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千古一帝的陨落
徐福准备好了他现有的船只,船上载着男童和女童各三千人,以及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然后他们向东航行而去。这次东行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逃避秦朝统治的想法,他们打算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定居下来,作为自己的新家。幸运的是,仿佛是上天也在帮助他们,徐福真的发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上长满了茂密的草木,却没有任何人类居住的痕迹。徐福带领着所有的童男童女登上了这个岛屿,他们一起在岛上四处游览,欣赏了很久的风景。然后,徐福对大家说:
“秦始皇派我们来寻找长生不老药,但大家仔细想一想,这种神奇的药物怎么可能轻易找到呢?如果我们最终空手而归,肯定会激怒秦始皇,到时候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被斩首的危险。”
听到徐福的话,众人不禁纷纷哭泣起来,他们为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和恐惧。徐福继续安慰大家说:
“别哭了,别哭了!我已经想到了一个能让我们活下去的办法。你们看这座荒岛,虽然现在看起来杂草丛生,但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很好,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如果我们这些人齐心协力,一起动手开垦土地,种植各种谷物,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收获的,这样我们就能自给自足了。幸运的是,我们船上还带了谷种和农具,只要开始动手,就一定能看到效果。如果担心眼前的困难,我已经准备了足够的粮食,足够我们吃上半年。按照这个方法,我们都能在这里过上安稳的生活,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担心犯法受罚,这岂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大家听了徐福的话,纷纷鼓掌表示赞同,原本悲伤的心情也立刻变得愉快起来。他们愿意听从徐福的指挥,一起努力,在这片荒岛上建设新的家园。徐福立刻行动起来,他根据人数将男女分开,每天安排他们轮流去开垦荒地。他们一边开垦土地,一边就开始耕种,紧接着就播种下种子。就这样,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这片土地就有了生机,开始有了农作物的生长。不久之后,麻和麦子都长得茂盛起来,稻谷也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这个原本荒芜的海岛,竟然变成了一片肥沃的田园。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徐福又开始考虑大家的居住问题。他带领大家开辟出新的土地,用来建造房屋。他们搭起了屋顶,建好了四壁,一座座房屋就这样拔地而起。起初,大家还是寄宿在船上,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着。但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在岛上就地安身了,再也不用来回奔波,生活变得更加安定和便捷。徐福的考虑非常周到,他不仅关心大家的温饱问题,还关心他们的婚姻大事。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索性将童男童女配对成为夫妇,让他们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安排既符合人性,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大家都已经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安稳快乐的日子,谁还会想回到西边那个原来的地方呢?于是,他们一致推举徐福作为他们的领袖,共同在这片海外之地打造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福年岁已高,最终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安详离世,并被安葬在了岛上。据传说,在日本现在的某个地方,还保留着徐福的古墓。这座古墓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但遗迹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徐福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更可以被视为一位杰出的殖民首领。他带领着一群人,在陌生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生活,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秦始皇的船只停泊在海上,他满心期待着徐福能带回长生不老药的消息。然而,徐福却像消失了一样,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下令启程返回咸阳。当他们渡河到达平原津时,秦始皇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又热得冒汗,连平时珍馐美味的御膳也吃不下。白天他还能勉强支撑着处理政务,但到了夜里就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心神不宁,甚至开始胡言乱语,仿佛看到了鬼神一般,陷入了昏迷状态。随行的医官们当然不少,他们为秦始皇诊脉开方,进献各种药物,但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最终,秦始皇的病情恶化到了垂危的地步。左丞相李斯一直密切关注着秦始皇的病情,看到始皇病情危急,他心急如焚,希望立即回到京城。于是,他不断催促随行的人马加速前进,希望能够尽快返回。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沙邱这个地方。然而,此时的秦始皇病情已经极度恶化,几乎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沙邱这里恰好有一座赵国的旧行宫,于是他们不得不在这里暂时停下来休息,借用行宫作为居所。李斯心里非常清楚,秦始皇已经时日无多,他很想询问关于后事的安排,但是秦始皇生前非常忌讳提到“死”这个字,李斯担心触犯了忌讳,会惹得秦始皇不悦,所以一直不敢贸然开口。直到秦始皇自己意识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他才召见了李斯和赵高,向他们交代后事。他命令他们起草一份诏书,加盖玉玺,然后赐给长子扶苏。诏书中要求扶苏立即返回咸阳,为他准备丧事和葬礼。这是秦始皇在临终前对后事的唯一安排。李斯和赵高按照秦始皇的命令,起草好了诏书,并呈给秦始皇再次审阅。但此时的秦始皇已经病重到无法言语,只能瞪大眼睛看着那份诏书,喉咙里发出沉重的痰声。李斯误以为秦始皇还在仔细查看诏书,实际上秦始皇已经去世了,只是双眼还睁着,没有闭上。这情景让人心酸,因为人们常说“死不瞑目”,意味着有未了的心愿或遗憾。赵高是个机灵的人,他看出秦始皇已经离世,便轻轻地用手按了按秦始皇的胸口,确认他已经没有了气息,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赵高迅速地将那份诏书藏入自己的袖中,然后才告诉李斯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李斯听后非常震惊和慌乱,他立刻开始着手筹备后事,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都没有时间向赵高要回那份诏书。而赵高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和阴谋。秦始皇去世时年仅五十岁,这位残暴的君主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顾秦始皇的一生,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七年,但如果从他吞并六国、自称皇帝的那一年算起,那么他真正作为皇帝的时间只有十二年。
李斯经过深思熟虑,担心秦始皇在途中去世的消息一旦泄露,会引起朝廷内外的动荡和不安。为了稳定局势,他决定暂时不公开丧事,而是秘密地将秦始皇的遗体进行棺殓,并安放在一种可以移动的灵车中,对外则继续宣称秦始皇仍然健在,计划照常前行。同时,李斯催促赵高赶紧发出那封盖有玉玺的诏书,速速召回长子扶苏回到咸阳。然而,赵高心里另有打算,他偷偷地将那封诏书藏匿起来,没有按照李斯的指示发出去。私下里,赵高找到胡亥,对他说:
“皇上已经驾崩了,但是他却没有留下分封各位公子的遗诏,反而只赐给了长子扶苏一封诏书。如果扶苏一到咸阳,继承了皇位,那么我们这些公子岂不是就一点封地都得不到了?这实在让人担忧啊!”
胡亥听后,回答道:
“我听说,了解臣子没有比君主更清楚的了,同样地,了解儿子也没有比父亲更清楚的了。既然父亲没有留下分封我们的遗命,我作为儿子自然应该遵守他的意愿,怎么能够随意议论和揣测呢?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和稳定,不要轻举妄动。”
赵高听后,脸上明显露出了不悦的神情,他劝说道:
“公子,您想错了!现在天下的权力,实际上都掌握在您、我和丞相李斯这三个人手中。我希望您能早点为自己打算,因为被别人控制和自己控制别人,这其中的差别可是天差地别的。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轻易错过呢?”
然而,胡亥却愤怒地反驳道:
“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废黜我的兄长,自己当皇帝,这是不义之举;不遵从父亲的遗诏,这是不孝的行为;我自知没有能力,却想依靠别人的力量来谋求权势,这是无能的表现。这三件事都违背了道德和伦理,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危险,还会给国家带来危机,甚至可能让我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都无法安息!”
此时的胡亥,内心还保持着一份良知和道德底线,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一番义正言辞的话来。他明白,虽然权力和地位很诱人,但道德和伦理才是更重要的东西,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私欲而违背这些原则。赵高听到胡亥的顾虑后,突然笑了起来,他以一种看似有理实则狡辩的口吻说:
“公子,您知道吗?历史上商汤和周武王虽然弑主,但天下人都认为他们是正义的,并不认为他们不忠;卫国的公子辄拒绝听从父亲的命令,国人也都佩服他,连孔子都对此事默许,没有指责他不孝。这说明,在做大事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拘泥于小节,要懂得权衡利弊,灵活变通。现在正是我们行动的好时机,如果错过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希望公子您能听从我的建议,果断行动,我相信您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
赵高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编造的谎言,这就是小人的手段,他们总能在无理中找出一丝“理”来,以混淆视听。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后,心中不禁有些动摇。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
“可是现在父皇的遗体还没有安葬,丧礼也还没有结束,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为了这种事情去找丞相商量呢?”
胡亥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没有完全被赵高说服。赵高见状,立刻接过话茬说:
“公子,时机不等人啊!稍纵即逝!您放心,我会去说服丞相的,不需要您亲自费心。”
说完,赵高就匆匆离去了,胡亥也没有阻拦他。就这样,胡亥逐渐被赵高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开始考虑起赵高提出的计划来。他已经陷入了赵高的圈套之中,而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赵高与胡亥分别后,立刻前往拜访李斯。李斯一见赵高,便急切地询问:
“主上的遗诏是否已经发出去了?”
赵高故作深沉地回答:
“遗诏现在其实还在胡亥公子那里。我正是为了这件事,特地来与君侯您商议的。您也知道,主上突然崩逝,这个消息目前还没有被外人知晓。而关于主上的遗嘱内容,当时只有我和您两人在场亲耳听到。因此,关于究竟立谁为太子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您和我两个人的说法了。那么,君侯您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后,大惊失色,他严厉地质问道:
“你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这简直是亡国的胡言乱语!我们作为臣子,怎么能够私自议论和决定太子的人选呢?这绝对是人臣所不应该涉足的事情!”
赵高对李斯说:
“君侯,您先不必惊慌。我有五件事情,想要向您请教一下。”
李斯回答道:
“那你就说吧。”
于是,赵高开始提问:
“君侯,您不必急着问我,而是应该自己好好思考一下。首先,您的才能能否与蒙恬相提并论?其次,您的功绩是否及得上蒙恬?再者,您的谋略是否如蒙恬一般深远?还有,您在人心中的声望,是否也如同蒙恬那样毫无怨言?最后,您与皇长子扶苏的关系,是否比蒙恬更为亲近?”
李斯听完赵高的提问后,认真地想了想,然后回答道:
“这五件事情,我确实都比不上蒙恬。那么,你为何要这样责问我呢?”
赵高对李斯说:
“我赵高,原本只是宫中的一个低微官吏,幸而粗通文书法律。我在秦宫服务已经超过二十年了,这期间我从未见过秦朝有哪位功臣的爵位能够传承到第二代,更别提那些将相的后人了,他们往往都会遭遇诛杀或流放。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您作为朝中重臣,对他们应该都非常了解。长子扶苏,性格刚毅武勇,如果他继承了皇位,必定会重用蒙恬为丞相。到那时,您还能确保自己的官位和权力不受影响吗?恐怕连安全回到故乡都成了奢望。而我,曾经受命教导胡亥公子,我发现他性格慈仁笃厚,虽然不太善于言辞,但心地却非常明理,对钱财看得很轻,却非常重视士人。在所有的公子中,他的这些品质是无人能及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立胡亥为继承人,这样我们不仅能共同辅佐他成就大业,也能确保我们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得到保障。”
李斯坚决地说:
“请你不要再说了!我李斯是遵从主上的遗诏行事的,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对于得失利害,我已经没有时间去过多考虑了。”
然而,赵高并不打算放弃,他继续说道:
“安稳的局面可以瞬间变得危险,而危险之中也可能隐藏着转机,安危本就是难以预料的。你怎么能说自己就是明智的呢?”
李斯听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真地说:
“我李斯原本只是上蔡的一个普通百姓,承蒙主上的恩宠和提拔,才得以担任丞相之职,位高权重,我的子孙也因此得以享受荣华富贵。这都是主上对我的特别优待,他将国家的安危存亡都托付给了我。我怎能忍心辜负主上的信任呢?作为忠臣,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人臣,我更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我只求能够尽忠职守,不辱使命!请你不要再提出这些异议了,以免让我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
赵高看到李斯虽然表面上态度强硬,但内心其实已经有些动摇,无法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他更进一步,用言语对李斯进行胁迫。赵高说:
“自古以来,圣人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他们总是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从细微之处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表面的指示中看到最终的归宿。现在,天下的权柄都掌握在胡亥公子的手中,而我赵高已经顺从了他的意愿,可以预见我的未来将会非常顺利。只是因为我与君侯您相交多年,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我才不敢不将真心话告诉您。君侯您作为朝中的老臣,经验丰富,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您选择随波逐流,不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是迷惑;如果您选择从下而上地挑战权威,那就是叛逆。就像秋天到了,霜降来临,花草凋零;水流波动,万物开始衰败一样,这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君侯您难道还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吗?我还是要再次提醒您,要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赵高这番话,仍然是在用利害关系来恐吓和威胁李斯。李斯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
“我听说过晋国因为轻易更换了太子,结果导致国家三代都不得安宁;还有齐桓公,他的兄弟们为了争夺君位,最终导致了他的身死国灭,下场凄惨;再看看商纣王,他杀害了自己的亲戚,又不听忠臣的劝告,结果国家变成了废墟,社稷也危在旦夕。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逆天行事、违背道义,最终都会受到惩罚,连宗庙的祭祀都可能无法继续。我李斯虽然只是个普通人,但怎能参与这样的逆谋呢?”
然而,李斯并没有直接指责赵高的罪行,而是用了一些委婉的话来回应。他没有立即声明赵高的过错,反而用了一些迂回曲折的言辞来回答。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已经显示出李斯内心的动摇和无力感。他的气势已经被赵高所压制,无法再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了。赵高听了李斯的话后,故意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说道:
“君侯,如果您再这样犹豫不决,那我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不过,在我离开之前,我还有几句话想作为最后的忠告送给您。一般而言,只有上下级之间团结一致,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内部和外部也需要保持一致,事情才不会出现表里不一的情况。君侯,如果您真心听从我的建议,那么您就可以长久地保持通侯的尊贵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寿命也会像乔木松柏一样长久,智慧更是可以媲美孔子和墨子。但是,如果您坚决不听从我的建议,那么您和您的子孙后代都可能会遭遇灾祸,这是无法避免的。我真是为您感到寒心,请您自己好好选择吧。”
说完这些话,李斯就站起来想要离开。但他心里仔细一想,觉得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胡亥和赵高已经狼狈为奸,联手在一起,单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如果他不顺从他们的意思,恐怕会遭遇难以预料的灾祸;但如果顺从了,又觉得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原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忍不住抬头望着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
“我真是太不幸了,偏偏生在了这个乱世之中。既然不能选择一死了之,那么我又该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谁呢?君主对我一向是信任有加的,没有辜负过我,而我却可能要辜负君主了!”
在说出这些话的同时,李斯的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我们等着看李斯以后是否真的能够逃脱这场劫难,免于一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