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战国末期的合纵连横
在秦王政元年,吕不韦得知信陵君(魏无忌)已经退隐并被废黜,他开始重新考虑发动军事行动。于是,他派遣了大将蒙骜与张唐一同前往攻打赵国,并成功攻占了晋阳城。到了秦王政三年,吕不韦再次派遣蒙骜与王龁联手攻打韩国。韩国方面则派遣公孙婴领兵进行抵抗。王龁在出征前慷慨陈词:
“我曾在赵国和魏国都遭遇过失败,但秦王宽宏大量,赦免了我而没有杀我。这次出征,我誓以死相报!”
于是,他率领自己的一千名亲信士兵,直接冲击韩国军营。王龁在战斗中奋力拼杀,最终英勇战死。韩国军队因王龁的突袭而陷入混乱,蒙骜趁机发动猛烈攻击,大败韩军,并杀了公孙婴。此役之后,蒙骜还夺取了韩国的十二座城池,带着丰厚的战果返回秦国。自从信陵君失势后,赵国与魏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彻底断绝。赵国孝成王派遣大将廉颇领兵攻打魏国,并包围了繁阳城,但遗憾的是,未能成功攻克该城。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孝成王去世了。随后,孝成王的太子偃继位,他便是后来的赵悼襄王。当时,廉颇已经成功攻克了繁阳,他趁着胜利的势头,打算继续扩大战果,积极进取。然而,朝中有个大夫名叫郭开,他一向以谄媚奉承、奸诈狡猾著称,这种行为让廉颇非常反感。每当有侍宴的机会,廉颇都会当面斥责郭开,这使得郭开心中充满了怨恨。郭开为了报复廉颇,便暗中向赵悼襄王进谗言,他说:
“廉颇现在年事已高,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将领的重任了。他攻打魏国已经很久了,但至今都没有什么显著的战果。”
赵悼襄王听信了郭开的话,便决定派遣武襄君乐乘去接替廉颇的职位。廉颇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不已。他大声说道:
“我自从侍奉惠文王开始担任将领,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期间从未有过失败和失误。乐乘是什么人,他凭什么能取代我的位置?”
于是,廉颇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乐乘发起了攻击。乐乘见状,因为害怕而匆忙逃回了赵国。这样一来,廉颇也知道自己无法在赵国继续待下去了,便决定投奔魏国。魏王虽然表面上对廉颇表示尊重,封他为客卿将军,但实际上对他心存疑虑,并没有真正重用他。因此,廉颇最终选择定居在了魏国的大梁城。
秦王政四年的十月,东方突然飞来铺天盖地的蝗虫,它们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天空,导致农作物几乎全部被毁,百姓们颗粒无收,陷入了饥饿之中。与此同时,由于食物短缺和卫生条件恶劣,各种疫病也在各地迅速蔓延开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丞相吕不韦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他与宾客们商议后,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政策:只要百姓们能够主动缴纳一千石粮食,就可以获得爵位提升一级的奖励。这个政策在后世被称为“纳粟拜爵”,它不仅鼓励了百姓们积极储存粮食,为国家度过难关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那些有能力却无爵位的人提供了一条晋升的途径。这个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年,魏国却传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为长期沉迷于酒色之中,身体逐渐衰弱,最终不幸病逝。他的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悲痛不已,其中他的门客冯谖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因为过度悲伤而随信陵君而去。此外,还有一百多位宾客因为对信陵君的忠诚和敬仰,选择了自杀殉主。这些事件都充分展示了信陵君在士人中的崇高威望和深厚的影响力,以及他对于门客们的深厚情谊。到了第二年,魏国的国君安釐王也离开了人世,他的太子增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新的国君——景湣王。
秦国得知魏国刚刚经历了国君更迭的动荡,并且得知信陵君已经去世,便想要报复之前与魏国交战时遭受的失败,于是派遣大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蒙骜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包括酸枣在内的二十座城池,并在这些地区设立了东郡作为秦国的领土。不久之后,蒙骜又攻占了朝歌,并进一步南下攻占了濮阳。卫国的国君卫元君,因为是魏国国君的女婿,在魏国连连失地的压力下,不得不向东逃难到了野王这个地方,并依靠周围的山势来坚守。魏国的景湣王在国难当头之际,不禁感叹道:
“如果信陵君还在的话,他一定不会让秦国的军队如此嚣张地在我们国土上横行霸道!”
为了寻求援助,景湣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希望与赵国重修旧好,共同应对秦国的威胁。赵国的悼襄王也深知秦国的侵略行径无休无止,他正准备派人去联合其他各国,重新召集像信陵君和平原君这样的贤能之士,希望能够再次结成合纵联盟来共同对抗秦国。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边疆的官员突然传来紧急消息:
“现在燕国已经任命剧辛为大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侵犯我们的北部边境!”
剧辛原本也是赵国人,在他还在赵国的时候,就与庞煖有着深厚的交情。后来,庞煖在赵国出仕为官,而剧辛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投奔了燕国的昭王。昭王对剧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蓟郡的郡守,掌管一方事务。然而,时光流转,到了燕王喜的时代,燕国与赵国的关系却变得紧张起来。燕王喜的都城甚至一度被赵国的名将廉颇围困,形势危急。幸运的是,通过将渠的斡旋和努力,两国最终讲和,燕王喜的都城之围得以解除。但这场危机让燕王喜深感耻辱,他意识到燕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将渠在燕国担任相国期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赵国的支持(他的任命背后有赵国的影子),但这并非燕王喜的本意。尽管将渠在协助信陵君共同对抗秦国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但君臣之间始终未能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因此,将渠在担任相国一年多后,便以生病为由辞去了相位,归还了相印和绶带。燕王喜为了寻找新的相国来应对赵国的威胁,便从蓟郡召回了剧辛。他看中了剧辛的才能和经验,任命他为新的相国,共同商讨报复赵国的大计。然而,剧辛对赵国的名将廉颇心存畏惧,认为他是一位难以对付的对手。因此,尽管有报复赵国的决心,但剧辛在行动上却显得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发动攻击。现在的情况是,廉颇已经离开赵国投奔了魏国,而庞煖则被赵国任命为将领。剧辛对庞煖的能力有所轻视,他认为庞煖不过是个平庸之辈,根本无法与昔日的名将廉颇相提并论。同时,他注意到秦国已经攻占了晋阳,这使得赵国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剧辛便迎合了燕王喜想要报复赵国的意愿,他上奏说:
“庞煖这个人没什么真本事,根本比不上廉颇。现在赵国正受到秦国的打击,国内疲惫不堪,正是我们趁虚而入的好时机。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不仅可以打败赵国,还能洗刷之前我们遭受的耻辱。”
燕王喜听了剧辛的话非常高兴,他原本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问剧辛:
“寡人正有此意,相国你愿意为寡人领兵出征吗?”
剧辛信心满满地回答:
“臣对地理形势非常熟悉,如果大王能委以重任,我定能生擒庞煖,并将他献到大王面前。”
燕王听后大喜过望,随即任命剧辛为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去攻打赵国。赵国得知燕国即将来犯的消息后,赵王立即召集庞煖商议对策。庞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指出剧辛作为老将可能会因为自信而轻视敌人。于是,他向赵王提出一个计策:
“我们可以利用李牧将军,他现在镇守代郡。我们可以让他率领军队南下,从庆都这一路穿插过来,切断剧辛大军的后路。而我则率领另一支军队迎战剧辛的正面进攻。这样一来,剧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我们就有机会擒获他了。”
赵王觉得庞煖的计策非常可行,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剧辛率领着燕国的军队渡过了易水,他们沿着中山的路径,直接侵犯了赵国的常山地界。燕军的攻势非常猛烈,士气高昂。而赵国的将领庞煖则率领着大军在东垣驻扎下来,他命令士兵们挖掘深深的壕沟,筑起高高的壁垒,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燕军。剧辛看着深入敌境的军队,心中不免有些焦急。他担心如果赵军一直坚守不出,那么他们的进攻将会陷入僵局,无法取得预期的战果。于是,他在军帐中问询部下:
“谁敢出阵挑战赵军?”
这时,骁勇善战的将领栗元站了出来,他是之前战死将领栗腹的儿子,一直想要为父报仇,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的任务。剧辛看着栗元,点了点头,但他还是觉得需要再派一人协助。这时,末将武阳靖也主动请缨,愿意一同前往。剧辛于是给了他们一万精锐的士兵,让他们前去挑战赵军。庞煖得知燕军前来挑战,便派遣了乐乘和乐闲两位将领,让他们分别率领两翼的军队埋伏起来,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军队迎战。两军交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大约打了二十多个回合。就在这时,一声炮响,两翼的赵军突然发动攻击,他们使用强弓劲弩,对燕军进行了猛烈的射击。武阳靖不幸中箭身亡,而栗元也抵挡不住赵军的攻势,只能撤退。庞煖见状,立即率领二将从后掩杀过去,燕军的一万精锐士兵损失惨重,折去了三千多人。剧辛得知后大怒,他急忙催促大军前去接应,但此时庞煖已经率领赵军返回了营地。剧辛看着坚固的赵军壁垒,心中无奈。他知道如果强行攻打,损失将会更大。于是,他派人给庞煖送去书信,约定第二天在阵前进行单车相见的会谈。庞煖同意了剧辛的请求,双方各自开始准备第二天的会面。
到了第二天,双方军队按照约定排列成阵势,并相互传达了指令:
“在会面期间,双方都不得使用冷箭等暗器。”
随后,庞煖率先乘坐一辆轻便的战车来到阵前,邀请剧辛将军出来会面。剧辛也乘坐着一辆战车缓缓驶出阵列,与庞煖面对面而立。庞煖在战车内微微欠身,向剧辛致意道:
“很高兴看到将军您依然康健,牙齿和头发都保持得很好。”
剧辛则感慨地回应说:
“回想起当初我们分别离开赵国的日子,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如今我已经是白发苍苍,您也显得面容苍老。人生真是短暂啊,就像白驹过隙一般,转眼间就过去了。”
接着,庞煖话锋一转,对剧辛说道:
“将军您当初因为燕昭王的礼贤下士而离开赵国投奔燕国,那时您身边聚集了众多豪杰之士,他们像云朵追逐着龙、风跟随着虎一样追随着您。然而如今时过境迁,金台已经杂草丛生,无终山上的坟墓也已经树木参天。苏代、邹衍等贤能之士也相继离世,就连昌国君(乐毅)也已经回到了我们赵国。从这些变化中不难看出,燕国的气运已经大不如前。而您作为一位年逾六十的老将军,却仍然孤独地站在这衰败的燕王宫廷之中,贪恋着兵权,手持凶器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我真的很好奇,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剧辛激动地说:
“我受到燕王三代人的深厚恩泽,这份恩情我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趁着我还活着,我想为燕国洗去栗腹将军战败的耻辱!”
庞煖则冷静地回应:
“是栗腹将军无缘无故地攻打我们的鄗邑,才导致了他的失败。这是燕国侵犯赵国的行为,而非赵国主动去侵犯燕国。”
两人在军阵前你来我往,反复争辩着各自的观点。突然,庞煖大声喊道:
“谁能取得剧辛的首级,我赏他三百金!”
这句话让剧辛感到非常愤怒,他怒斥道:
“你怎么能如此轻视我?难道我就不能取你的首级吗?”
庞煖则平静地回答:
“我们各自都肩负着君主的使命,现在只能各尽其力了。”
剧辛被彻底激怒,他猛地一挥令旗,栗元便率领军队冲杀出来。然而,赵军早有准备,乐乘和乐闲两位将领分别率领战车迎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军逐渐陷入了不利的境地,形势对他们越来越不利。剧辛驱使着军队大举向前推进,而庞煖也率领着大军迎面而来。两军交锋,混战在一起,场面异常激烈。然而,在这场战斗中,燕军的损失明显比赵军更为惨重。天色渐晚,双方见胜负难分,便各自鸣金收兵,结束了这一天的战斗。剧辛回到营中,心情沉重,闷闷不乐。他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想撤军回燕国,毕竟损失惨重,而且之前在燕王面前夸下了海口,如今却难以取胜;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毕竟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雪耻。他陷入了深深的踌躇之中,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守营的军士突然来报:
“赵国派人送来书信,现在辕门之外,未敢擅自投递。”
剧辛闻言,心中一动,立刻命人取来书信。这封信被反复缄封,封得十分牢固,显然送信之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剧辛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仔细阅读信中的内容。信中写道:
“代州守将李牧已经率领军队袭击了督亢(燕国的重要地区),意图截断您的后路。您应该迅速撤军返回,否则恐怕将难以逃脱。我因为与您昔日的交情,不敢不将此事告知!”
剧辛轻蔑地笑道:
“庞煖这是想动摇我军心啊!就算李牧的军队真的来了,我又有何惧?”
他命令手下将书信退还给赵国的使者,并决定第二天再与赵军决一死战。赵国的使者离开后,栗元进言提醒道:
“庞煖的话,我们不能全当耳旁风。万一李牧真的率领军队袭击我们的后路,我们腹背受敌,那该如何是好?”
剧辛听后,笑着回应说:
“这一点我也已经考虑到了。我刚才那么说,只是为了稳定军心。你现在悄悄传令下去,让军队假装扎营,然后连夜撤回。我会亲自殿后,抵挡追兵。”
栗元领命而去,开始部署撤退计划。然而,庞煖早已探知燕军营寨空虚,便联合乐乘、乐闲分三路追击而来。剧辛不得不边战边退,一路逃到了龙泉河附近。这时,探子急匆匆地来报:
“前面道路上旌旗密布,听说是代郡的军队。”
剧辛闻言大惊失色,感叹道:
“庞煖果然没有骗我!”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不敢再向北前进,于是急忙引兵向东撤退,试图通过阜城一路逃往辽阳。但庞煖紧追不舍,最终在胡卢河追上了剧辛的军队。两军在胡卢河展开了一场激战,然而剧辛的军队却一败涂地。看着满地的尸体和四处逃散的士兵,剧辛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他叹息道:
“我还有什么脸面成为赵国的俘虏呢?”
说完,他便拔出佩剑,自刎而死。这一年,是燕王喜十三年,也是秦王政五年。
栗元在战斗中不幸被乐闲所擒,并被斩首示众。赵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斩获敌军首级超过两万,其余敌军或逃散或投降。庞煖随后与李牧约定,一同率军继续进攻,成功夺取了武遂和方城这两块重要地区。面对战局的失利,燕王亲自前往将渠的府邸,恳请他担任使者前往赵国,承认错误并请求和谈。庞煖考虑到将渠的面子和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接受燕国的求和请求,并率领军队班师回朝,奏报胜利的喜讯。而李牧则继续留在代郡,负责守卫那里的安全。赵悼襄王得知庞煖凯旋的消息后,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对他的英勇善战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慰劳。他说:
“将军的武勇如此出众,真是让人仿佛看到了廉颇和蔺相如等先贤在世啊!”
庞煖则谦逊地回应道:
“现在燕国已经臣服,我们应该趁此机会联合其他列国,共同对抗秦国,才能确保赵国的安全无虞。”
于是庞煖想要借着刚刚击败燕国的威势,联合其他各国,共同策划一次对秦国的进攻,意图削弱秦国的力量。除了齐国已经依附秦国之外,韩国、魏国、楚国、燕国都积极响应,各自派遣出精锐的部队,多的有四五万人,少的也有两三万人。这些国家的军队共同推举春申君黄歇担任联军的上将。黄歇召集了各国的将领们,一起商议进攻秦国的策略。他说道:
“以往我们多次出兵攻打秦国,都是把函谷关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但秦人在那里设防非常严密,我们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而且,我们的士兵也都深知仰攻的困难,心中多少都有些畏缩。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策略,尝试从蒲坂出发,经过华州向西挺进,直接袭击渭南,然后再伺机窥探潼关。这正是兵法上所说的‘出其不意’,让敌人无法预料我们的行动。”
各位将领听后都觉得这个策略很有道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联军被分为了五路大军,全部从蒲关出发,沿着骊山一带的道路向渭南进发。然而,尽管联军攻势猛烈,但秦军防守得也十分顽强,联军并未能迅速攻克渭南,只好将其团团围住。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派遣了蒙骜、王翦、桓齮、李信和内史腾这五位将军,每位将军各率领五万大军,总共五路兵马,分别应对五国的联军。吕不韦自己则担任总大将,统一指挥这五路军队。他们在距离潼关五十里的地方,将军队分散成五个营寨驻扎,这些营寨的布局就像是天上的星辰一样分散而有序。王翦向吕不韦进言道:
“五国联军虽然都是精锐之师,但他们围攻一个城池却久攻不下,这足以说明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强。韩、赵、魏三国紧邻秦国,经常与秦国交战,因此对秦国的战术和实力有一定的了解。而楚国远在南方,路途遥远,他们赶来参战并不容易。更何况自从张仪去世后,我们与楚国之间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了。如果我们能从这五个营寨中挑选出精锐的士兵,集中力量攻打楚军,楚军一定无法抵挡。一旦楚军被击败,其他四国的军队很可能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望风而逃。”
吕不韦听了王翦的分析后,深以为然。于是,他命令五个营寨继续像往常一样设置营垒和旗帜,以迷惑敌军。但实际上,他暗中从每个营寨中都抽调了一万精兵,约定在四更天时分同时发起攻击,突袭楚军的营寨。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李信对督粮牙将甘回在粮草供应上的延误感到不满,他打算将甘回斩首示众。在众将的求情下,甘回虽然免于一死,但却被狠狠地鞭打了一顿。甘回因此心中充满了怨恨,在夜晚时偷偷投奔了楚军,并将王翦的计策泄露给了楚军的将领。春申君黄歇得知秦军的计划后,非常震惊。他本想立即派人通知其他各国的营地,但又担心时间来不及,于是立刻下令全军拔营起寨,连夜疾驰五十多里,直到觉得安全了,才敢放慢速度前行。等秦军按照原计划到达楚军原来的营地时,发现那里已经空无一人,楚军早已撤离。王翦看到这一幕,心中明白楚军一定是提前得到了消息,叹息道:
“楚军竟然提前逃跑,肯定是我们中有人泄露了机密。虽然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我们已经率军至此,不能无功而返。”
于是,他决定转而袭击赵军的营地。然而,赵军的防御工事坚固异常,秦军攻打了一夜也没能攻入。庞煖亲自仗剑站在军营门口,严令士兵不得擅自行动,违令者立即斩首。秦军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混乱了一整夜。直到天亮时分,燕、韩、魏三国的援军纷纷赶来救援赵军,蒙骜等秦将见势不妙,才下令收兵撤退。庞煖对于楚军的临阵脱逃感到非常不满,他派人去打探楚军的动向,得知他们早已撤离战场。他叹息道:
“看来合纵抗秦的事情,以后是再也不能指望了!”
于是,庞煖召集了各国的将领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楚军已经撤离,再继续作战也没有意义,于是纷纷请求班师回国。韩、魏两国的军队率先撤离战场,返回了自己的国家。而庞煖则因为对齐国独自依附秦国的行为感到愤怒,决定要给齐国一点教训。他联合了燕国的军队,对齐国发动了进攻,并成功夺取了饶安这座城池后,才率领军队返回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