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杞人忧天

朱标一愣,随即惊喜地说道:“父皇,您,您真的没驾崩,太好了,太好了......”

洪武大帝咬牙切齿地说道:“咱若非是腿上有伤,一定揍得你满地找牙。”

话落下以后,马皇后脱口问道:“你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孩儿原本已经抵达京师了,正与四弟视察都城时,忽然听闻京师戒严,又听闻父皇遇害,所以就着急火燎的回来了,原本四弟也要回来,被我给阻止了。”

话锋一转朱标继续说道:“孩儿日夜兼程,耗时一天一夜才赶回京师。”

看着朱标灰头土脸的样子,马皇后心疼地说道:“以后可别这么莽撞了,即便是出了什么大事也别着急赶路,身子还是要紧的知道吗?”

朱标轻轻点头说道:“孩儿知道了。”

洪武大帝瞥了一眼朱标说道:“赶紧去洗漱吧,一点太子的形象都不顾了。”

梳洗一番以后,朱标返回坤宁宫。

想着太子一路风尘仆仆返回京师,可能是水米未进,故此马皇后与莲儿,玉儿去准备饭菜,整个殿内也就剩下祖孙三人。

待的朱标灌了一口水以后,脱口问道:“父皇,到底是何人胆敢暗害于您。”

洪武大帝一字一句地说道:“还能是谁,胡惟庸那厮。”

“胡惟庸?他有几颗脑袋竟然敢谋害父皇,孩儿这就灭了他全家。”

朱标气愤填膺地说道。

“不必了,英儿今日已经将胡惟庸斩首示众了,他的家眷流放至渤泥卫,这件事情算是结束了。”

听着洪武大帝这番话,朱标脱口说道:“竟然没有处决他的家人?”

朱雄英轻声说道:“最近京师处决的人有些太多了,孩儿与皇爷爷商议以后,决定只追究胡惟庸的罪,放过他的家人。”

朱标沉吟片刻说道:“近期内的确是处决的人多了一些,从山东大族,卫所军户到胡惟庸,至少百余人被处斩了,若是牵连的人多了,百姓们人心动荡就不妙了。”

洪武大帝抬起头看着朱标说道:“咱看过你传回来的奏疏,北平这一路上也替百姓解决了不少的事情,没丢咱的人。”

朱标些许尴尬地说道:“父皇,孩儿好歹也是太子,为百姓做主是孩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洪武大帝深吸一口气说道:“这次胡惟庸的以下犯上,让咱忽然想通了很多事情,他区区一个文职官员就胆敢谋害咱,那你们想想,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将来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

看着眉头紧锁的朱标与朱雄英,洪武大帝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胡惟庸是暗害咱这个当皇帝的,如若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联合起来谋反的话,咱们该怎么办?”

听着洪武大帝这样的话,朱标耷拉着脑袋说道:“父皇,那些武将应该没有这样的想法吧,毕竟他们手里掌握的仅仅是一少部分兵马,凭借他们手里那么点兵马就像推翻大明,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雄英脱口说道:“皇爷爷您别杞人忧天了,如今那些年迈的武将已经逐步远离权利中心,年轻的武将仅有蓝玉,李文忠,徐司马,平安,沐英,常茂等人,在年轻一点的就是李景隆,耿璇,耿瓛这批功勋子弟了,他们这些人想要谋反估摸着难上加难。”

洪武大帝看向朱雄英问道:“若是将来那些年轻一代谋反呢,该当如何?”

朱雄英轻轻一笑说道:“卫所的制度已经进行了改革并推广至天下,其中有一条就是在一个卫所内担任指挥使最多不超过五年,而且卫所的指挥使不能在当地担任指挥使。这样的制度之下,也就意味着卫所的指挥使想要组织麾下士兵谋反的话,他所能抽调的兵马数量是有限的,而且也不一定卫所内所有人都听从他的号令。”

朱雄英顿了顿说道:“他们若是脑袋没问题的话,一定不会选择谋反的。”

朱标深以为意地说道:“英儿这番话言之有理,如今各项制度颁布并落实以后,对于谋反作乱这种事情已经有了很大的预防,父皇不必担心武将。”

洪武大帝沉吟片刻说道:“既然你们说了,那咱也就放心了。”

话锋一转,洪武大帝看着朱标问道:“北平都城建的如何了,这都快五年了,啥时候能迁都。”

朱标拱手说道:“估摸着明年开春,就可以迁都了。”

“此话当真?”洪武大帝欣喜地问道。

“孩儿岂敢欺瞒父皇。”

洪武大帝深吸一口气说道:“咱盼了许久的事情,终于要实现了。”

迁都可谓是洪武大帝一直想要做,而未能做成的事情。

从当年攻破应天府建立大明王朝以来,洪武大帝没有一日不想着迁都。

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迁都之事一直未能成行。

洪武大帝一直认为南京虽然作为龙兴之地,但地理位置上过于偏东南,对于掌控全国形势较为不利。

他曾说,“南京僻居东南,不利于掌控全国的形势。”这样的话。

另外一个原因是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短命王朝的都城,洪武大帝担心南京作为都城可能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洪武大帝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六个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并未实现天下统一,还是短命王朝,统治时间只是几十年而已。”

也曾考虑过将都城迁至开封(汴梁)甚至是西安,甚至考虑过将自己的家乡凤阳作为新的都城。

然而在凤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城建设了一半以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作废了。

作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迁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出于对国家经济负担的考虑,暂时放下了迁都的想法。

后来随着朱雄英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赋税收入也越来越多以后,洪武大帝最终还是决定迁都。

可迁都的地点与群臣商议了半个多月以后,最终定在了北平。

将都城定在北平的主要原因是朱雄英那句,“天子守国门,帝王死社稷”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