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 开了先例的判决,为民众带来曙光

青原市人民法院的大审判庭里,空气仿佛凝固成冰。周志高坐在旁听席前排,看着被告席上的杨桂美——这个曾经老实巴交的村民,此刻穿着囚服,头发花白了大半,唯有眼神里残留着一丝不屈的光。

审判席上方,“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标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却照不亮旁听席上数百名群众脸上的复杂神情。

“现在开庭!”审判长敲响法槌,声音在寂静的法庭里回荡。

公诉人站起身,声音洪亮:“被告人杨桂美,因犯故意伤害罪、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提起公诉……”当他念到“致七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时,后排传来一位遇难者家属的啜泣声。

杨桂美身体一颤,闭上眼,嘴唇哆嗦着,似乎在默念什么。

“公诉人,请陈述案件事实。”审判长示意。

“2018年x月x日,被告人杨桂美驾驶货车冲撞拆迁现场,其行为已构成……”公诉人的陈述清晰而冷静,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周志高想起卷宗里的现场照片,想起那辆变形的货车——那不仅是杨桂美的绝望,更是一个社会痛点的爆发。

“被告人杨桂美,你对公诉人的指控有何异议?”审判长看向被告席。

杨桂美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旁听席,最终落在周志高身上。

“我……”他声音嘶哑,“我承认开车撞了人,但我妈……他们活埋了我妈啊!”

他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他们扒光她衣服拍照,让她下跪,推土机把她埋在房子

“我去建设局告状,方力把我赶出来,说‘撞死你都活该’!我没路走了啊!”

法庭里一片哗然。周志高看着杨桂美布满血丝的眼睛,想起看守所里他反复抚摸母亲遗像的场景——那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儿子,用最惨烈的方式,控诉着权力的蛮横。

“请辩护人发言。”审判长维持秩序。

辩护人是周志高亲自委托的全国知名刑辩专家,他站起身,语气沉重:“审判长,各位审判员,本案表面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实则是一起因暴力拆迁引发的悲剧。我的当事人杨桂美,在母亲遭受侮辱、被活埋致死,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才做出了过激行为。”

他举起一组证据:“这是王秀莲老人被扒光衣服的照片(已做马赛克处理),这是推土机司机的证言,证明方力曾下令‘不管里面有没有人,先推平再说’,这是杨桂美多次去建设局投诉的记录……”

周志高看着这些证据,想起潘青海硬盘里那些嚣张的视频——强拆人员嬉笑着将老人拖出屋子,潘青海对着镜头比耶,方力在办公室里收受好处费……这些画面与杨桂美的货车冲撞场景重叠,形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权力腐败图谱。

“审判长,”辩护人提高声音,“根据《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本案中,杨桂美的母亲遭受的侮辱和杀害,以及他本人面临的拆迁威胁,是否构成‘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请法庭慎重考虑。”

法庭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周志高看着审判席上几位审判员凝重的表情,知道他们正在进行艰难的法律与情理的权衡。

死刑,是对七名死者的交代;但杨桂美的遭遇,又让人心生怜悯。

“现在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审判长宣布。

休庭期间,周志高来到法院外的广场。数百名青原市民聚集在这里,举着“还杨桂美公道”“严惩贪官”的标语。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住他:“周部长,杨桂美是被逼的啊!他要是判死刑,以后老百姓被欺负了,谁还敢说话?”

周志高握住老人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

“大妈,您放心,法院会依法判决,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结果。”他想起滨海市推行的“阳光执法”,想起青原市新上线的“拆迁透明化平台”——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减少这样的悲剧。

半小时后,重新开庭。审判长站起身,声音清晰而庄重:

“经过合议庭评议,本庭认为:被告人杨桂美因拆迁纠纷,采取极端方式导致七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但鉴于本案系因暴力拆迁引发,被害人方力、潘青海等人在案件起因上存在重大过错,其滥用职权、实施侮辱、暴力拆迁的行为,是导致被告人杨桂美情绪失控的重要原因。

“被告人杨桂美在母亲遭受严重侮辱并被活埋致死,多次投诉无果的情况下,其心理承受能力已达极限,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

“根据《龙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杨桂美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五年零四个月。

“鉴于被告人杨桂美个人财产因本案造成重大损失,青原市人民政府应依法给予其合理补偿。经合议庭评议,决定由青原市人民政府补偿被告人杨桂美人民币三百万元。”

审判长的声音落下,法庭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杨桂美呆立在被告席上,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法警提醒他,才喃喃道:“我妈……听到了吗……”

周志高站起身,看着旁听席上民众激动的表情,看着杨桂美流下的泪水,心中百感交集。这个判决,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民意的回应——它告诉所有人,暴力拆迁会付出代价,政府的失误需要承担责任,而走投无路的百姓,法律会给予最后的救济。

走出法院,夕阳将青原市染成金色。周志高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周部长,您如何看待这个判决?”“补偿三百万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对暴力拆迁的震慑?”

“这个判决,”周志高看着镜头,声音沉稳,“体现了法律的温度和威严。杨桂美触犯法律,理应受到惩罚;但他的遭遇,也警示我们: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必须尊重民众的尊严和权益。

“补偿三百万,不是‘花钱买刑’,而是政府对拆迁过程中监管失职、对民众诉求漠视的反思和承担。这三百万,是给杨桂美一个交代,也是给所有青原市民一个承诺——政府会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至于对暴力拆迁的震慑,”周志高的目光变得锐利,“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中央已出台《拆迁领域刑事责任追究办法》,今后凡是发生暴力拆迁致人伤亡的,不仅直接责任人要严惩,相关领导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青原市的这个判决,就是一个信号:任何漠视民众权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记者们纷纷记录下这些话。周志高知道,这个判决的意义,远超出案件本身。它像七声警钟,敲醒了那些还在滥用权力的官员:权力不能凌驾于人权之上,侮辱老人、活埋生命,是对文明社会的挑战。

拆迁不是“拆民”,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好,而非制造悲剧;

民众的诉求必须被倾听,投诉无门的绝望,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法律既有威严,也有温度,防卫过当的认定,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体恤;

政府必须为失误买单,三百万补偿不是施舍,而是责任的体现;

裙带关系是腐败的温床,方力为小舅子撑腰,最终一起走向毁灭;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青原市的透明化平台,将倒逼拆迁规范进行。

当晚,周志高接到张同伟的电话:“志高,中央对你在青原市的处理很认可。这个判决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顺应了民心,很好地把握了‘情、理、法’的平衡。”

“干爹,”周志高站在窗前,看着青原市渐渐亮起的灯火,“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杨桂美案让我想起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到反抗爆发再去处理,而是从源头杜绝压迫。”

“说得对,”张同伟赞许道,“中央准备在全国推广青原市的‘拆迁透明化平台’和‘刑事责任追究办法’,你抓紧整理经验。”

挂了电话,周志高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报告。他想起杨桂美在法庭上最后看他的眼神,那里面有感激,有释然,还有一丝对未来的迷茫。他在报告中写道:

“青原市的教训告诉我们,基层治理不能只看‘进度’和‘政绩’,更要关注‘温度’和‘民心’。三百万补偿,买不回七条生命,也抚平不了杨桂美失去母亲的创伤,但它代表了政府的态度:我们承认错误,我们承担责任,我们将努力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对腐败分子而言,这个判决是震慑——他们终于明白,自己的命并不比老百姓‘金贵’,逼到绝路的民众,会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个判决是希望——他们知道,法律和政府,不会永远让他们求助无门。

“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最好的‘震慑’不是事后的严惩,而是事前的防范。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拆迁程序公开透明,让民众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杨桂美式的悲剧。

“这,才是我们从青原血案中,最应该汲取的教训。”

写完最后一句,周志高站起身,推开窗户。夜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来远处居民区的欢声笑语。他想起女儿周落汐的笑脸,想起刘晓雅做的草莓蛋糕——所有的奔波,都是为了守护这样的人间烟火,让每个家庭都能安心生活,不必担心被权力欺凌。

青原市的审判结束了,但周志高知道,他的征程还在继续。

下一站,他将前往西北某县,那里有群众举报基层干部克扣扶贫款。

他拿起手机,给刘晓雅发了条消息:“老婆,我可能还要晚点回家,照顾好汐汐。”

刘晓雅很快回复:“知道了,注意安全。我们等你。”

看着屏幕上的“我们等你”,周志高的嘴角扬起一丝温暖的笑意。是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的身后,有家人的等待,有民众的期待,有法律的支撑,更有一个伟大国家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而青原市的这个判决,将成为他前行路上的一盏灯,照亮那些还未被阳光普照的角落,提醒他:权力因人民而生,必须为人民而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这五个沉甸甸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