各省的水泥道路,终究还需依靠朝廷之力来完成。其修建所需的经济投入与成本耗费极为庞大,唯有朝廷才有此财力承担。

“现在朝廷有钱,首要任务便是完善这些基建工程,一旦做成了,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人、千秋万代的大功绩!”

李祺笑着开口道,再次引发了众人的热情。

基建工程,本就是国之重器。

这代人苦一点,后世子孙都能跟着享福。

老朱听后豁然起身,立刻拍板下令。

“说得好!”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户部与工部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