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韩信的胯下之辱
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并计划将都城迁回彭城,他占领了梁楚地区的九个郡。同时,他派出军队,强迫义帝迁往长沙,并打算在郴地建立都城。“郴”这个字的读音和“琛”相近。但郴地位置偏僻,靠近南岭,远不及彭城那样繁华富庶。项羽既然打算自己建都彭城,自然不愿意让义帝在郴地久住,所以逼迫他迁移,这更像是流放囚禁。另外,项羽还调配了三万兵马,表面上说是护送沛公(即刘邦),实际上是命令他向西前往自己的封地。至于其他各国的君主和大臣们,项羽也一律要求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镇守。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我们之后就应该用汉王来称呼他了。汉王从霸上这个地方开始出发,因为感激张良之前的功劳,就赏赐给他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恭敬地接受了赏赐,但之后他却把这些东西转送给了项伯,并与项伯道别,还亲自送汉王出了函谷关。不仅张良如此,就连其他各国的将士们,有的也是因为敬仰汉王的仁德宽厚,都愿意跟随着他向西前往封地,人数加起来差不多有数万人。汉王并没有拒绝他们的跟随,而是带着他们一起踏上了西行的路。好不容易,刘邦的队伍抵达了褒中地区。张良因为心念韩国,想要回去辅佐韩王,就向汉王刘邦提出了这个请求。汉王理解并尊重张良的选择,于是就让他向东返回韩国。两人分别时,都充满了不舍之情。张良又请求让身边的人退下,他有一条重要的计策要私下告诉汉王。汉王听后,立刻表示赞同。张良行礼告别后,就离开了,而汉王则继续带领队伍向西行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后队的人马突然喧闹起来。汉王赶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有军吏跑进来报告说:
“后面起火了,火势非常猛烈,听说栈道都被烧断了!”
汉王(刘邦)没有回头张望,只是一味地催促着队伍继续向西行进,他说等到达南郑之后,再计划下一步的行动。部众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反抗,只能跟随着他继续往前走。然而,当他们听说栈道是被张良烧毁的时候,不由得开始埋怨起张良来,指责他这样做是断了大家的后路,让他们以后都无法再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团聚,觉得张良出的这个主意真是太狠心了,简直就是个绝情的计策。但实际上,张良烧毁栈道是有着深远的考虑的,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妙计。张良烧栈道的计策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向项羽展示我们并没有打算东归的意图,好让他能够安心,不再对我们有所戒备和准备;二是用这个办法来防御其他各国,阻断他们的出入之路,好让他们觉得难以攻克,从而不敢轻易来侵犯我们。当初张良在向汉王刘邦告别的时候,和刘邦秘密商定的就是这个计策。张良之所以决定护送汉王到这里,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汉王已经了解了整个计划,所以他并不惊慌,而是一心一意地前往南郑。到了南郑之后,他任命萧何为丞相,其他的将领和辅佐人员也都根据他们的才能和贡献被授予了不同的职位,这些具体的任命情况就不一一细说了。
张良在与汉王刘邦道别之后,就转身向东出发。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烧掉那一带的栈道,直到把沿途的栈道都烧完了,他才继续朝着阳翟的方向前进,准备在那里等待韩王成回国。之前项羽进入关中时,韩王成并没有跟随他一起去。后来项羽进驻鸿门,向各位诸侯王发布命令时,韩王成才去拜见项羽。虽然项羽对韩王成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有些不满,但终究找不出他有什么罪过,所以不得不允许他恢复原来的封地。项羽只是叮嘱了他一句话,那就是让他把张良召回来。当韩王成与张良取得联系后,张良也意识到了项羽对他的猜忌,不允许他为汉朝效力,因此才有了这个约定。张良当时对韩王成说,等他把汉王刘邦安全送出境外后,就会回到韩国辅佐他。韩王成听了张良的话,觉得也不好强求,于是就答应了。然而,项羽却找了个借口,说韩王成暗中资助了刘邦,指责他违抗命令、放走了张良,因此把韩王成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国,只让他随着自己的军队向东行进。韩王成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去反抗项羽,只能无奈地跟着项羽的军队,一起离开了秦地。项羽把他从秦朝的皇宫里掠夺来的金银财宝、美女以及珍贵的玉器布帛等,一股脑儿地都装到了他的随行车辆上,然后就开始了向东返回的旅程。当他到达彭城的时候,他又把韩王成的爵位给降低了,从王变成了侯。几个月之后,项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韩王成给杀了。
另外,还有燕王韩广,他并不愿意搬到辽东去住,结果就被臧荼带着军队给赶了出去。臧荼一直追着韩广到了无终这个地方,在一场战斗中,韩广被杀死了。韩广死后,臧荼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这件事。没想到,项羽并没有因为臧荼擅自杀人而责怪他,反而还说臧荼杀掉韩广是有功劳的,并且还让他同时统治辽东地区。齐王田市,他原本是由齐国的将领田荣扶持上位的。但之前田荣并不愿意跟从项羽一起去攻打秦朝,因此被项羽所记恨。所以,项羽后来改变了对齐国的封赏计划,把田市迁徙到了别的地方,另外封了田都和田安为王,却唯独把田荣晾在了一边,没有给他任何封赏。这完全是项羽出于个人恩怨和私心的做法。田荣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倔强,他根本不服从项羽的命令。他不仅扣留了田市,不让他去新的封地,还拒绝了田都前来接管齐国的请求。当田都快要到达临淄的时候,田荣竟然发兵在半路上对他进行了伏击,把田都打得大败。田都无奈之下,只能逃往彭城去躲避。田市听说田都被打败后,心里非常害怕,担心田都会向项羽求救,然后项羽会派兵再次攻打齐国。于是,田市就悄悄地溜走,快速地跑到了胶东地区。但没想到,田荣对他这种私自逃跑的行为非常愤怒,亲自带领军队去追杀田市。田荣的行为也确实有些过分猖狂。接着,田荣又向西进发,袭击了济北地区,并刺死了田安。之后,田荣就自称为齐王,统一了齐、济北、胶东这三个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齐”。在这个时候,彭越还在巨野地区活动,他手下有一万多人,但还没有归属任何一方势力(关于彭越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到过)。田荣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就给了彭越一个将军的印绶,让他去攻打并掠夺梁地。彭越为了报答田荣的恩情,就开始为他效力,并成功地攻下了好几座城市。赵国的将领陈余,自从他辞官开始闲游生活后,就留在了南皮这个地方。虽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仍然关心着外面的世事,心里常常想着再次出山。关于陈余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提到过。但是,既然他已经选择了归隐,又为何还要自寻烦恼呢?陈余和张耳两人原本齐名,都是非常有才能的将领。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封张耳为常山王,而有人却向项羽建议,也应该封陈余为王。但是,项羽因为陈余没有跟随他一起征战沙场,所以只封了他南皮附近的三个县作为领地。陈余得知后非常生气,他说道:
“我和张耳的功业是一样的,现在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而我却只能得到这三个小县,当个小小的邑侯,这难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我要这三个县的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接着,陈余派他的心腹张同夏去拜见田荣,对他说:
“项羽这个人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完全不顾及公平道义。他把所有的部将都封在了好地方,却偏偏把原来的那些王迁徙到偏远的地方。这种做法太不公正了,又有谁会真心服从他呢?现在大王您在三齐地区崭露头角,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项羽的人,您的威名已经传遍了很远的地方,东海一带的百姓都对您心生敬仰。赵国和齐国相邻,一直以来都是友好的邻国。现在赵王被项羽迁徙到了代地,他也觉得非常不公平。我陈余原本是赵国的老将,愿意请求大王您派出一些军队来帮助我,一起去攻打常山。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攻破常山,就迎接赵王回到赵国,从此以后,赵国将世世代代作为齐国的藩属国,永远不背叛您的恩情!”
田荣听了张同夏的陈述后,立刻爽快地答应了,随即派遣军队去帮助陈余。陈余动员了他所管辖的三个县的全部士兵,与齐国派来的军队汇合,他们不分昼夜地快速进军,攻打常山。张耳对此毫无防备,仓促之间组织抵抗,但最终还是被陈余的联军击败,他只能向西逃跑。陈余成功之后,便迎接赵王歇回到赵国,并送走了前来助战的齐国军队。赵王歇为了感谢陈余,封他为成安君,并同时授予他代王的称号。但考虑到赵王歇刚刚复位,国内局势还不稳定,陈余觉得此时不宜立刻离开,于是决定继续留在赵国辅佐赵王歇。他只是任命了夏说为代国的相国,让他前去镇守代地。关于后面的事情,我们暂时先放一放,后面再详细讲述。
咱们接着说汉王刘邦的事儿。他到了南郑之后,就让军队休整,士兵们也得以安享了一两个月的宁静时光。可是,将士们心里都惦记着东边,不想待在西方。在汉王的众多部下里,有这么一位,他是韩国原来襄王的庶出孙子,名字就叫信,不过他和后来的淮阴侯韩信可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恰巧相同罢了。这位韩信呢,之前跟着汉王一路打进武关,后来又辗转来到了南郑,现在是汉王手底下的一个将领。因为察觉到大家心里都想着回家,他自己也萌生了回去的念头,于是就去拜见汉王刘邦,说道:
“项王在分封将领时,都把他们封在了离自己近的地方,唯独让大王您去西边,住在南郑,这岂不是和流放差不多吗?再说,我们的军吏和士卒,都是来自山东的人,他们日日夜夜都渴望着能回家。大王您为什么不趁着现在的有利时机,向东进军,和项羽争夺天下呢?如果等到天下已经安定,人心也都稳定下来,恐怕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有所作为了,只能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老去直至死亡了。”
汉王刘邦听后,说道:
“我又何尝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只是一时之间还不能向东回去,这可怎么办呢?”
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军吏跑进来报告说:
“丞相萧何今天突然离开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汉王刘邦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说道:
“我正想找他商量事情呢,他怎么就这样走了!难道是有别的什么事情吗?”
说完,他立刻派人去追萧何。可是,一连过了两天,都没有萧何的消息,汉王刘邦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感觉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左右手一样难受。正当汉王刘邦打算继续派遣得力的人手去寻找萧何时,却见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向汉王行礼。汉王定睛一看,原来是已经两天没见的萧何。这可真让人捉摸不透。汉王心中既高兴又生气,便假装责备道:
“你怎么敢背着我偷偷溜走呢?”
萧何连忙回答道:
“臣并没有逃走,而是去追捕一个逃走了的人。”
汉王好奇地问萧何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
“臣去追捕的是都尉韩信!”
汉王刘邦再次责备道:
“我从关中一路走来到这里,路上逃走了很多人,就连最近也有人逃走,你都不去追捕,偏偏去追捕一个韩信,这明显是在敷衍我。”
萧何连忙解释道:
“之前逃走的那些人,其实都不重要,他们走就走,留就留,对我们影响不大。但韩信却是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当世无双,怎么能让他逃走呢?如果大王您只想长久地待在汉中,那确实是用不上韩信,但如果您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那么除了韩信以外,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所以我特意赶紧去把他追了回来。”
汉王刘邦说:
“难道我真的愿意一直憋屈地待在这个地方,而不想回到东边去吗?”
萧何立刻接上说:
“大王如果真的想回到东边去,就应该赶紧重用韩信,否则他一定会离开,不会再留下来了。”
汉王刘邦问:
“韩信真的有这么大的才干吗?既然你认为他可以用,那我就让他当个将领,试试他的能力怎么样。”
萧何又说:
“但是仅仅让他当个将领,还不足以让他留下来。”
汉王刘邦说:
“那我就让他当大将军,这样总行了吧?”
萧何连连点头,说了好几个“好”。汉王刘邦说:
“你替我把韩信叫来,我马上就任命他为大将军。”
萧何一脸严肃地说:
“大王怎么能这么随意地召人呢?以前大王在用人方面就比较随意,缺乏礼数。现在想要任命大将军,却又像叫小孩子一样,难怪韩信不愿意长久留下,找个机会就逃走了。”
汉王刘邦问:
“那任命大将军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节呢?”
萧何回答说:
“需要先挑选一个吉日,提前进行斋戒,然后筑起高台,准备好各种礼仪,恭敬谨慎地进行仪式,这样才算是拜将的礼节。”
汉王刘邦笑着说:
“拜一个大将军,需要这么隆重吗?那我就听你的,你按照礼节来办理吧。”
从这种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汉王刘邦具有成就大业的胸襟和气度。于是萧何便退出,去按照礼节准备相关事宜了。
韩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在这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韩信是汉初三杰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所以有必要详细补充一下他的情况。韩信原本是淮阴人,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很穷,没有稳定的工作,既不种田也不经商。他想去当小官,但又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所以只能过着游荡的生活,经常靠别人施舍食物来维持生计。虽然家里还有个老母亲,但他却无法赡养,老母亲因为忧愁和疾病缠身,不久就去世了。南昌亭长与韩信之间有些交往,韩信经常到亭长家吃饭,这引起了亭长妻子的不满和嫉妒。于是,亭长妻子在早晨做饭时,故意瞒着韩信,等他来时,饭菜已经吃完了好一会儿。韩信察觉到自己已经惹人厌烦,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去过亭长家,这显示出韩信是个有志气的人。他独自一人来到淮阴城下,在河边钓鱼。有时候能钓到几条鱼,卖了钱来维持生活;有时候鱼不上钩,一分钱都赚不到,就只能忍受着饥饿,空腹度过一天。有一次,许多老年妇女在河边漂洗棉絮,韩信时常与她们相遇。大家看到他落魄无助、百无聊赖的样子,当然都不去搭理他。但其中有一位漂母,却对他另眼相看,心生怜悯。每当她送午餐来时,都会分一些饭菜给韩信吃。韩信也饿得顾不上那么多,很高兴地吃了一顿,借此充饥。没想到漂母如此慷慨,今天给韩信饭吃,明天又给,接连几十天都是这样。与那位南昌亭长的妻子相比,漂母的善良和慷慨真是天壤之别!韩信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于是向漂母表达谢意说:
“多亏了老母亲的这般厚爱,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出人头地,一定会报答您的恩情。”
话音刚落,漂母却带着一丝责备的语气说道:
“一个大男人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以至于陷入困境,我只是看你身材魁梧,像个有出息的人,所以才不忍心看你挨饿,给你几顿饭吃,哪里指望着你将来报答我呢!”
在妇女之中能有这样的见识和胸襟,真可以说是千古难得一见。说完,漂母便拿起漂洗的棉絮,自顾自地离去了。韩信呆呆地望着漂母离去的方向,心中感到十分惊奇,但他始终铭记着漂母的恩情,想着等以后自己发达了,一定要好好地报答她,才算对得起这份深厚的恩情。然而,好运似乎并未降临,他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只能勉强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虽然他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还有一把随身佩带的宝剑,经常挂在腰间。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在街上徘徊,遇到了一个屠夫的儿子,这个屠夫的儿子当面讥讽他说:
“韩信,你平时出来总是带着剑,到底有什么用呢?我看你身材高大,怎么胆量却这么小呢?”
韩信没有回应屠夫儿子的话,而周围的人则在一旁围观。屠夫儿子又当众嘲笑韩信说:
“韩信,你要是有种,就过来刺我一刀,不然的话,你就只能从我的胯下爬过去了!”
说完,他便叉开双腿,站在集市中间。韩信仔细打量了一会儿,然后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只有能够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才能够有所作为。集市上的人都在偷偷地笑,但韩信却不觉得这是侮辱,爬起来就走了。
当项梁渡过淮河的消息传到韩信耳中时,他便携剑前往,加入了项梁的军队。然而,项梁并没有觉得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将他编入普通的士兵行列,给了他一个薪水微薄的职位。后来,项梁战败身亡,韩信又归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尽管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计策,但都没有被采纳。于是,他心灰意冷,离开了楚国,归附了汉朝,跟随军队前往蜀地。然而,汉王刘邦对韩信也是不冷不热,只是给了他一个普通的官职,叫做连敖。连敖是楚国的一个官职名称,大概和军队中的司马职位相似。韩信在这个职位上仍然觉得怀才不遇,难免有些抱怨。有一次,他偶然和同僚中的十三人一起喝酒聊天,酒过三巡后,情绪高涨,竟然不自觉地发表了一些狂妄的言论,透露出自己渴望独立、自尊的强烈愿望。这些话恰好被旁边的人听到,并报告给了汉王刘邦。刘邦怀疑韩信有谋反的意图,于是立即下令将韩信和那十三人一起逮捕,并指派夏侯婴负责监督处斩。夏侯婴把那些犯人带到法场,陆续执行斩首,已经有十三个人的头颅滚落在地上。突然,他听到其中一人高声呼喊:
“汉王难道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死壮士!”
这似乎是命运的安排,预示着这个人将来应该有一番作为,所以这些话他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夏侯婴听到后非常惊讶,于是命令停止斩首,把那个人带到自己面前。看到那个人身材魁梧,夏侯婴心中产生了爱惜人才的想法。检查过斩首的名单后,他发现那个人就是韩信,于是便询问他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计策或谋略。韩信把他内心所藏的才能和谋略,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夏侯婴,这让夏侯婴大为赞叹。夏侯婴对韩信说:
“那十三个人都已经死了,唯独你活了下来。我看你将来一定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大才,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的原因。我现在就去替你向汉王求情,解除你的死罪!”
说完,夏侯婴便命令解开韩信的绑绳,自己则去向汉王刘邦报告,极力称赞韩信的才能,认为他不仅不应该被处死,还应该得到升官的机会。汉王刘邦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一听夏侯婴这么说,就赦免了韩信的死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治粟都尉这个官职,虽然比之前的连敖升了一级,但韩信并没有因此受到特别的宠爱或重视。只有丞相萧何,一直在留意和寻找有才能的人。当他听说夏侯婴非常看重韩信时,也召见了韩信,与他进行了交谈。经过一番交流,萧何发现韩信果然才华出众,满腹经纶,对答如流,这才明白夏侯婴的评价并非虚言,于是当面称赞韩信为大将之才。韩信得到萧何的肯定后,心里想着丞相的权势重大,一定会推荐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得到更高的职位,不再长久地屈居人下。然而,等了一个多月,韩信却感觉自己的处境没有丝毫改变,他心想汉王可能终究不会重用自己,于是决定趁机离开,另谋出路。于是,他默默地收拾好行装,独自一人悄悄离开,甚至没有去向丞相萧何告别。后来,有人发现韩信不辞而别,便告诉了萧何。萧何听后心急如焚,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个稀世珍宝。他连忙挑选了一匹快马,纵身跃上马背,用力挥鞭,快速向韩信离去的方向追去。经过一百多里的疾驰,萧何终于追上了韩信,紧紧拉住了他的马缰绳。韩信原本不想再回去,但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加上萧何解释说之前自己还没来得及向汉王推荐韩信,所以事情才有所延误。韩信看到萧何的态度如此诚恳,便决定跟着萧何返回。回到汉都后,萧何向汉王详细报告了关于韩信的情况,并与汉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经过一番讨论,汉王最终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具体对话内容在之前的叙述中已经提及)。于是,汉王立即命令礼官选择一个吉日,在郊外筑起一座高高的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