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秦朝的终结者
陈胜观察到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再次与吴广密谋策划。他们决定利用两位带队的军官酒醉的机会,悄悄闯入他们的营帐。吴广首先快步上前,大声而清晰地说道:
“今天下雨,明天看样子也还会下雨,这样的话我们无法继续前往渔阳了。与其因为超过期限而被处死,不如我们现在就提前行动,远离这里。我特地来告诉你们,我们今天就要离开这里了。”
两位军官听到吴广的话,顿时勃然大怒,厉声喝道:
“你们竟敢违反国家的法律吗?想要逃跑就先把你们斩了!”
然而,吴广面对军官的愤怒却丝毫不显慌张,反而随口调侃道:
“你们两个负责监督我们这些戍卒,奉命北上,身上的责任可是非常重大的。如果我们误了期限,我们这些人自然是难逃一死,但你们两位难道就能置身事外,继续过你们的好日子吗?”
这几句话说得极为犀利和有力,让其中一位军官气得拍桌子,连连喊着要惩罚他们。而另一位军官更是急躁,直接拔出身上的佩剑,向吴广砍去。但吴广反应极快,他敏捷地飞起一脚,竟然将那把剑踢落在地。随后,他顺势捡起剑,迅速抢前一步,用力一挥,剑刃正中那位军官的头颅,将其劈成两半,军官当场倒地身亡。此时,另一位军官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愤怒至极,他咆哮着也拔出剑来,向吴广刺去。吴广毫不畏惧,再次持剑与他对战。两人你来我往,剑光闪烁,仅仅过了两个回合,突然有一个人从那位军官的背后飞奔而至,大喝一声,一剑将其劈倒在地。紧接着,他又补上一刀,彻底结束了那位军官的性命。这个突然出手、身手不凡的人,正是这次起义的策划者和领导者——陈胜。
陈胜和吴广在杀死两位军官之后,立刻走出营帐,召集起所有的士兵,大声地对他们说:
“各位兄弟,我们因为连日的大雨而滞留在这里,已经多日无法前行。就算等到雨停天晴,我们连夜赶路,也绝对无法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军法,延误期限是要被斩首的;就算我们侥幸遇到大赦,也不一定能够活下来。再想想,北方的天气极其寒冷,冰天雪地的,这样的环境谁能受得了呢?更何况胡人经常侵扰边境,他们很可能会趁着我们被困的时机发动进攻。我们在这里,不仅要忍受严寒的侵袭,还要时刻防备敌人的刀锋,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活路可言呢?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我们要么不死,要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有名有望。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起义,为了我们的自由和尊严而战,这才算是不枉此生。那些王侯将相,难道他们就比我们高贵吗?难道他们就天生注定要成为统治者吗?不,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敢地站出来,我们也能成为改变命运的人,我们也能成为王侯将相!”
大家看到陈胜和吴广说话如此慷慨激昂,心里都非常感动,但因为还以为两位军官还在,所以一时之间都不敢明确表态,只是不停地往营帐里面看,脸上露出犹豫和顾虑的神情。陈胜和吴广已经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他们直接对大家说:
“我们俩不愿意就这样白白送死,也希望大家不要白白牺牲,所以我们决定起义,而且已经把两位军官给杀了。”
听到这里,大家才彻底放下心来,齐声回应道:
“我们愿意听从您的命令!”
这一刻,他们都被陈胜和吴广的勇气和决心所打动,决定跟随他们一起起义,共同为自由和尊严而战。陈胜和吴广非常高兴,于是带着众人进入营帐,指向两位军官的尸体。果然,他们的尸体惨不忍睹,血肉模糊,头和身体已经分离。陈胜随即宣布命令,让人砍下两位军官的头颅,并将它们挂在竹竿上高高悬挂起来。接着,他们开始指挥众人,在营帐外面找了一块空地,准备搭建祭坛。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祭坛很快就建好了。他们决定用两位军官的头颅作为祭旗的物品,以表示起义的决心。他们在一面大旗上醒目地写了一个“楚”字,象征着他们的起义旗帜。随后,陈胜作为首领站在最前面,吴广作为副首领紧随其后,其余众人则按照次序排列整齐。他们一起面向大旗,恭敬地拜了几拜,以表示对起义事业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他们还准备了酒作为祭品,向天地和祖先表达他们的决心和祈求。祭奠仪式完成后,陈胜和吴广将两位军官头颅上流出的血滴入酒中,然后众人按照顺序一一饮下这杯特殊的酒,表示他们同心协力,共同起誓。他们面对大旗,庄重地发誓要尊奉陈胜为起义军的首领,一起造反起义。随后,陈胜自称为将军,吴广则担任都尉。他们登上祭坛,坐在高台上,首先发布了命令,将起义军的国号定为“大楚”。为了统一标识,陈胜还命令所有起义军成员都露出右臂,作为他们共同的记号。同时,陈胜还起草了一份檄文,但这份檄文中却有一个巧妙的谎言。他诈称公子扶苏和楚国的将领项燕已经在起义军中,并且分别担任主帅。然而,这个策略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项燕与秦朝有着深仇大恨,他在楚国的危难中不幸丧生。如果项燕还活着,他怎么可能去拥戴秦朝的公子扶苏呢?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舞士气,但从长远来看,它也可能成为起义军内部的隐患。尽管陈胜在起义初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计策确实显得有些荒谬和不够周全。
檄文一经发布,陈胜就立即率领着众人向大泽乡进发。大泽乡原本有着三老(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啬夫(管理农事的官员)这样的地方领袖,但他们一听说陈胜要造反,早就吓得逃跑了,我们在之前的内容里已经见过他们的身影。陈胜顺利地占领了大泽乡,并将这里作为起义的起点。乡里的居民们一听说有起义军来,都吓得四散逃走,家里只留下了农具,比如犁头和铁耙之类的。起义军就把这些农具搜罗起来,当作兵器使用。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武器不够用,于是又跑到山里去砍伐树木做成棍棒,截取竹子做成旗帜。经过了好几天的忙碌,起义军才终于勉强凑齐了一套像样的军容。说来也真是奇妙,老天爷仿佛也在助力一般,突然间放出了明媚的阳光,将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天空一直保持着晴朗,雨水完全退去,地面变得异常干燥,就连那些地势最低洼的地方也见不到一滴水珠了。这天气变化,其实并不是在保佑陈胜个人,而是像在加速秦朝的衰败和灭亡。起义军中的士兵们看到这样的景象,都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帮助,因此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只等着陈胜一声令下,就立即出发去战斗。与此同时,四面八方的亡命之徒也听说了陈胜起义的消息,纷纷赶来投奔,想要为推翻秦朝出一份力。于是,陈胜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果断地下达了命令,率领着这支士气高昂、人数众多的起义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大泽乡原来是蕲县的一部分,陈胜起兵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首先把目标定在了蕲县。蕲县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并不险要,守城的士兵也很少,而且当地的官员也没什么能力,这样的城池自然很难守住。当陈胜的大军逼近蕲县的消息传来时,城里的人都吓得不轻,官员们忙着逃跑,百姓们则纷纷投降。所以,陈胜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轻轻松松地占领了蕲县。占领蕲县后,陈胜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派了符离人葛婴带领一支军队去攻打蕲县以东的地方。葛婴非常勇猛,他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了铚县、鄼县、苦县、柘县和谯县,起义军的声势也因此大振。在攻打这些县城的过程中,葛婴还沿途招募了不少新兵,收集了不少车辆和马匹。他把这些新收编的人马和物资都送回了蕲县,交给陈胜统一指挥和调配。这样一来,陈胜的起义军实力更加强大,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陈胜再次率领大军向陈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这次动用了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名骑兵,以及数万名步兵,所有的军队都一股脑地集结到了陈县城下。说来也巧,这时候陈县的县令刚好外出不在城中,只有县丞一个人留守。尽管情况危急,县丞还是硬着头皮,召集了所有的守城士兵,勇敢地打开城门,准备与起义军决一死战。起义军的士兵们这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他们士气高涨,充满了斗志,感觉自己的力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像是一支刚刚组建的生力军一样。当他们到达陈县城下,看到城门竟然大开着,而且从城里冲出了数百名士兵,准备与他们交战时,起义军的士兵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纷纷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冲上去与敌人厮杀。前锋的士兵们手持刀枪,毫不留情地向敌人砍去、刺去,表现得异常凶猛。而后方的士兵们则拿着木棍、犁头和铁耙等简陋的武器,也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横扫着敌人。整个战场上充满了喊杀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场面异常激烈。守城的士兵数量很少,力量也很薄弱,他们心里其实很害怕,并不想出去和起义军打仗。但是县丞却坚持要他们出战,士兵们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城迎敌。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起义军的士兵们就像是一群凶猛的野兽,只要稍微一疏忽,就会被他们打倒在地;只要稍微一退缩,就会被他们冲得七零八落。那数百名守城的士兵,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势下,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溃不成军了。县丞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已经无法抵挡起义军的进攻,于是也赶紧转身逃跑。但是起义军的士兵们紧追不舍,连城门都来不及关闭就冲了进来。县丞无路可逃,只好转身和起义军拼命。但是他毕竟势单力薄,最终还是被起义军的士兵们杀死了。虽然县丞是吃着秦朝的俸禄,为秦朝效力,但他在危急关头仍然选择坚守岗位,与敌人战斗到底,这种精神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忠良之举。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的暴政已经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起义军的胜利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陈胜和吴广两人并肩骑马进入陈县城内,他们的心中有着明确的目标:要安抚民心,让百姓们感受到新的希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立刻采取行动,禁止军队侵扰百姓,抢夺财物,并且在城中各处张贴告示,宣称他们的起义是为了铲除残暴的统治,为百姓们讨回公道,惩罚那些有罪之人,并抚慰受苦的民众。过了几天后,陈胜决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听取更多人的意见。于是,他召集了城中的三老(即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和豪杰(指有才能和影响力的人)来共同商议接下来的事务。这些人一听到陈胜的号召,纷纷前来参加会议。陈胜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待了他们,并将他们请进会场,询问他们对于如何妥善处理后续事务的看法。然而,当陈胜询问完毕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既惊讶又感动的回答。众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
“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英勇地讨伐无道的秦朝,诛杀残暴的统治者,为楚国恢复了社稷的荣光。您的功劳是无人能比的,因此,您应该立即称王,以符合民众的期望和心愿。”
这些话正好说到了陈胜的心坎里,但他觉得立刻答应似乎有些不妥,需要稍微推辞一下,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和谨慎。于是,他随口说了几句客套话作为回应,没想到却引起了三老和豪杰们的热烈反响。他们纷纷对陈胜的功绩表示赞誉,并一再劝说他登基称王。正当陈胜准备点头应允的时候,突然有人从外面进来报告说,有大梁来的两位名士前来求见。陈胜一听,立刻询问了这两人的姓名,然后转头对身边的人说:
“这两位也来了吗?我早就听说过他们的贤名,如今他们既然能来到这里,那么我的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了。”
说完,他立刻命令身边的人前去迎接这两位名士,并且自己也站起身来,走下台阶,亲自在那里等候,以表示对这两位名士的尊重和重视。
大梁来拜见陈胜的这两位贤士,他们分别叫做张耳和陈余。这两位都出生在大梁,而且他们的家相距不远。由于张耳年纪比陈余大,所以陈余对待张耳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而张耳也把陈余当作自己的晚辈来照顾。他们两人关系非常铁,发誓要同生共死,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们为“刎颈之交”,意思是两人的关系好到可以为了对方牺牲自己的地步。张耳这个人,他以前曾经是魏国公子无忌的门客,但后来因为某些事情触犯了法律,不得不逃离大梁,躲到了外黄这个地方。而在外黄,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富家女,她长得非常漂亮,就像花儿一样,所以名声也很大。但是命运弄人,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子,却嫁给了一个平庸无能的男人。这样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福的,夫妻两人经常吵架,富家女也经常发出怨恨的声音。有一天,富家女家里又传出了吵闹声,夫妻俩甚至动起了手。富家女身姿苗条,哪里经得起丈夫的拳头!她本是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温存和疼爱,反而要遭受拳打脚踢,真是让人叹息,她的丈夫真是个粗鄙无能之人。富家女在慌乱之中,来不及多想,就逃出了那个让她伤心的家,躲到了她父亲老朋友的家里,想要避开这场灾祸。她的父执看到她泪流满面,一脸无助和可怜的样子,心里非常不忍。于是,他温柔地对富家女说:
“如果你真的不想再和那个平庸无能的丈夫一起生活了,那你何不再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呢?我这里倒有一个人选,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考虑一下呢?”
富家女一听有这等好事,心中自然是欢喜不已,虽然表面上只是含糊地应承了下来,但内心的激动已难以掩饰。她的父亲的老朋友,也就是这位“父执”,为了给她找一个好归宿,特意安排她躲在屏风后面,亲自为她把关,挑选合适的人选。父执自己则出门去迎接那位来客,没过多久,他就领着一位俊俏的郎君走了进来。为了让富家女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位郎君,父执还故意提高了声音与他交谈。富家女从屏风后面悄悄探出头来,只露出半张脸,偷偷地观察着这位郎君。只见他气质温文尔雅,谈吐不凡,与她那粗俗的前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等到父执送走了客人,回到房间里,富家女连忙拉着他问起那位来客的姓名。得知对方名叫张耳,是大梁(魏国都城)人氏后,富家女更是心花怒放,仿佛整个人都要被幸福的感觉淹没了一般。她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立刻就能和张耳并肩而坐,共享人生的美好时光。父执看到富家女如此心仪张耳,便决定帮她一把,立刻前往与她的父亲商量改嫁之事。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和劝说,他终于说服了富家女的父亲,同意将女儿改嫁给张耳。富家女的父亲一直都很宠爱她,对于当初错误地将她许配给了一个不合适的人,他感到十分后悔。现在,他愿意出大笔的钱财给女儿的前夫,只为让女儿能够脱离那段不幸的婚姻。而女儿的前夫,因为与女儿关系不和,也乐得接受这笔钱,放弃女儿,任由她再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呆鸟”决定。幸运的是,俏丽的富家女最终遇到了才貌双全的张耳,这段错误的姻缘得以纠正。她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和幸福,而张耳这个曾经的亡命之徒,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意外之喜,心中自然是乐开了花。更妙的是,张耳不仅得到了美丽的妻子,还因为妻子的家产而有了更多的资本。他索性利用这些资源结交远方的朋友,广泛传播自己的名声,渐渐地,他的名声传到了魏国朝廷。令人惊讶的是,魏国君主竟然没有计较他过去的过错,反而任命他为外黄县令,授予他铜印黑绶,让他成为了一个管辖百里之地的小诸侯。富家女也因此成为了县令夫人,过上了更加舒适和惬意的生活。
陈余从小就喜欢读书,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总是手不释卷。同时,他也热爱游览,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增长见识。有一次,他偶然间来到了赵国的苦陉这个地方,没想到因此得到了当地一位富有的公乘氏的赏识。公乘氏看中了陈余的才华和人品,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而公乘氏的女儿也是个美人胚子,长得相当不错。陈余自然是满心欢喜地答应了这门婚事,并挑选了一个好日子,与心上人举行了婚礼。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可以说是两小无猜,婚后更是恩爱有加,成为了一对人人称羡的好夫妻。再来说说张耳和陈余这两位好友,他们似乎都受到了命运的眷顾,好运连连,就像是红鸾星高照一样。然而,好景不长,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也因此失去了官职,只能继续留在外黄居住。而陈余则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秦朝竟然发布了悬赏令,要捉拿他们两人。悬赏令上明确写着:捉到张耳者赏千金,捉到陈余者赏五百金。两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会遭到这样的通缉。但情势危急,他们只能匆忙逃生。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不得不改名换姓,躲到了陈县这个地方,并在那里做起了里正监门(相当于看大门)的差事,以此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