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买土拨鼠的松鼠

第201章 以太宗之事劝谏始皇

    就算太宗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他这么做也会出问题,何况他家还是皇家,问题就会更大。

    毕竟是真有皇位要继承!

    始皇帝摇头道:“大唐太宗英明一世,却在此事上糊涂,此实乃为祸之道!”

    “既然他已立李承乾为太子,自当将之摆在首位,不仅是在心中以为,也要以实事向天下人昭示:李承乾即为大唐太子,是最受他宠的嫡长子。”

    “以此才能安李承乾之心,也能防止某些人生出不该有之念。”

    “而非出于对另外二子有亏欠,想要补偿,于是在明面对那魏王李泰的宠爱更在李承乾之上。”

    李念点头认同:“太宗在此事上的确糊涂,他如此作为,不仅会让李承乾感到不安,认为他不受太宗宠爱,随时会被废去太子之位,也会让李泰觉得太宗这般宠爱他,他未尝没有机会取李承乾而代之。他和李承乾可是同样的血脉,这太子之位,李承乾做得,他为何做不得?”

    在对李承乾、李泰这件事上,二凤应该向老朱学习,坚定不移地站在李承乾这边。

    但兴许是他经历过玄武门之变,不愿再看到子嗣也和他一样与自己的兄弟互相残杀,希望他们彼此间能和睦相处,不再重蹈他的覆辙,二凤便干出了这种糊涂的行为。

    实际上,在这方面,他做的还没李渊好。

    李渊可是站在太子李建成那边,帮着李建成压他,只是他实力和手段比李建成更强,成功把李建成给送走。

    大概是缺什么就渴望什么,所以他才想子嗣间和睦相处,孰不知他的作为不仅没让两个嫡子和睦相处,反而加深了兄弟间的矛盾。

    “适时,李承乾得了腿疾,性格越发激进叛逆,而李泰因太宗对他的宠爱,起了夺嫡之心,让李承乾更加担惊受怕。在此种环境下,李承乾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李承乾纯粹是在高压环境下给逼到了这个地步,而制造出这个高压环境的正是太宗。

    听到李念说李承乾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始皇帝脸上露出“果然不出我所料”之色。

    汉武和唐宗培养多年的太子都反了,那他还是要好点,至少没有儿子在他活着时敢造反,来一场父子相残。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欲打算起兵逼宫,重演当年玄武门之旧事,但还未起事便事情败露。”

    “起因是太宗另一子齐王李祐谋反,牵连到了李承乾身边一名胡人侍卫,此人被下狱后,为求活命,便揭发了李承乾。”

    不过,始皇帝对李承乾的谋反经历不感兴趣,他更关注的是:什么,大唐太宗还有一个儿子也造反了?

    作为一位君王,这大唐太宗确实成功,堪称一代雄主,可作为一名父亲、一个家长,教子治家却相当失败。

    “太宗的确很宠爱李承乾,哪怕在这时,他依旧不愿相信李承乾想造他的反,他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人验明此事。”

    “按大唐律法,就算皇太子谋反,也当诛,可太宗狠不下心,最终只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看得出来,这位大唐太宗的确很爱这个儿子,即使是谋反这等必死的重罪,也硬要留李承乾一命。

    李念笑道:“李承乾谋反,性命被太宗硬保了下来,可那位李祐就没这待遇,事败被擒,被废为庶人后,直接给赐死,谁让他投胎时没有投到长孙皇后肚里!”

    这是真区别对待,观音婢给朕留下的儿女,那必须小心呵护,就算老大想要逼宫造反,也必须得保住性命,否则朕百年后怎有脸去见观音婢?

    但其他妃嫔生的子女,要是敢造反,统统送上路!

    “在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后,魏王李泰成为太子的机会最高,但李泰为讨好太宗,说了句非常蠢的话,从而断送了他所有的可能。”

    “因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太宗并不想子孙后代和他一样,李泰知道太宗的这种心理,在某次讨太宗欢心时,对太宗道:‘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蒙恬忍不住笑道:“还以为这李泰是个聪明人,未想也是个蠢货。太宗何等聪慧,此杀子传弟之言不仅不会让太宗赞赏,反而会更令太宗忌惮。一个连儿子都能随便言杀之人,对弟弟又能有多好?”

    “昔日易牙烹子献于齐桓公,得齐桓公宠信,后等齐桓公重病时,易牙却与竖刁等作乱,使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对自己儿子都这般残酷之人,还能指望其能忠心?”

    “以太宗之智,定然知晓易牙与齐桓公之事,李泰之言不可信也,若信之,在他百年后,李泰必会残害他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李承乾与那晋王李治。”

    听蒙恬这番分析,王贲道:“大唐太宗和那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如今李承乾已被废,李泰也被太宗除名,最后继承大唐帝位者是最幼的嫡子——晋王李治?”

    据李念之言,其他非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没有机会继承帝位,那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已去其二,只剩下最后一个。

    李念道:“正是李治!在李泰说出那番话后,太宗当时还挺感动,但褚遂良一言将太宗点醒,太宗清醒后道:‘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皆无恙也。’”

    “因此,晋王李治在本来没多大机会成为大唐储君的情况下,硬是因为两位兄长瞎搞,登上了大唐太子之位,成为大唐下一任君王。”

    “太宗在太子储君上出问题,也可看作是玄武门之变的延续。”

    “他太想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可他太着急,不仅没消除影响,反让影响继续传了下去。”

    如果帝位顺利传到李承乾手中,有机会消弭玄武门之变对大唐的影响,就像明成祖,他是藩王造反夺位,可他并未给后来的大明留下这个问题!

    李念继续道:“太宗留下的另一问题是他对异族异邦过于宽厚,这不仅表现在他将异族异邦迁移到大唐境内,还表现在他让异族异邦学走了大唐先进的工艺。”

    “这个问题并未在太宗当时发生,而发生于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但宽待异族不仅太宗在做,之后的大唐帝王也有做,所以也不能全算为太宗的问题,毕竟他也料不到几十几百年后的事。”

    听李念讲到这个问题,始皇帝等更加认真起来。

    因为大秦也要面临异族异邦的问题,可借大唐的经验作为参考。

    “内迁入大唐境内的异族,太宗和之后的大唐帝王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同化政策,反而给予了其等不小的自主自治之权。这也导致他们根本没有化胡为唐、化胡为汉,依旧保持着胡人的本质!”

    “而胡人的本性是什么?”

    “豺狼之性、欺软怕硬、‘畏威而不怀德’,在大唐强盛、军力强大时,其等自然顺服乖巧,像一条忠实的狗一样对着大唐摇尾。可等大唐衰弱时,其等便会从狗化狼,反噬昔日主人。”

    “他们不会念大唐曾经对他们的好,只会想疯狂撕扯吞咬大唐的血肉。这种危害还延续到了大唐后!”

    大汉也受过这类操作的影响,东汉末年时,那些曾臣服东汉的异族见东汉衰弱,有的叛乱为祸一方,有的侵入东汉境内劫掠。

    “所以对待异族异邦绝不可认为对他们施以仁德,便能得到他们忠心,必须要废除其等原本的根性,同化为与我等一般,要强硬地让他们移风易俗,说大秦之言、习大秦之字、用大秦之礼。”

    “若有异族不愿做这些,那必是对大秦有异心,如有机会,必须狠狠出以重拳,将之扼杀于摇篮。”

    不能在击败异族,让异族臣服后,便让他们想干啥就干啥,须得约束起来,实行同化政策,否则早晚会有背叛的一日。

    李念接着道:“唐初时,与大唐往来的诸多异族,文明远远落后大唐,有的不比野人部落好多少,是大唐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看到了更先进的文明,学得了更先进的工艺。”

    “然而,其等不思大唐传道授业之恩,反而在壮大后,与华夏为敌。”

    “像大唐之西有一国名‘吐蕃’,彼时的吐蕃之主松赞干布遣使向太宗求亲,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嫁妆极为丰厚,除金玉珠宝外,还带了许多技术经典:烹技食物、制作饮料之法,营造与工技著作,治病医方,农技论著……让吐蕃一下得到了大量先进的工艺。”

    “除文成公主带去的大量技术经典外,松赞干布还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大唐留学,学习大唐之物。”

    “唐与吐蕃恩怨已久,在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便率军进犯过大唐,只是被大唐击退,后来等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两方又和睦相处了三十年。但到了高宗李治时,吐蕃与大唐的战争又逐渐增多……”

    “直至唐穆宗时,大唐和吐蕃的战争才接近尾声,因为两方都进入了衰亡时期。”

    始皇帝等听明白了李念的意思,大唐让吐蕃学得了许多先进的东西,这是在资助敌人变强啊。

    “还有一国也曾到大唐学习,此国便是脚盆,其等派遣被称为‘遣唐使’的使者到大唐,从太宗年间至昭宗年间,约二百六十四年里,脚盆为学我华夏之物,先后向大唐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等学大唐礼仪、学大唐建筑、学大唐饮食、学大唐兵法、学大唐冶炼之法、学大唐锻兵之术……”

    始皇帝和蒙毅可知道这个国家对后世华夏造成过极大危害,未想这个国家竟然是从大唐这学习而得强大,等在强大起来后,再掉过头来危害华夏。

    李念道:“即使到了后世,脚盆还留存了不少大唐的痕迹,像唐代风格的建筑,唐时的礼仪,唐时的技艺……”

    “因这些,也让其等自认为是大唐最正统的继承人,反而我等华夏子民不是!”

    “脚盆派遣唐使,利用从大唐学得之物变得强盛,然后便成为了华夏的祸患:明时,常有脚盆人化身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奸淫掳掠,无恶不为。”

    “等到了近现代,其更是大举入侵华夏,华夏之土大片沦陷,无数华夏儿女因其而死。”

    “其等于华夏所犯暴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已不能以人称之,便是禽兽,也不如其等!”

    王翦、王贲等人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严肃的李念,平时的李念给他们的印象是平和,几乎没有能使其动怒之事,可提到这脚盆,却明显能感受到李念的愤怒和敌意。

    这脚盆国看来真不是东西,在后世将华夏祸害得极惨,否则不至于让李念公子记得这么深。

    脚盆人中肯定有好人,不能全数定义为坏人,但回到这个时代,有机会改变历史,李念自然不会让此世华夏再重蹈覆辙。

    李念道:“太宗提倡各族之间平等,因而宽容对待异族,本意极好,其也获得‘天可汗’的美称,此称意为比寻常可汗更伟大的可汗。”

    “但想让异族真正归服华夏,靠施以仁德、平等对待是做不到的,太宗有威望和能力压住异族,不代表大唐其他帝王也可!”

    “反倒是其所为,给大唐乃至华夏都留下了一定祸患,大秦当以之为鉴,在对异族之事更要慎重处理。”

    “异族若到大秦学习,须严格斟酌何物可使其学,何物不可使其学,莫要做资敌之举。”

    李念向始皇劝告道:“宽待异族,任其学我华夏之物,虽能得一时美名,让异族一时归心,但遗祸远矣!”

    给始皇帝讲后世历史的目的,不仅是让始皇帝知道后来的朝代发生了什么,也是让始皇帝从中学习借鉴,避免做出同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