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不喝孟婆汤
黄泉路上雾蒙蒙的,两个年轻的魂魄一前一后走着,身上还挂着战场上的伤痕血迹。
走在前头的高个儿叫李朝,浓眉大眼,背上还插着三支断箭;跟在后面的稍瘦些的是杨秀,胸前一道刀伤从肩膀直划到腰际,魂魄虚虚实实,却还坚持跟着。
“杨秀,你还撑得住不?”李朝回头,伸手扶了他一把。
杨秀咧嘴一笑:“比你强点,你那背上插得跟刺猬似的,还好意思问我?”
两人互相搀扶着,顺着黄泉路往前。路两旁开着红艳艳的彼岸花,无叶无根,就这么红彤彤一片,看得人心里发慌。
“想不到咱们就这么死了。”李朝叹了口气,“说好打完仗回老家开个木匠铺的。”
杨秀拍了拍他肩膀:“好歹是一块儿死的,路上有个伴。要是谁先死了等一等,说不定还凑不齐呢。”
他们原是边关两个小兵,不是亲兄弟,却比亲的还铁。一起入伍,一起打仗,最后在同一场战役中送了命。李朝为护着杨秀,背后中了乱箭;杨秀见李朝倒下,红了眼冲杀,被敌将一刀劈中胸口。
就这么一前一后咽了气。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座桥,桥头排着长队,桥边坐着个老婆婆,手里端着碗,一个个递给过桥的鬼魂。
“这就是奈何桥了。”李朝低声道。
杨秀点点头,神色凝重起来。
排队轮到他们时,孟婆抬眼看了看:“两个小将军,喝碗汤吧,忘却前尘,好投胎去。”
李朝接过汤碗,手有些抖。他回头看了眼杨秀,杨秀也正端着碗看他。
“兄弟,”李朝声音发涩,“我怕喝了这汤,忘了你。”
杨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那咱俩都不喝,大不了再一起做回孤魂野鬼。”
孟婆皱眉道:“不喝孟婆汤,过不了奈何桥,投不了好胎。你们两个小鬼,别自找苦吃。”
李朝和杨秀对视一眼,同时把碗放回桌上。
“对不住婆婆,这汤,我们不喝了。”李朝拱手道。
杨秀也笑道:“来世若还能记得彼此,做个孤魂野鬼也值了。”
孟婆摇摇头,不再理会他们。
两人手拉手,绕过奈何桥,径直走进了轮回的黑暗里。
“抓紧了,别走散!”李朝喊道。
“放心,死都死一块了,还怕这个?”杨秀握紧他的手。
一阵天旋地转,两人失去了知觉。
十六年后,江南水乡,沈家大宅。
沈家少爷沈朝趴在窗前,望着外头的雨幕发呆。他今年十六,是沈家独子,家境殷实,父母疼爱,可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朝儿,又在发什么呆?”沈夫人走进屋来,“快收拾收拾,咱们今天要去上香。”
沈朝懒洋洋地应了一声。
母子二人乘马车到了城外寒山寺。沈夫人进去烧香,沈朝嫌闷,独自在寺后院溜达。
走着走着,听见一阵吵闹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富家子弟围着一个书生模样的少年推推搡搡。
“杨穷酸,就你这模样也配来寺里读书?”
“听说你爹又病了?怕是撑不过这个冬天了吧?”
那被围在中间的少年衣衫朴素,却眉清目秀,面对嘲讽面不改色:“我家的事,不劳各位挂心。”
沈朝本不想多管闲事,可看着那少年的面容,心里莫名一紧,不由自主走上前去。
“几位,佛门清净地,何必为难人?”
那几个富家子弟见是沈朝,气势顿时矮了半截。沈家是当地望族,他们几家都比不上。
“沈少爷认识这人?”领头的问道。
沈朝看了眼那清秀少年,心头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忽然轻了几分,便道:“认识,怎么不认识?他是我朋友。”
几人悻悻散去后,那少年对沈朝拱手:“多谢兄台解围,不过我们素不相识,为何要帮我?”
沈朝笑道:“现在不就认识了?我叫沈朝,你呢?”
少年愣了愣:“姓杨,单名一个秀字。”
沈朝心头一震,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心底破土而出,脱口而出:“杨秀?这名字好生熟悉。”
杨秀也怔住了,盯着沈朝的脸看了半晌,喃喃道:“奇怪,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两人相视无言,却都觉得对方亲切异常,仿佛失散多年的故友。
从那以后,沈朝常去找杨秀。杨秀家境贫寒,与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靠给人抄书勉强度日。沈朝便借口请杨秀做自己的伴读,实则接济他父子二人。
沈老爷和夫人见儿子与杨秀投缘,又见杨秀品学兼优,也就默许了。
这日,两人在沈家书房读书。沈朝忽然放下书本,问道:“秀哥,你信不信人有前世?”
杨秀笔尖一顿,在纸上留下一个墨点:“为何突然问这个?”
沈朝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就是常做些奇怪的梦。梦里咱俩好像是在战场上,我背上中箭,你胸前挨了一刀...”
杨秀手中的笔“啪”地掉在桌上,脸色发白:“我也...常做这个梦。”
沈朝猛地站起身:“真的?你还梦见什么?”
杨秀深吸一口气:“还梦见...一条雾蒙蒙的路,一座桥,一个老婆婆要我们喝汤...我们没喝,手拉手绕过了桥...”
两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骇与困惑。
门外传来沈夫人的声音:“朝儿,杨秀,出来用茶点吧。”
沈朝应了一声,对杨秀低声道:“这事太蹊跷,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杨秀点头:“我也有同感。”
自此,二人更是形影不离,常常一同研读诗书,切磋武艺,感情日益深厚。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杨父病重去世。杨秀守孝期满,准备上京赶考。
临行前夜,沈朝为杨秀饯行。
“秀哥,一定要考中啊!”沈朝举杯道。
杨秀苦笑:“天下才子如云,我哪有那么容易中举。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
沈朝心中不舍,忽然道:“我跟你一起去!”
杨秀摇头:“你是沈家独子,怎能随意远行?好好在家,若我侥幸得中,自会回来找你。”
沈朝沉默片刻,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一掰两半,将一半递给杨秀:“这是我从小戴到大的护身符,你带一半,我留一半。无论你在哪里,都要回来找我。”
杨秀接过半块玉佩,眼眶微红:“好,我一定回来。”
杨秀走后,沈朝整日郁郁寡欢。沈家父母知道他是思念好友,便请来武师教他习武,分散心神。
谁知半年后,沈朝竟一病不起。请了多少名医,都诊不出病因,只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沈朝躺在床上,手里攥着半块玉佩,迷迷糊糊中,又做起了那个梦。
梦中,他和杨秀手拉手走在黄泉路上,绕过奈何桥,跳入轮回的黑暗...
“不喝孟婆汤,大不了做回孤魂野鬼...”沈朝在梦中喃喃自语。
沈夫人守在床边,听得心惊肉跳,忙请来道士做法事。
却说杨秀在京应试完毕,归心似箭。这夜宿在客栈,也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与李朝——如今的沈朝——在奈何桥前相视而笑,双双放下汤碗,手拉手走入黑暗...
“兄弟,我怕喝了孟婆汤,忘了你。”
“那咱俩都不喝,大不了再一起做回孤魂野鬼。”
杨秀猛然惊醒,手中半块玉佩微微发烫。他心慌意乱,不等放榜,立即收拾行李返乡。
一路奔波回到江南,才知沈朝已病重多日。杨秀直奔沈家,不顾下人阻拦,冲进沈朝卧室。
“朝弟!”杨秀扑到床前。
昏迷中的沈朝似乎听到了呼唤,缓缓睁开眼,见到杨秀,虚弱地笑了:“秀哥...你回来了...”
杨秀握住他的手:“我回来了,你不许有事!”
说也奇怪,杨秀回来后,沈朝的病情竟一日好过一日。不出半月,已能下床行走。
这日,两人在院中散步,沈朝忽然道:“秀哥,我病中做了很多梦,都想起来了。”
杨秀看着他:“想起什么?”
“想起咱们前世是战友,一同战死,一同绕过奈何桥,约定来世再相见。”沈朝认真地说。
杨秀沉默片刻,从怀中掏出半块玉佩:“我也都想起来了。李朝,好久不见。”
沈朝——或者说李朝——笑了,也掏出自己的半块玉佩,两块合而为一。
“杨秀,好久不见。”
两人相视而笑,一如当年在黄泉路上。
正当二人叙话时,忽然外面传来喧哗声。两人出门一看,只见一队官差举着火把,为首的官员高声道:“杨秀何在?恭喜杨老爷高中举人!”
原来杨秀此次进京应试,竟高中举人。消息传来,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沈家父母见杨秀中了举,更是欢喜,摆宴庆贺。
次日,更惊人的消息传来——朝廷因边关战事吃紧,下令征召新科举人入伍参赞军务,杨秀也在征召之列。
沈朝得知后,毫不犹豫:“我跟你一起去!”
沈家父母自然不肯,沈朝却铁了心:“前世我们一同战死,今生也要同生共死。”
杨秀劝道:“你何必如此?”
沈朝笑道:“大不了再一起做回孤魂野鬼。”
最终,在杨秀的周旋下,沈朝以文书身份随军出发。
边关大营中,两人并肩而立,望着远处苍茫的群山。
“想不到又回到这种地方。”沈朝感慨道。
杨秀点头:“仿佛昨日。”
军中生活艰苦,但二人相互扶持,倒也其乐融融。杨秀因献策破敌,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参将;沈朝则负责军需调度,也做得井井有条。
这日,敌军大举来袭,杨秀奉命率军迎敌。临行前,沈朝将自己的半块玉佩塞回杨秀手中:“带上它,平安回来。”
杨秀笑道:“放心,这次不会像前世那样了。”
然而战况激烈,杨秀所在部队被围。沈朝得知后,不顾众人阻拦,率一队人马杀入重围。
乱军之中,沈朝找到受伤的杨秀,二人背靠背迎敌,一如前世。
“你不该来的。”杨秀喘着气说。
沈朝大笑:“不来怎么对得起我们绕过奈何桥的交情?”
正当二人以为必死无疑时,援军赶到,反败为胜。
凯旋而归后,杨秀因战功卓着,被授予更高官职。而更令人惊喜的是,朝廷因他献策破敌有功,特准他一个恩典。
杨秀什么金银财宝都不要,只求一纸特许——允许他与沈朝结为异姓兄弟,此生不离不弃,富贵与共。
朝中大臣们念他战功赫赫,也就准了。
消息传回家乡,沈家父母老泪纵横,终于明白了儿子的一片赤诚。
在边关小城的简单仪式上,沈朝和杨秀跪拜天地,正式结为兄弟。
当晚,二人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天繁星。
“想不到这一世,我们真的做到了。”杨秀轻声道。
沈朝点头:“记得前世,不负今生。”
“若是下一世...”
“下一世也不喝孟婆汤。”沈朝打断他,笑道,“大不了再一起做回孤魂野鬼。”
杨秀也笑了,二人击掌为誓。
星光下,两个身影并肩而立,一如许多年前,那两个手拉手绕过奈何桥的魂魄,约定生生世世,永不相忘。
自此,二人并肩作战,保家卫国,成为一代名将。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段佳话。后人写诗赞道:
“黄泉路上誓不忘,轮回千转义更长。
兄弟同心扶社稷,肝胆相照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