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青龙号试验舰完成
一个月的时间,在繁忙的建设、研究与警惕的守望中悄然流逝。
腐渊星域的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星域的边缘地带,如同星辰播撒下的种子,
数百个小型分基地与监控哨站已被悄然点亮。
它们如同冰冷的钢铁灯塔,沉默地扎根在战略要地的虚空之中。
初步的监控网络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外延伸,
编织着一张无形的预警之网。
这些分基地自身也在缓慢地扩建,如同生长的珊瑚。
一点点增加着自身的体积与功能,为未来可能的防线支撑点打下基础。
星域内某处,那座位于虫族母巢旁边的巨大要塞星港建设得如火如荼。
数以千计的工业母舰昼夜不停地运作,
巨大的结构框架如同生长的金属丛林,不断向外扩展、连接。
整体完成度已跃升至30%,
一个直径超过百公里的巨型太空枢纽轮廓已然清晰可见。
而沈渊特别要求的、用于深入研究母巢的专用实验室模块,
则在资源倾斜下优先建设完毕。
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金属瘤,紧密地附着在母巢休眠的躯体之上,
内部各种尖端分析仪器早已调试就绪。
蓝星基地研发中心内,
沈渊面前的全息投影与腐渊星域实验室的实时数据流完美同步。
他沉浸在母巢那复杂无比的生物基因图谱之中,眼神专注得可怕。
指尖在虚拟界面上飞速划动,调取着一组组对比数据。
对三十六只脑王虫长达一个月的反复取样与分析,
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神经进化与生物集体意识联结模型,
许多关键瓶颈已被突破。
母巢的基因序列则像是最后一块拼图,
正在将那些分散的突破点串联、补完。
“星海,标记母巢基因序列中,
与脑王虫神经结高活性区域同源的部分,进行深度模拟表达。”
沈渊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那是研究者临近重大发现时的状态。
“分析其定向突变诱导因子,
与之前脑王虫样本中提取的‘精神力量子共振模型’进行耦合验证。”
“指令确认。耦合分析中……
模拟表达进度17%……预期成功率提升至89.7%。”
星海平静地汇报。
沈渊微微呼出一口气,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高级基因强化药剂的研发,
尤其是涉及大脑深层开发与潜在精神力量引导的关键部分,
一直缺少一块基石。
而现在,这块基石正在从虫族最核心的母巢与指挥单元基因中被挖掘出来。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答案就在眼前。
就在这时,星海的汇报声再次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浸。
“沈渊,青龙级首舰‘青龙号’,
已于土星轨道零号船坞建造完毕,完成所有出厂检测。”
“你是否需要亲自参与首航测试?”
沈渊闻言,手指在虚空中停顿了一下。
他抬眼看了看面前复杂的母巢基因分析进程,
进度条正在缓慢而坚定地爬升。
脑王虫的研究已告一段落,母巢的基因分析虽重要,
但已进入自动深度模拟阶段,无需他时刻紧盯。
正好有一段空档。
“青龙号建造完成了?”
他轻声确认,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设计蓝图终究是虚拟的,那艘凝聚了他心血的钢铁巨兽,
他也想亲眼见见它的真实姿态。
“是的。随时可以启航测试。”
星海确认道。
“好。”
沈渊做出了决定,干脆利落地挥手暂存了所有研究数据流。
“准备一艘天工仲裁者,我即刻前往土星轨道船坞。”
“指令已下达。天工仲裁者级战舰已备妥,停靠于月球基地空港。”
沈渊起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径直走向停机坪。
乘坐玄鸟号抵达月球基地。
一艘线条冷峻的天工仲裁者级战舰正静卧在泊位上,舱门已然开启。
沈渊登舰,直接下令:“出发,目标土星轨道零号船坞。”
“指令确认。曲率引擎启动,目标坐标锁定。”
天工仲裁者轻微震动,瞬间划破长空,没入扭曲的空间泡中。
高达810C的曲速,使得这段漫长的星际旅程被压缩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短短数秒。
几乎只是一次短暂的恍惚,舷窗外的景象已然稳定下来。
巨大的、带着清晰光环的土星赫然占据了大半个视野,静谧而壮丽。
月球基地的荒凉灰色被眼前繁忙的星际工业景象所取代。
天工仲裁者正朝着其中最为庞大的一个建筑群滑去——土星轨道太空基地。
随着距离拉近,这座基地的庞大规模令人心生敬畏。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建筑,
而是一个由无数模块拼接、延展而成的复合式巨型星港。
整体结构绵延超过五十公里,
如同一个巨大的、不对称的金属蜂巢附着在土星轨道上。
外部装甲板上密布着大型船坞、各种规模的泊位、
信号塔、巨型机械臂以及能量传输接口。
无数工程舰、运输舰如同工蚁般在其间穿梭往来,井然有序。
巨大的资源采集管道如同巨蟒,从基地深处探出,
延伸向土星的大气层乃至光环带,
源源不断地抽取着氦-3等珍贵资源。
更远处,土星的行星圈内,
还能看到数十处大小不一的星港或资源处理站,
它们如同卫星般拱卫着主基地,共同构成了这片星域的工业心脏。
这里没有蓝天白云,没有城市喧嚣,
只有冰冷的真空、永恒的星光,
以及人类工业文明极致体现的金属造物。
基地内部也看不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
一切运作都由自动化机械和智能核心控制。
只有星海的一个子女,统御着这片钢铁疆域,
高效、精准、不知疲倦。
天工仲裁者被引导光束捕获,
平稳地滑入一个专为大型舰船准备的泊位。
舱门开启,沈渊走出,踏上了基地内部的通道。
空气循环系统带来微弱的风声,脚下是坚固的金属格栅。
他没有停留,在内部引导系统的指示下,
乘坐专用轨道载具,前往零号巨型船坞。
越是接近,越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直到轨道车停下,他步入船坞上方的观察平台。
向下望去的那一刻,即便是这艘巨舰的设计者本人,
沈渊的呼吸也不由得为之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