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军的溃败
新垣衍离开之后,平原君赵胜深感形势危急,于是又派遣使者前往邺城(当时魏国的军事重镇)向晋鄙将军请求紧急救援。然而,晋鄙却以魏王的命令为由,坚决拒绝发兵援助。这让平原君感到非常失望和焦急。为了说服信陵君魏无忌出手相助,平原君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信陵君。在信中,平原君深情地说道:
“我之所以愿意与您结为姻亲(因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是因为敬仰公子您的高尚品德和义举,知道您能够在他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现在邯郸城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旦夕之间就可能投降秦国,而魏国的援兵却迟迟不来。这难道是我平素里将您视为可以托付重任之人的初衷吗?我的姐姐(也是您的亲姐姐,也是我的夫人)因为担忧邯郸城破,日夜以泪洗面,悲泣不止。公子您即使不念及我的处境,难道也不顾念您亲姐姐的感受吗?”
信陵君收到平原君的这封信后,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多次向魏王请求,希望魏王能够下令让晋鄙将军发兵救援邯郸。然而,魏王却态度坚决地表示:
“赵国自己不愿意向秦国称臣,现在却想依靠别国的力量来抵抗秦国吗?这是不可能的!”
魏王始终不肯答应信陵君的请求。信陵君继续派遣宾客和辩士,用尽各种方法和言辞去说服魏王发兵救援赵国,但魏王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立场。信陵君深感无奈,他说:
“我作为一个讲道义的人,不能辜负平原君对我的信任和托付。既然魏王不愿出兵,我宁愿独自前往赵国,与他们共存亡!”
于是,信陵君准备了百余辆战车和骑兵,广泛召集宾客,打算直接冲向秦军,以解救平原君面临的危难。宾客们被信陵君的义举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一同前往,最终有千余人愿意追随信陵君。在出发前,信陵君特意经过夷门,去向侯生辞别。侯生是信陵君的门客之一,两人交情深厚。然而,在辞别时,侯生只是简单地说:
“公子您要多加保重啊!我因为年老体弱,不能随您一同前往,请您不要见怪。”
信陵君多次用眼神示意侯生,希望他能说些什么,但侯生却始终保持沉默,没有提出任何建议或劝阻。信陵君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勉强笑了笑,然后带领宾客们离开了。走了十余里路后,信陵君突然停下来,心中暗自思量:
“我待侯生一直很好,自认为对他礼遇有加。如今我即将前往秦军阵地,这明显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而侯生却连一句话、半个字都没有为我出谋划策,也没有劝阻我,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想到这里,信陵君决定返回去见侯生。宾客们纷纷劝阻说:
“侯生不过是个年迈体弱的人,他又能帮上什么忙呢?公子您何必再回去见他呢?”
但信陵君心意已决,坚持要回去见侯生。
侯生站在门外,远远望见信陵君的车队缓缓驶来,他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说道:
“我早就料到公子您一定会回来的。”
信陵君下车后,好奇地问侯生:
“这是为什么呢?”
侯生解释道:
“公子您对我一直非常厚待,如今您要去那危机四伏的地方,而我却没有为您送行,您心中一定会怨恨我。因此,我断定您一定会回来找我问个明白。”
信陵君听后,连忙向侯生行礼,并诚恳地说:
“起初我还以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让先生您生气了,所以您才没有挽留我。现在我回来,就是想向您请教其中的原因。”
侯生请信陵君坐下,然后缓缓地说:
“公子您养士数十年,却从未听说过他们中有人能想出什么奇计来。如今您却打算亲自带领他们去与强大的秦军对抗,这岂不是像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吗?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可言呢?”
信陵君叹了口气,说:
“我也知道这样做无益,但平原君与我交情深厚,我不能在他危难之际独自求生。请问先生,您有什么好的计策可以解救赵国吗?”
侯生沉思片刻,然后低声对信陵君说:
“公子请先坐下,容我慢慢谋划。”
他随即屏退了随从,私下里问信陵君:
“我听说如姬深得大王的宠幸,这是真的吗?”
信陵君点了点头,表示确有其事。侯生对信陵君说:
“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害,她向大王请求报父仇,但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凶手。后来是公子您派门客斩杀了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让她得以报仇。这件事是真的吗?”
信陵君点头回答道:
“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侯生接着说道:
“如姬对公子您的恩情感激不尽,她早就表示愿意为公子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现在,晋鄙的兵符正藏在大王的寝宫之内,只有如姬有能力将它偷出来。公子您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她一定会答应的。公子您一旦得到兵符,就可以接管晋鄙的军队,进而发兵救援赵国,击退秦军。这样的功绩,足以与春秋时期的五霸相媲美啊!”
信陵君听后如同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再次向侯生深深地行礼,并连声道谢。之后,他安排宾客们先在郊外耐心等待,自己则独自驾车返回家中。到家后,他找到了与自己交好的内侍颜恩,将计划窃取兵符的事情私下里告诉了如姬,并恳求如姬的帮助。如姬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公子有命,即便是让我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
当天夜里,趁着魏王饮酒过量、沉睡不醒之时,如姬悄悄潜入他的卧室,盗取了代表兵权的虎符,并亲手交给了颜恩。颜恩则迅速将虎符转交给了信陵君。信陵君拿到虎符后,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他深知时间紧迫,不容耽搁,于是再次前往侯生的住处,向侯生辞行并请教接下来的计划。侯生沉吟片刻后说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您即使拿着虎符合并了晋鄙的军队,但如果晋鄙心存疑虑,不愿听从您的命令,或者他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想要再次向魏王请示,那么事情就可能会功亏一篑。我有一个门客名叫朱亥,他是天下闻名的力士,力大无穷。公子您可以带着他一同前往,如果晋鄙听从您的命令,那当然最好;如果他不听,您就立即让朱亥出手,击杀他以绝后患。”
信陵君听了侯生的计划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伤,不禁流下了眼泪。侯生见状,关切地问道:
“公子,您是感到害怕了吗?”
信陵君摇了摇头,解释道:
“我并非害怕,而是想到晋鄙老将一生忠诚无过,如果他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必须下令击杀他,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我悲伤的是这个,而不是其他什么。”
于是,信陵君和侯生一同前往朱亥的家中,将整件事情的经过和计划详细告知了朱亥。朱亥听后,爽朗地笑道:
“我原本只是一个市井中的屠夫,承蒙公子多次屈尊来访,但我一直未能有机会报答您的恩情。因为我认为那些小恩小惠并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现在公子您有了急难,正是我为您效命的时候!”
侯生在一旁感慨地说:
“我作为公子的门客,理应随您一同前往,但可惜我年老体衰,无法长途跋涉。不过,请允许我以我的灵魂为您送行!”
说完,侯生竟然在车前自刎而死,以表达他对信陵君的忠诚和决心。信陵君看到这一幕,心痛如绞,他深感侯生的义举和牺牲。为了表达对侯生的敬意和感激,他立即派人厚葬了侯生,并妥善安置了他的家人。在处理好侯生的后事后,信陵君知道时间紧迫,他不敢有丝毫的停留和犹豫。他强忍悲痛,与朱亥一同登上马车,毅然决然地向着北方赵国的方向疾驰而去。
魏王在自己的卧室里丢失了兵符,过了三天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心里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安。他立刻询问如姬是否知道兵符的下落,但如姬只是推说自己不知道。于是,魏王下令在宫内进行全面搜查,但始终没有找到兵符的踪迹。为了追查兵符的下落,魏王命令颜恩对宫中的宫女和内侍,特别是那些能够进入寝宫的人,进行逐一拷问。然而,颜恩心里其实很清楚兵符的去向,但他只能假装不知情,进行了一番虚假的审问,结果又白白浪费了一天时间。就在这时,魏王突然想起了信陵君无忌。他回想起信陵君曾多次恳切地劝说自己下令让晋鄙发兵救援赵国,而且信陵君手下宾客众多,其中不乏擅长鸡鸣狗盗之徒。魏王因此怀疑兵符的丢失与信陵君有关,认为很可能是他派人盗走了兵符。于是,魏王立即派人去召信陵君进宫,但得到的回报却是信陵君已经在四五天前带着上千名宾客和上百辆车马出城了,据传闻他是去救援赵国了。魏王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将军卫庆率领三千精兵,连夜追赶信陵君去了。
邯郸城内的居民们焦急地等待着援军的到来,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没有任何援军的消息。百姓们已经筋疲力尽,面对强大的秦军,他们开始感到绝望,纷纷有人提议投降,以避免更多的伤亡。赵王对此感到十分忧虑和无奈。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李同的传舍小吏的儿子站了出来,他向平原君进言:
“百姓们每天都在城墙上坚守,冒着生命危险抵抗秦军,而您和府上的人却过着安逸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这样下去,谁还会愿意真心实意地为您和赵国效力呢?如果您真的想要激励将士们,让他们更加卖力地抵抗秦军,那么您就应该以身作则,让您的家眷以及府中所有人都参与到防守工作中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同时,您还应该将家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分发给将士们,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您的关怀和支持。这样一来,将士们在危难之中更容易对您产生感激之情,他们抵抗秦军的决心和力量也会更加强大。”
平原君听了李同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立刻行动起来,动员了自己的家眷和府中所有人,一起参与到防守工作中。同时,他还招募了三千名敢死之士,由李同率领。这些勇士们趁着夜色,通过绳索悄悄地从城墙上滑下,潜入秦军的营寨,展开了一场突袭。他们英勇善战,杀死了秦军一千多人,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打击。王龁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赵军竟然会如此勇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不得不下令将秦军后撤三十里重新扎营。这一战使得邯郸城内的士气大振,人心逐渐安定下来。然而,李同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尽管他奋力回城,但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不幸去世。平原君得知李同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亲自为李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表彰他的英勇和忠诚。
信陵君无忌迅速抵达邺城,他面见晋鄙将军,诚恳地说道:
“大王考虑到将军您长期在外征战,辛劳异常,因此特意派遣我魏无忌前来接替您的指挥,以减轻您的负担。”
说着,他示意朱亥将虎符呈上,以供晋鄙验证。晋鄙接过虎符,仔细端详,心中却不禁泛起疑虑。他暗自思量:
“魏王将十万大军的重担托付于我,我虽才能有限,但至今并未有过战败的过失。如今,魏王并未发来任何正式的书信或命令,仅凭公子无忌一人手持虎符,便要求接替我的职务,这事实在难以轻易相信。”
于是,晋鄙对信陵君说道:
“公子,请您先稍安勿躁,容我几日时间将军中的人员、装备等一一造册登记清楚,然后再明确无误地交付给您,您看如何?”
信陵君听后,神色焦急地回答道:
“邯郸城目前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每一刻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星夜兼程赶去救援,怎能再拖延时间呢?”
然而,晋鄙仍然坚持己见,他严肃地说道:
“公子,实不相瞒,这乃是军机大事,非同小可。我必须再次上奏大王,得到他的明确指示和批准后,才敢将军队交给您指挥。”
晋鄙的谨慎和坚持,让信陵君感到既无奈又焦急。话还没说完,朱亥就大声喝道:
“元帅如果不听从大王的命令,那就是反叛了!”
晋鄙刚想问朱亥是谁,只见朱亥突然从袖中掏出一个重达四十斤的铁锤,猛地朝晋鄙的头部砸去。晋鄙顿时脑浆迸裂,立刻气绝身亡。信陵君无忌紧握着虎符,对在场的将领们说道:
“魏王有命令,派我来接替晋鄙将军,率军救援赵国。但晋鄙将军不遵从命令,现在已经被我诛杀了。希望大家能安心听从我的指挥,不得擅自行动!”
军营中顿时变得异常肃静,将士们都被信陵君的果断和威严所震慑。就在这时,魏国将军卫庆率领的追兵也赶到了邺城。然而,当他们到达时,信陵君已经杀了晋鄙,并成功接管了军队。卫庆明白信陵君救援赵国的决心已经无法动摇,便打算辞别返回魏国。但信陵君却挽留他说:
“将军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请留下来见证我们击败秦军的壮举吧。等到我们胜利之后,你再回去向大王报告也不迟。”
卫庆无奈,只好先派人秘密向魏王报告这里的情况,并暂时留在了信陵君的军中。信陵君为了激励士气,慷慨地奖赏了三军将士,随后他又颁布了一道新的命令:
“凡是在军中服役的士兵,如果家里有父子同时参军的,那么父亲可以回家;有兄弟同时在军中的,兄长可以回家;那些家中只有独子且没有兄弟的,也应该让他们回去赡养父母;而患有疾病的将士,则留在军中接受治疗。”
这一人性化的举措,使得大约五分之一的士兵得以返乡,而留下的则成为了八万精兵。他们被编排得整整齐齐,军法也更加严明。信陵君亲自率领着他的宾客和这些精兵,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向秦军的营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秦军将领王龁完全没有预料到魏国会突然发动如此猛烈的攻势,他仓促之间组织军队进行抵抗。然而,魏军将士们个个奋勇向前,不畏生死,平原君也趁机打开城门,率军出城与魏军内外夹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秦军损失惨重,王龁只能率领残余的兵力逃往汾水大营。秦王得知前线战况后,不得不下令撤军,解除了对邯郸的围困。而另一边,驻扎在邯郸东门的秦将郑安平,他原本率领着两万人马作为别营,却因被魏军阻击而无法顺利撤退。面对着强大的魏军,他深感无奈和绝望,最终叹息道:
“我原本就是魏国人啊!”
于是,他选择了投降魏国。春申君在得知秦军已经撤退的消息后,也率领着楚军班师回朝。而韩王则趁机收复了之前被秦国占领的上党地区。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和周赧王五十八年,它们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局势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赵王亲自带着牛和美酒来犒劳军队,他面向信陵君,深深地拜了两拜,感激地说:
“赵国从几乎灭亡的边缘被拯救回来,全都是因为公子的鼎力相助。自古以来,贤能之人虽多,但像公子这样立下如此大功的,真是前所未有。”
平原君也背着弓箭,甘愿走在前面为信陵君引路,以此表达他对信陵君的深深敬意。然而,信陵君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些自满的神色,似乎对自己的功劳感到有些得意。这时,朱亥走上前来,他诚恳地对信陵君说:
“公子,别人对您有恩德,您千万不能忘记;但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却应该尽量忘记。您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了晋鄙的军权来救援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确实是大功一件,但在魏国看来,您却未必没有罪过。公子您怎么能因此而自居其功呢?”
信陵君听了朱亥的话,顿时感到十分惭愧。他连忙向朱亥表示:
“朱亥先生,您的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魏无忌我谨遵教诲!”
随后,当信陵君进入邯郸城时,赵王为了表达对他的最高敬意,亲自打扫了宫室,并准备了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在宫殿的台阶前,赵王按照礼仪,请信陵君从西阶上殿,这是主位之阶,象征着对信陵君的极高尊重。但信陵君却非常谦逊,他觉得自己只是客人,不敢接受这样的礼遇,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沿着东阶,一步一步地走了上去,显得既恭敬又谨慎。赵王在宴会上举起酒杯,向信陵君敬酒并祝他长寿,同时高度赞扬了信陵君拯救赵国的伟大功绩。然而,信陵君却显得非常谦逊和不安,他躬身作揖,连连推辞说:
“无忌在魏国已经犯了罪,对赵国并没有立下什么值得称颂的功劳。”
宴会结束后,信陵君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赵王私下里对平原君说:
“我本来打算用五座城池来封赏魏公子,但看到他如此谦逊谨慎,我反而感到惭愧,最终没能说出口。不过,我还是想将鄗城作为公子日常休憩的封邑,请你代我向他转达这个决定。”
平原君按照赵王的指示,向信陵君传达了这个决定。但信陵君却一再推辞,经过平原君多次劝说后,他才勉强接受了这份封赏。然而,信陵君深知自己得罪了魏王,因此他并不敢轻易返回魏国。于是,他决定将兵符交给将军卫庆,让他率领军队返回魏国,而自己则选择留在了赵国。同时,那些原本留在魏国的信陵君的宾客们,也纷纷放弃了魏国的官职和财产,投奔到赵国来,依附于信陵君。他们被信陵君的品德和才能所吸引,愿意跟随他一起度过未来的日子。此外,赵王还打算用一座大城邑来封赏鲁仲连,以表彰他在赵国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智勇和忠诚。但鲁仲连却坚决推辞了这份封赏,甚至连赵王赠送的千金也拒绝接受。他说:
“我宁愿过着贫贱但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为了富贵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信陵君和平原君都极力挽留鲁仲连,但他最终还是选择飘然离去,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高尚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