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文帝如何处理家族危机
过了几天,文帝不仅没有对淮南王进行惩处,反而开始追查审食其的党羽,并下令官吏去逮捕朱建。朱建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自杀,他的儿子们劝阻他说:
“现在生死还未确定,何必急着自杀呢!”
朱建感慨地说:
“我死了应该就能平息这件事,这样你们就不会受到牵连了!”
说完,他就拔剑自杀了。官吏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文帝,文帝听后说道:
“我本意并不想杀朱建,他何必这样呢!”
接着,文帝召见朱建的儿子,让他入朝为官,并任命为中大夫。朱建为了审食其而死,其实并不值得,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文帝,这样他的儿子们还能得到一些庇护。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文帝在位的第四年,丞相灌婴因病去世了。随后,御史大夫张苍被提升为丞相。同时,文帝还召见了河东郡的郡守季布,打算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之前是从中郎将的职位上调任到河东郡做郡守的,河东的百姓对他都很满意。关于季布担任中郎将的事情,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提到过了。在这个时期,有个名叫曹邱生的人,他和季布一样,都是楚地出身,后来流落到了长安。在长安,曹邱生专门结交权贵,其中就包括宦官赵谈,他们经常来往。甚至就连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也和曹邱生关系不错。有了这些权贵做靠山,曹邱生就开始利用这些关系敛财,招揽权势,收取贿赂。季布虽然不认识曹邱生这个人,但他的名字季布是听说过的。因为听说曹邱生的行为不太正当,季布特意写了一封信给窦长君,详细列举了曹邱生的不良行为,劝他不要和曹邱生交往。窦长君收到信后,对信中的内容半信半疑。恰巧这时,曹邱生来访窦长君,他表达了想要回到家乡的意愿,并请求窦长君帮他写一封信,介绍他给季布认识。窦长君听后,微笑着对曹邱生说:
“季将军不太喜欢你,我看你还是不要去见他了。”
曹邱生却自信地说:
“我自有办法说服季将军,只要你肯帮我写这封介绍信,让我先有个接触的机会,我就能见到季将军,并说服他了。”
窦长君觉得直接拒绝曹邱生有些不妥,于是简单地写了一封信,交给了曹邱生。曹邱生带着信回到了河东郡,他先派人把信送给季布。季布拆开信一看,不禁火冒三丈,既怨恨曹邱生,也迁怒于窦长君,两种愤怒交织在一起,让他满脸怒气地等待着曹邱生的到来。不一会儿,曹邱生走了进来。他看到季布一脸怒容,却毫不退缩,而是恭敬地向季布行了礼,说道:
“楚地有句老话,说得到黄金百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您虽然说到做到,但能有这样的好名声,也离不开别人的称赞。我和您都是楚地人,如果我能够为您传播好名声,那不是很好吗?您又何必这样拒绝我呢!”
季布一向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当听到曹邱生那番话后,怒气瞬间烟消云散,转而变得高兴起来。他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曹邱生行礼,并热情地款待他,把他当作上宾。曹邱生在季布那里住了好几个月,离开时还得到了丰厚的礼物。之后,曹邱生告别季布,回到了楚地,然后又从楚地回到都城,继续替季布传播好名声,最终使得季布的名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文帝于是把季布召入宫中,打算给他一个重要的职位。但就在这时,又有人进来诋毁季布,说他喜欢喝酒、脾气暴躁,不适合在内廷任职。这使得文帝对季布产生了疑虑,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季布在京城待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收到好消息或新的任命,于是他进宫向文帝禀报道:
“我之前在河东郡任职时,可能有人无缘无故地为我传播好名声,因此有幸得到陛下的宠召来到京城。但现在我入京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听到进一步的指示或任命,这一定是有人在背后趁机诋毁我。陛下您因为别人的称赞就召见我,又因为别人的诋毁就想放弃我,我担心这样会让天下人看出您的态度容易受外界影响,从而都来试探您。”
文帝被季布这番话揭穿了心中的疑虑,也感到有些惭愧。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回答道:
“河东郡是我的重要之地,所以我特别召见你,想稍微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现在我还是想请你回去继续担任河东郡守,希望你不要多疑。”
季布于是行礼感谢,并告别文帝离开了。
季布有一个弟弟叫季心,他也因为行侠仗义而闻名。每当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季心总是站出来,从旁出谋划策,帮助人们发泄愤怒。有一次,因为附近的一个土豪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季心前去与他理论。但那个土豪并不服气,于是季心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之后,季心为了躲避追捕,藏到了袁盎的家里。当时,袁盎正受到文帝的宠信。他出面为季心调解,使得季心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被推荐为中司马。因此,季心以勇猛而闻名,而季布则以信守承诺而闻名。相传季布和季心在关中的名声很大,气势盖过了很多人,这就是他们兄弟俩的事迹。这里详细叙述季布兄弟的故事,无非是想借古讽今,提醒人们要学习他们的信义和勇气。
再来说说绛侯周勃,自从他被免去丞相之职回到封地后,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每当河东郡的守尉前来巡视各县,经过他的领地时,他总是感到心里不踏实。在与守尉会面时,他会穿上铠甲,两旁还跟着一群家丁,每个人都手持兵器,看起来像是在防备着什么突发情况。这种做法其实适得其反,反而让人觉得他心里有鬼,这叫做“越是想掩饰,越是显得笨拙”。河东郡的守尉们看到周勃这样的举动,难免会感到惊讶和疑惑。其中有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就写了一封告发信,竟然诬陷周勃有谋反之心。文帝本来就对周勃心存猜疑,现在看到这封告密的信,更是深信不疑。他立刻命令廷尉张释之,让他派遣得力的人手,去逮捕周勃,并把他带回京城受审。张释之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派遣官吏前往绛县,并与河东郡守季布一同前往,目的是要逮捕周勃。季布心里其实明白周勃并没有谋反之心,但因为是皇帝的命令,他不得不遵从,带着士兵和差役,与朝廷派来的官吏一起前往绛县去找周勃。周勃还是像往常一样,穿着铠甲出来迎接他们。但当他一听说皇帝的诏书到了,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起来。等到朝廷的官吏把诏书读完,他更是吓得目瞪口呆,整个人就像木头人一样愣在那里。他之前所做的那些防备措施,现在看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这时,还是季布比较冷静,他让周勃把铠甲卸下来,并安慰了他几句。之后,朝廷的官吏才小心翼翼地带着周勃,一同前往长安。
到了长安后,周勃理所当然地被关进了监狱。廷尉这个职位,是负责审理重大案件的官员,而张释之正是一个公正廉明的廷尉。但尽管如此,监狱里的狱吏们却常常想要敲诈勒索犯人。周勃一开始坚决不肯出钱,结果却遭到了狱吏们的冷嘲热讽,受了不少窝囊气。到了这个地步,他也只好拿出千金来,分送给狱吏们以求得一些照顾。狱吏们拿了钱后,态度立刻大变,对周勃小心伺候起来。之后,廷尉张释之传唤周勃来当庭对质。但周勃并不擅长为自己辩解,经过张释之当面询问了几句,他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词穷得无言以对。还好张释之是个好官,并没有因为周勃无法为自己辩解就轻易定罪,只是暂时让他继续关在监狱里,没有做出最终的判决。狱吏们在收了周勃的贿赂后,见周勃在审讯时无法为自己辩解,便心生一计想要帮助他。但因为不能直接告诉周勃,所以他们就在文书的背面偷偷写了五个字,然后拿出来给周勃看。这些狱吏们也算是有点职业道德,收了钱就得替人办事嘛。周勃仔细看了看那五个字,原来是“以公主为证”。他这才像是突然从梦中惊醒一样,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为自己辩解。等到他的家人来探视他时,他便悄悄地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家人,让他们去联系公主,希望能通过公主为自己证明清白。原来,周勃有好几个儿子,长子名叫周胜之,他的妻子是文帝的女儿。自从周勃被定罪并被押解到京城后,周胜之等人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全,于是立刻赶到京城探望。公主作为周胜之的妻子,自然也跟着他一起来了。不过,周胜之和公主平时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两人经常会有争吵和不合。但这次为了救父亲,周胜之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恳求公主帮忙。公主见状,便故意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让周胜之恳求了很久,直到他几乎要跪下来求情,公主才露出一丝微笑,答应入宫为周勃求情。
之前张释之在审理案件时,一直秉持着宽宏公正的原则。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件事是,文帝有一次外出经过中渭桥,恰好有个人从桥下经过,不小心惊动了文帝的御马。侍卫们立刻把那个行人抓住,然后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处理。文帝非常生气,想要处死那个人。但张释之却认为这个人的罪行并不严重,只判他缴纳罚金。文帝和张释之因此争执了一番,但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张释之,只能按照他的判决,让那个人缴纳罚金了事。第二件事是,高庙内座位前的玉环被盗走了。盗贼后来被官吏捕获,又被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上奏建议对那个盗贼判处死刑,但文帝听后非常生气,他说:
“这个盗贼胆敢盗取我先帝的祭祀法物,真是罪大恶极!如果不进行灭族的惩罚,我怎能心安理得地继承并恭敬地祭祀宗庙呢!”
张释之听后,立刻摘下帽子,恭敬地叩头回答说:
“按照法律,只能如此判决。陛下,假如有愚昧无知的百姓,因为不懂法而无意中挖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对汉朝皇室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您又打算用什么法律来惩罚他们呢?”
这几句话让文帝恍然大悟,他也觉得确实只能按照法律来判罪,只能惩罚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随意扩大惩罚范围。于是,文帝入宫向薄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并征求她的意见。薄太后也同意了这个观点,认为应该按照法律来办理。最终,文帝就按照张释之的判决来处理了这件事。这里插叙的两件事,都是为了表明张释之在执法时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品质。他不受个人情感或外界压力的影响,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是一个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好官。在这次审理周勃的过程中,张释之其实是想为周勃开脱罪责的。但遗憾的是,周勃不擅长言辞,无法为自己辩解清楚。于是,张释之将这个情况告诉了袁盎。袁盎之前曾经弹劾过周勃骄傲无礼,但这次,因为听了张释之的解释,他独自上奏皇帝,声称绛侯周勃是无罪的。另外,薄太后的弟弟薄昭也因为周勃曾经将封邑让给他而对他心存感激,一直念念不忘。所以,他也入宫向薄太后为周勃申冤。薄太后之前已经听了公主的哭泣请求,再加上薄昭的当面陈述,她更加坚定了要为周勃伸张正义的决心。于是,她召见文帝入宫,准备与他商量此事。文帝接到太后的召见后,立刻进宫拜见。没想到,太后一见到他,就气得拿起头上的头巾,朝他扔了过去,并生气地说道:
“绛侯周勃当年手握皇帝的玉玺,统率着北军,那时候他都没想造反。现在他被贬到一个小县城居住,反而要造反吗?你是听了谁的谗言,竟然想要冤枉并迫害这位功臣!”
文帝听后,吓得连忙道歉,解释说廷尉已经审讯清楚,证明了周勃的冤情,很快就会释放他。太后听后,才让他回去处理朝政,并同意赦免周勃。幸好,张释之之前已经详细陈述了案情,证明了周勃并没有谋反的意图。文帝甚至没等看完所有的案卷材料,就立即派人拿着符节赶到监狱,将周勃释放了出来。
周勃幸运地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他感慨万分地叹息道:
“我曾经统领过百万大军,从未有过丝毫畏惧,却没想到狱吏的权力竟然如此之大,让我深受其苦!”
说完这番话后,他便前往朝廷向文帝谢恩。文帝依旧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周勃便在宫殿上向文帝辞行后离开了。后来,周勃得知薄昭、袁盎和张释之都曾经为他出面排解困难,心中非常感激,便免不了要亲自去感谢他们。在与袁盎交谈时,周勃回想起当年被袁盎弹劾的事情,不禁笑着说道:
“我以前曾经怨恨过你,现在才知道你实际上是出于爱护我才那么做的!”
于是,周勃与袁盎握手道别后,就离开都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文帝得知周勃已经回国,并且确认他没有谋反之心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然而,淮南王刘长的行为却越来越嚣张跋扈,他出入时都使用着与天子相同的警卫和清道仪式,擅自行使威权和恩福。文帝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写信对刘长进行训诫和责备。但刘长却用强硬的言辞回复文帝,表示他愿意放弃王位,成为一个平民,去真定守墓。这显然是刘长对文帝的怨言和不满。于是,文帝再次下令让将军薄昭给刘长写信,对他进行告诫。信中的大致内容是:
我听说大王您性格刚直勇敢,慈爱宽厚,正直守信且多谋善断,这是上天赋予您成为圣人的资质啊。然而,如今大王您的所作所为,却与您的天资不相称。皇帝对您一直非常厚待,但您却轻易地口出狂言、恣意妄为,因此在天下人面前留下了负面评价,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大王您拥有着广袤的千里之地作为家园,统治着万民百姓,这都是高皇帝对您深厚的恩德和眷顾。高皇帝他历经风霜雨雪,冒着狂风暴雨,亲临战场,面对着枪林箭雨,身先士卒地攻城野战,身上伤痕累累,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奠定万世不拔的基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多么深重啊!然而,大王您却不顾念先帝的这份艰苦卓绝,竟然想要放弃王位,去做一个平民百姓,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再者,如果您贪图让出国土的好名声,而轻易地放弃了先帝创下的事业,那就是不孝;父亲为您打下了基业,您却不能守住,那就是不贤;您不请求守护先帝的长陵,却请求去守护真定,先考虑母亲再考虑父亲,那就是不义;您多次违背天子的命令,不顺从朝廷的规矩和品行要求,对于宠臣有罪,重者立即诛杀,轻者施以肉刑,那就是不仁;您看重平民百姓的一剑之勇,却轻视王侯的高贵地位,那就是不智;您不喜好学习治国大道,而是凭感情用事,肆意妄为,那就是不祥。这八种行为都是走向危亡的道路,而大王您却都在践行。您放弃了君王的尊贵地位,却发挥像专诸、孟贲那样的勇士之勇。您经常置身于危亡之中,我恐怕高皇帝的神灵,一定不会让您继续享有祭祀之礼了!从前,周公为了安定周朝,诛杀了管叔并放逐了蔡叔;齐桓公为了稳固自己的国家,杀掉了自己的一个弟弟;秦始皇为了安定秦朝,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并把他们的母亲迁徙到其他地方;还有顷王,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封国代国。高帝也曾为了国家的利益,剥夺了一些诸侯的封地;济北王起兵反叛,皇帝为了安定汉朝,将其诛杀。这些做法在古代有周公、齐桓公作为先例,在秦汉时期也被沿用至今。然而,大王您却没有好好研究古今以来是如何安定国家、处理政事的,却想凭借与天子之间的亲戚关系来期望得到特别的对待,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大王您不改正自己的错误,汉朝将会在大王的府邸中拘捕您的相国及以下官员,到那时您该怎么办呢?放弃父亲创下的伟大基业,退为平民百姓,只会让亲人们为您感到悲哀。您的宠臣们都将因犯法而被诛杀,您将成为天下的笑柄,给先帝的恩德蒙羞,这些做法对大王您来说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大王您应该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上书向朝廷谢罪,这样才能使您的兄弟们在朝廷上欢欣鼓舞,群臣们也会为您祝福长寿。只有上下关系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并尽快行动。如果行动有所迟疑,灾祸就会像射箭一样迅速到来,到时候就无法挽回了。
刘长在收到信件后,并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更加担心朝廷会查办他,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他立刻派遣了大夫但等七十人,秘密潜入关中地区,与棘蒲侯柴武的儿子柴奇联系,共同策划反叛行动。他们计划使用四十辆大车装载兵器,将这些武器运到长安北方的谷口,准备利用那里的险要地形发动叛乱。柴武随后派遣了一个名叫开章的罪犯(在汉朝的法律中,因犯罪而被剥夺官职的人被称为士伍)去通知刘长,让他向南联系闽越国,向北勾结匈奴,请求他们出兵支持,共同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刘长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他甚至还为开章安排了家庭,并赐予他财物、爵位和俸禄。开章因为得到了升官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很高兴地留在了淮南,并派人回去向柴奇报告好消息。但没想到的是,他派去的人不够小心,密信被关卡上的官吏搜了出来,并且上报给了朝廷。文帝虽然不忍心对刘长下手,但还是下令让长安尉去逮捕开章。刘长却把开章藏了起来,不交给朝廷,而是私下里和以前的中尉简忌商量,设计把开章骗进来,一刀就把他给杀了,免得他到京城去多嘴多舌。开章享受财禄的时间,短得只有几天,这正所谓“有意外之福,必有意外之灾”。他们秘密地用棺材收敛了开章的尸体,将其埋葬在肥陵,然后假装对前来调查的长安尉说:
“我们不知道开章的下落。”
接着,他们又让人伪造了一个坟墓,并在墓旁种了一棵树,树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开章死葬此下”六个字。长安尉怀疑这是他们在撒谎,于是回到京城向文帝报告。文帝听后,再次派遣使者去召刘长进京。由于刘长的反叛计划还没有完全部署好,他无法违抗命令,只好无奈地跟着使者来到了京城。丞相张苍、代理御史大夫职责的典客冯敬,以及宗正、廷尉等官员,经过仔细审查,确认刘长谋反的事实确凿,并且他还犯下了许多其他不法行为,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于是,他们联名上奏,请求文帝立即将刘长在街市上处斩。文帝心里还是下不了决心要杀刘长,于是他又召集了列侯和那些二千石以上的大官们,让他们再次商议刘长的案子。这些官员们商量之后,还是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法律来办。但是,文帝考虑到自己和刘长是亲兄弟,最终还是心软了,决定赦免刘长的死罪。不过,他还是剥夺了刘长的王爵,把他流放到蜀郡的严道县邛邮这个地方,并且允许他的家人一起随行。严道县的县令还特地给刘长盖了房子,负责他们的衣食起居。与此同时,文帝下令把刘长装上囚车,派官吏押送,按照驿站的路线一路解送到流放地。而那些和刘长一起策划反叛的人,则都被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