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大唐名相千古
太极殿。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李福身上。
“今日议西域赋税改制,由太子主议,诸卿当畅所欲言,辅佐太子理清思路。”
李福上前一步,手中捧着厚厚的卷宗,是他与房玄龄、崔明共同核算的西域税册。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地开口道:
“西域新定,安西都护府需粮草补给,西州商路待疏通。
臣以为,可在西域设‘茶马互市’,以大唐茶叶、丝绸换吐蕃、突厥的战马、皮毛,既充盈国库,又能稳定边境贸易......”
他的话条理清晰,从税目设定到商路安防,再到百姓安置,每一项都考虑得周全。
文武百官听得认真,连昔日对他有异议的世家官员,也微微点头。
李承乾看着儿子从容的模样,眼底闪过一丝欣慰。
这半年来,他刻意让李福主持朝政,从均田制微调,到银号新政推广,再到西域战后重建,每一件事都让他亲力亲为,就是为了让他在百官面前立住威信,为将来登基铺路。
朝会散去后,李承乾留下房玄龄、程咬金、李绩三位老臣。
偏殿内,茶烟袅袅,李承乾将一卷《大唐律》放在案上:
“明年开春,朕打算让太子监国。
这律法修订之事,还需房相多费心,帮太子把把关。”
房玄龄接过《大唐律》,手指在泛黄的书页上轻轻摩挲。
他最近总觉得疲惫,咳嗽也加重了,此刻却依旧保证道:
“陛下放心,老臣定不负所托。
太子聪慧,又体恤百姓,只是在平衡文武、应对士族方面还需历练,老臣会慢慢教他。”
程咬金拍着桌子笑道:
“有房相在,太子定能很快上手!
老臣会管好武将们,绝不让他们给太子添乱!”
李绩也跟着点头,咳嗽着补充道:
“老臣会让听风楼多给太子送西域情报,让他熟悉边境局势。”
李承乾看着三位老臣,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三人,陪着他从秦王府走到太极殿,从西征吐蕃到收复安西,是他最坚实的依靠,如今又要帮他辅佐下一代,这份情谊,比江山更重。
可谁也没想到,变故来得如此突然。
三日后的清晨,房府的管家跌跌撞撞地冲进太极殿,跪在地上痛哭道:
“陛下!
不好了!
我家老爷......老爷今早处理奏折时,突然晕过去了!
太医说......说情况危急!”
李承乾手中的朱笔“啪”地掉在案上,墨汁在“太子监国”的拟旨上晕开一片黑。
他猛地站起身,连龙靴都来不及穿好,就往外走去。
“备车!去房府!”
李福也闻讯赶来,脸色苍白地跟在后面。
他想起昨日还去房府请教西域赋税的事,房相虽咳嗽不止,却依旧耐心讲解,怎么一夜之间就病危了?
房府的正厅里,挤满了太医。
为首的老太医见李承乾进来,连忙跪下,老泪纵横的说道:
“陛下,房相年岁已高,积劳成疾,又染了风寒,五脏六腑都已衰败......老臣们尽力了,实在是束手无策啊!”
“束手无策?”
李承乾厉声喝道,
“朕养着你们这些太医,就是让你们在关键时刻说束手无策的吗?
再治!
朕下令,必须治好房相!”
太医们吓得连连磕头,却没人敢应承。
房玄龄的脉搏已经微弱得几乎摸不到,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连呼吸都变得微弱。
李福走到床前,看着房玄龄苍老的面容,眼眶瞬间红了。
“房相......”
李福的声音哽咽的喊了一声,
“您醒醒,西域的赋税方案还没定,您还没教我怎么平衡士族和寒门,您不能走啊......”
房玄龄似乎听到了他的声音,睫毛轻轻颤动了一下,缓缓睁开眼睛。
他看着李承乾和李福,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
房遗直连忙递过参汤,用小勺喂他喝下,他才勉强有了些力气。
“陛下......太子......”
房玄龄的声音有些嘶哑,
“老臣......怕是......陪不了陛下......陪不了太子了......”
“别胡说!”
李承乾握住他的手,
“你还要看着太子监国,看着禄儿从安西回来,你怎么能走?”
房玄龄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大唐......有陛下......有太子......有二殿下......老臣放心......”
他转向李福,目光变得格外郑重,
“太子......记住......治天下......不是靠律法......靠权谋......是靠民心......百姓安......江山安......”
他顿了顿,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士族......虽骄纵......却也有可用之人......别赶尽杀绝......武将......虽鲁莽......却护着边关......别冷了他们的心......”
“孤......记住了......”
李福用力点头,泪水滴落在房玄龄的手背上,
“孤一定记住房相的话,守护好大唐,守护好百姓......”
房玄龄的眼睛渐渐失去神采,握着李承乾的手也缓缓垂落。
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飘进屋内,落在他苍白的脸上,像是在为这位三朝元老送行。
“房相!”
李承乾的声音陡然拔高,却再也唤不醒沉睡的老臣。
他望着房玄龄的遗体,突然觉得眼前一黑,幸好被李福扶住才没倒下。
“父皇!”
李福扶住李承乾,声音里满是担忧。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悲痛,声音嘶哑的说道:
“传朕旨意,追赠房玄龄为太尉,谥号‘文昭’,以国葬之礼安葬。
房家子弟,入朝为官者,皆升一级。
未为官者,赐荫补官。”
旨意下达,长安城内一片哀悼。
文武百官纷纷前往房府吊唁,百姓们自发地在街头摆上香案,献上鲜花和祭品。
他们记得,是房相辅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是房相帮太子推行均田制让他们有田可种,是房相在灾年力劝陛下开仓放粮让他们活了下来。
程咬金站在房玄龄的灵前,老泪纵横。
他想起当年两人一起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一起在玄武门并肩作战,一起在朝堂上为百姓争利,如今却天人永隔。
“老房啊,你怎么就走得这么急......咱们还没来得及喝禄儿收复安西的庆功酒呢......”
李绩坐在灵前,默默地烧着纸钱,咳嗽声比往常更重。
“咱们这些老骨头,要多撑几年,帮陛下和太子把江山稳住”。
可如今,这根最硬的骨头,却先折了。
东宫的武月也带着小绿赶来,献上亲手缝制的素色绢帕。
她看着李福红肿的眼睛,轻轻握住他的手说道:
“别太难过,房相一定希望你好好的,完成他未完成的事。”
李福点头,目光落在灵前的那卷《大唐律》上。
那是房玄龄临终前还在修订的书,上面还有他未写完的批注。
出殡那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
百姓们自发地跪在路边,目送着房玄龄的灵柩远去,哭声震天。
李承乾和李福走在灵柩前,穿着素色的丧服,脚步沉重。
回到太极殿时,天色已黑。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看着案上房玄龄留下的奏折,上面还写着“西域赋税宜轻不宜重”“太子监国需择忠臣辅佐”等建议,字迹虽有些颤抖,却依旧工整。
“父皇,”
李福走进来,手里捧着房玄龄修订的《大唐律》,
“儿臣想完成房相未完成的事,把《大唐律》修订好,明年监国时推行下去。”
李承乾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悲痛渐渐被欣慰取代。
他知道,房玄龄虽然走了,但他培养出了一个能担当的太子,留下了一份能守护江山的精神。
这或许,就是房玄龄给大唐最好的礼物。
“好。”
李承乾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朕陪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