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八千子弟兵的领袖
后来,项梁被他的仇家告发,因为牵连甚广,被卷入了一场大案,并被囚禁在栎阳县的监狱里。幸运的是,项梁与蕲县监狱的狱吏曹无咎早就相识。于是,项梁写了一封信给曹无咎,请求他帮忙。曹无咎收到信后,便写了一封推荐信给负责项梁案件的狱吏司马欣,为项梁说情。在曹无咎的帮助下,项梁的罪名得以减轻,最终他得以出狱并返回家中。但是,项梁出身于将门之后,性格刚毅不屈,怎能甘心被人陷害而默默承受?真是冤家路窄,后来项梁在路上偶遇了那个仇家。项梁决定与他当面理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个清楚。然而,仇家却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彻底激怒了项梁。在一番激烈的争执后,项梁愤怒之下对仇家拳打脚踢,直到将仇家殴打致死,这才解了心头的愤恨。一场严重的祸事再次降临,项梁担心自己因杀人而承担罪责,被官府追捕,无奈之下,他只能带上项籍,一同逃往吴中地区避风头。在吴中,当地的士大夫们对项梁的来历一无所知,而项梁也选择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伪造了一个氏族背景,以此与士大夫们交往。项梁在处理事情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遇到难题总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而且他见义勇为,看到正义之事绝不袖手旁观。这些品质让吴中的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和敬佩,大家纷纷对他心悦诚服。每当吴中地区有大型工程需要建设,或者是豪门大户需要办理丧葬等事务时,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请项梁来主持。项梁在管理和调度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能够很好地约束徒众,合理分配役夫,使得整个工作进程有条不紊,就像军队行军打仗一样高效有序。吴中的人们对项梁的才能和见识越来越佩服,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和安排。
秦始皇东巡的时候,他渡过了浙江,前往会稽山游览。项梁和项籍也混在人群中,一同去观看秦始皇的銮驾。当时,大家都对秦始皇的威严和仪仗赞不绝口,认为他的气势和风范无人能及。然而,项籍却悄悄地对叔父项梁说:
“他!别看他现在是个皇帝,但在我看来,他的位置是可以取代的,将来我可以代替他!”
虽然项籍的话和刘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他们内心的想法却是相同的,都有着推翻秦朝、成为天下霸主的壮志。项梁听了项籍的话后,吓得脸色都变了,他连忙举起手捂住项籍的嘴巴,低声喝止道:
“住口!不要乱说!这种话要是被别人听见了,那可是要连累我们全家,甚至整个家族都要受到牵连的!”
项籍没有再提起之前的话,和项梁一起回到了家中。那时候,项籍已经过了二十岁的成年之礼,他身材魁梧,身高八尺,眼神凶狠且拥有重瞳的奇异特征,力大无穷到能轻松扛起沉重的鼎,气势磅礴得仿佛能撼动山岳。在三吴地区的年轻一辈中,没有一个人的勇猛能与他相提并论,大家都对他敬畏三分。项梁看到项籍的武艺和力量都远超常人,心中暗自赞赏,也意识到项籍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定有大作为。于是,项梁开始秘密地筹划未来,他暗中积蓄力量,培养了数十名忠诚可靠、不怕死的勇士,并私自铸造兵器,为将来的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一直在耐心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希望能够借助项籍的才能和力量,实现自己的宏伟志向。
当陈胜在各地发动起义,整个东南地区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项梁也在思考着如何响应这股起义的浪潮。就在这时,会稽郡的郡守殷通突然派人前来,邀请项梁前去商议要事。项梁接到邀请后,立即前往郡守府,拜见了殷通。殷通见到项梁后,非常热情地亲自下座迎接他,并将他带入密室中,低声对他说:
“现在蕲县和陈县都已经失守,江西地区也到处都是叛军,看起来这是天意要灭亡秦朝啊,我们已经无法阻止这股潮流了。我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我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起兵反秦,你觉得怎么样呢?”
殷通的这番话正好说到了项梁的心坎里,他立刻露出了笑容,爽快地表示完全赞成殷通的起兵计划。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密谋如何组织起义军,推翻秦朝的统治。殷通继续说道:
“要想成功起兵,首先得选好将领。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最合适的将领莫过于你了。另外,还有一位名叫桓楚的勇士,他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但可惜他因为犯罪而逃亡在外,现在并不在我们这里。”
项梁回答道:
“桓楚确实在逃,他的行踪很难被人知晓,但我的侄子项籍却对他有所了解,知道他的住处。如果我们能请桓楚前来相助,那么我们的起义大业一定会更加顺利!”
殷通听后非常高兴,他说:
“既然你的侄子知道桓楚的行踪,那就麻烦他跑一趟,把桓楚请来吧。有他相助,我们的大事就更有把握了。”
项梁点头应允,并说道:
“好的,我明天会让项籍前来拜见您,听从您的调遣。”
说完,项梁便起身告辞,离开了郡守府,直接回到了家中。回到家中后,项梁私下里与项籍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议。他把当前的形势和计划详细地告诉了项籍,并嘱咐他一定要小心行事,务必成功邀请桓楚前来相助。项籍听后一一领教,表示会全力以赴完成叔父交给的任务。
第二天清晨,项梁早早地叫醒了项籍,让他穿戴整齐,并秘密地在身上藏了一把锋利的剑,然后两人一同前往郡守府。到达郡守府后,项梁嘱咐项籍在门外安静地等候,等到里面传唤了再进去,同时他严肃地告诫项籍:
“千万不要出任何差错!”
项梁的话里虽然平静,但暗含警告之意。项籍恭敬地答应了,表示会听从叔父的安排。随后,项梁进入郡守府的大堂,拜见郡守殷通,并报告说他的侄子项籍已经在门外等候,随时准备听从殷通的命令。殷通听后,好奇地问项籍现在在哪里,项梁回答说项籍正在门外等候,没有得到殷通的允许,他是不敢擅自进入的。殷通听后,立刻吩咐左右侍从去传唤项籍。项籍在门外耐心地等候着传唤,他站得笔直,神情专注。不一会儿,里面传来了传唤他的声音,他立刻快步走进大堂,一直走到殷通的座位前,准备听从殷通的吩咐。殷通看到项籍身材高大健壮,相貌粗犷豪放,心里不由得很是喜欢,便对项梁说道:
“真是个好壮士啊,果然名不虚传,是项君你的好侄子。”
项梁听了,微微一笑,故意谦虚地说:
“他哪里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只不过是个粗人罢了,哪里值得您这么夸奖呢。”
然而,他们的对话只是表面上的客套。殷通接着命令项籍去召桓楚前来相助。这时,项梁在一旁悄悄地对项籍说:
“好了,现在该行动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神向项籍示意。项籍心领神会,立刻从怀中拔出那把藏好的利剑,迅速抢前一步,挥剑向殷通砍去。只见剑光一闪,殷通的首级便随着剑势落下,他的身体也随即倒在地上,一切都发生得如此突然和迅速。或许直到这一刻,殷通的灵魂还在疑惑和莫名其妙中徘徊,他不明白为什么前一刻还在和他交谈的人,下一刻就对他举起了屠刀。然而,对于项梁和项籍来说,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成功地除掉了殷通,为他们的起义之路扫清了一个障碍。
项梁低头检查了殷通的尸体,从他的身上取下了代表权力的印绶,然后将其悬挂在自己的腰间。接着,他又将殷通的首级拾起,提在手中,与项籍一同走出了房间。然而,他们还没走几步,就遇到了许多手持兵器的武士,这些武士显然是来阻止他们的。但项籍勇猛无比,他有着万夫不当之勇,看到这些武士虽然人数众多,但也就几百人而已,所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他大喝一声,声如洪钟,震得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随后,他举起手中的宝剑,向四周奋力挥去。剑光如电,闪烁之间,就有好几个武士的头颅随着剑势落地,鲜血四溅。其余的武士看到这一幕,都被项籍的勇猛所震慑,纷纷后退,不敢再靠近。项籍见状,更是士气大振,他索性大展武艺,仗着手中的宝剑,奋力向前冲击。每一次挥剑,都伴随着一名武士的倒下。不一会儿,他就又杀死了数十名武士。剩下的武士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四散奔逃,转眼间就跑得一个不剩。在郡守府中,那些文吏们感到越来越心慌意乱,他们全都躲进了别的房间,生怕被卷入什么麻烦之中,连头都不敢露。但项梁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们,他亲自去找寻这些文吏,告诉他们不必害怕,邀请他们到外衙去共同商议事情。听到项梁的召唤,文吏们虽然心中忐忑不安,但还是陆续走了出来,战战兢兢地来到项梁面前。项梁见状,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向他们解释,他说秦朝统治残暴无道,郡守殷通又贪婪横行,所以他们才不得已用计除掉了这个奸臣,打算重新规划大事,为百姓谋求福祉。文吏们听后,都感到十分惊慌,他们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只能连连点头应承,暂时保住自己的安全。他们知道,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刻,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随后,项梁又召集了城中的父老乡亲们,向他们详细阐述了起义的意图和目的。他说,他们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暴政,为百姓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战的。父老乡亲们听后,虽然心中也有顾虑和担忧,但他们知道反抗是唯一的出路,因此纷纷表示支持项梁的行动,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全城已经安定下来,项梁开始派遣官吏各司其职,管理各项事务。他自己则亲自担任将军的职务,并兼任会稽郡的郡守,统揽全局。项籍则被任命为偏将,负责协助项梁处理军事事务。为了壮大军队,项梁下令遍贴文告,广泛招募士兵和勇士。公告发布后,每天都有许多年轻力壮的男子前来报名参军,他们被逐一编入军籍,成为军队的一员。同时,项梁还亲自出面,寻访当地的豪杰之士,邀请他们加入军队,担任校尉或候司马等要职,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领导力。然而,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却有一位自视甚高的人未能入选。他心中不甘,竟然效仿古代毛遂自荐的故事,大胆地站出来向项梁推荐自己。他满脸自信,认为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和胆识,能够为军队做出重大贡献。然而,项梁却并没有轻易地被他的自荐所打动。他回想起这个人之前在某次丧事中的表现,觉得他并没有能够胜任所交托的任务,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项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我并不是不想用你,但军国大事非同小可,需要谨慎用人。你在之前的事情中表现得并不出色,我担心你现在也难以胜任更重要的任务。你还是安心在家吧,这样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
项梁的话,像一把重锤击中了那位自荐者的心,他瞬间变得垂头丧气,满脸羞愧地自行离开了。在场的人们见状,更加对项梁的识人能力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敬畏和信服。随后,项梁立刻派遣项籍带领数百名士兵前往下属各县进行招安工作。项籍一出马,就展现出了他的威名和影响力。所到之处,人们都听说过他的英勇事迹,因此无人敢与他抗衡。有些人甚至主动跑到他的马前,表示愿意投效他的麾下,跟随他一起征战。项籍对于这些热情投奔的人,都一一接纳,并将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中。经过一番努力,项籍成功地招募到了八千名士兵。这些士兵个个都是身强体壮、正值壮年的勇士,他们不仅力量强大,而且充满了战斗的意志和决心。这样的军队,无疑将成为项梁和项籍未来征战四方、推翻暴秦的强大力量。项羽正值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就已经成为了八千子弟兵的首领,他身上的威风更加显著。他原本有个字叫做子羽,但可能是觉得双名使用起来有些繁琐,便减去了一个字,只留下“羽”,从此他便自称项羽,而其他人也都习惯这样称呼他。因此,项羽这个名字便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开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名字。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也将采用项羽这个称呼。
再说陈胜自封为张楚王之后,他派遣了魏国人周市去北方攻打魏国的领土,周市带领军队来到了狄城,狄城的县令打算采取守势,紧闭城门,准备固守城池。但就在这时,齐国旧王室的遗族田儋恰好担任了狄城的守将。田儋与他的堂弟田荣、田横等人私下里密谋,打算自立为王。为了实施他们的计划,田儋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假装把家里的一个仆人捆绑起来,诬陷这个仆人通敌卖国,然后把这个仆人押送到县衙去。田儋自己则率领着一群年轻人一同前往县衙,请求县令对这个仆人进行审判并处斩。县令没有识破田儋的计谋,轻率地出来审理此案。结果,在县令审理的过程中,田儋突然拔出宝剑,一剑砍死了县令。这一举动与项梁当初迅速解决对手的行为有些相似,都展现出了他们的果断和勇猛。也难怪后来田儋和项梁的命运有些相似,都遭遇了不幸的结局。于是,田儋召集了当地的豪杰官吏和青年才俊,面对他们坦诚地说:
“现在诸侯们都已经纷纷背弃秦朝,自立为王,我们齐国人又怎能甘居人后呢?更何况,齐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田氏家族作为齐国的主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田儋作为田氏家族的后代,理应成为齐王,带领大家光复我们齐国的辉煌。”
听到田儋的话,大家都没有异议,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田儋便正式宣布自己为齐王,并开始积极招募士兵。不久之后,他就成功地招募到了数千名精兵强将。接着,他率领这些士兵向正在攻打魏地的周市军队发起了进攻。周市的军队在魏地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但当他们突然遭遇到英勇善战的齐军时,立刻意识到对手的强大,不敢轻易应战。于是,周市果断地决定撤退,放弃了继续攻打魏地的计划。田儋成功击退了周市的军队后,他的威名开始逐渐传扬开来,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敬畏。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派遣田荣、田横等人分别前往各地进行招抚工作,宣布要恢复社会秩序,保障百姓的安宁生活。这些措施使得田儋的声望更加高涨,齐国的局势也因此而逐渐稳定下来。齐国的百姓们,长期以来饱受秦朝残暴法律的折磨,心中对过去和平繁荣的齐国充满了怀念。当他们听说田儋自称齐王,要带领大家重建家园时,自然是欢欣鼓舞,纷纷表示愿意投诚,不需要田儋动用太多武力就能稳定局势。而另一边,周市在击退齐军后,返回了魏地。魏国的百姓看到周市的英勇和才能,也想要推举他做魏王。但周市却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担当,他慷慨地说:
“现在天下大乱,正是忠臣显现的时刻。我本是魏国人,我应该努力寻找并拥立魏王的后代为王,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忠臣。”
恰好此时,他们得知魏国的公子咎正在陈胜的军队中效力。于是,周市立刻派遣使者前往陈胜那里,请求将公子咎送回魏国。但起初,陈胜并不愿意放人。经过周市的再三请求和使者的多次往返交涉,最终陈胜才勉强同意,让公子咎返回魏国,并立他为魏王。而周市则继续留在魏国,担任相国,辅佐公子咎处理政务。这样一来,楚国、赵国、齐国和魏国这四个国家便相继在乱世中崛起,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
同时,又有一位新的燕王登上了历史舞台,各位听众猜猜这位燕王是谁?原来他就是赵国的将领韩广。当时,赵王武臣派遣韩广去攻略燕国。韩广一踏入燕国的领土,就展现出了他的威名和实力,使得燕国的各个城池都纷纷望风归附,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燕国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平定。燕国的人民对韩广非常感激和敬仰,他们觉得韩广是位贤能的将领,有资格成为他们的王。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拥戴韩广为王。而韩广自己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在燕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威望和势力,可以自立为王,统治这片土地。但是,韩广心中也有一份顾虑和担忧。他的家人都居住在赵国,包括他的老母亲也在那里。他担心如果自己真的在燕国称王,会连累到在赵国的家人,尤其是他的老母亲,可能会因此遭遇不测。所以,尽管燕人多次劝他自立为王,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立即答应。然而,燕人看出了韩广的担忧,他们纷纷安慰他说:
“现在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但就连楚王也不敢轻易加害赵王的家属,更何况是赵王自己呢?他怎么会去伤害将军您的老母亲呢?您尽管放心好了,我们燕国人民会全力支持您的,您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
韩广听了燕国百姓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便顺应民心,自己称为了燕王。这个消息传到了赵王武臣的耳朵里,武臣立刻召集了张耳和陈余两位谋士来商议对策。张耳和陈余两人仔细分析了局势,他们认为如果赵王为了夺回韩广而杀害他的老母亲,这并不会给赵国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可能让韩广更加怨恨赵国,激起更大的反抗。相反,如果赵王能够展现出宽宏大量的气度,将韩广的母亲和他的家人安全地送回到燕国,这不仅能够体现赵国的仁德,还能让韩广对赵国心存感激,从而放松警惕。到时候,赵国再趁机攻打燕国,机会就更加成熟了。赵王武臣听了张耳和陈余的建议,觉得非常有道理,便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他立刻派人护送韩广的母亲和他的家人前往燕国。当韩广看到自己的亲人平安归来时,他非常高兴,对赵国的使者也给予了热情的款待,并派使者回到赵国向赵王武臣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