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友好”交流
这话像像一滴冷水滴进了热油锅
那几个养殖户的脸瞬间涨红了,因为江晚说的,都是事实。
他们养的鱼,最多卖到普通市场,而江晚的鱼,会通过高端商超卖给很多有钱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赤裸裸的歧视。
“你什么意思!”王老五梗着脖子,有些恼怒,“不就是运气好,搭上了大公司吗?”
江晚并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解释:“搭上大公司,确实是一个因素。但前提是,我的鱼品质能达到别人的要求,所以别人愿意买单,为什么我的鱼能达标能?”
她指着自己的鱼塘:“我这二十亩这二十亩塘,除了定时投喂专业饲料,我每天还会派人割新鲜的鱼草投喂,时不时还会撒一些煮熟碾碎的玉米粒、或者一些品相不好的蔬菜叶进去,不会为了重量多喂,反倒是会让鱼争先恐后抢着吃,模拟的是更接近自然的环境,让鱼的肉质更紧紧实,风味更丰富。”
她看向那几位养殖户:“请问,你们六七十亩的鱼塘,会和我一样,每天喂鱼草和其他东西吗?”
几个养殖户哑口无言。
他们确实做不到,他们的养殖方式更粗放,更像是“工厂化”追求产量。
不说每天割鱼草是多么大的活,六七十亩的鱼塘,一天一夜忙个不停,都不一定能割够,还有就是连种鱼草的地方他们也没有啊,
江晚总结道:“所以,我们的投入方式从根本上就不一样。你们追求的是‘量’,我追求的是‘质’。投入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目标市场不同,自然结果也不同。这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生产普通螺丝的工厂,去赚取精密仪器零件的利润一样。各位老师傅都是前辈,经验丰富,这个道理应该比我更懂。我们要做的不是互相比较谁的面积大,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和销售渠道,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一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点明了差距,又给了对方台阶下。
那几个原本还有些还有些不服气的养殖户,此刻都陷入了沉思,脸上的傲慢和轻视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着佩服和反思的神情。
一旁的沈确和几位村长,则向江晚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确实是,本来每个人都有各有所长,没必要完全一致,但是能学习到对方的长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村的村长现在倒是抬头挺胸了,看着自己村的养殖户,指指点点,“看吧,你们刚才那一张张面孔,现在别人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都能让你们哑口无言了吧?”
江晚倒是笑着打了圆场,“这个也不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之前正好有个师傅教了我,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学习起来了,我也是在慢慢摸索,我觉得学习的道路永不停歇。”
“这倒也是。”沈确点了点头。
自己村的人,可不能被别人欺负了,于是帮腔说着话。
江晚看着那几个面色变幻、陷入沉思的养殖户,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她并不想打击他们,而是真心希望他们能有所启发。
于是,她语气缓和下来,继续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几位老师傅,其实你们的鱼塘面积大,本身就是优势,如果只是想维持现状,赚个辛苦钱,那现在的模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想把收益提上去,未必就要盲目缩小规模或者立刻转型做高端。”
她顿了顿,看到几人都抬起头认真听,才接着说:“关键是在‘管理’上下功夫,面积大,管理跟不上,就容易粗放,品质自然上不去,为什么不想着适当增加些人手,把管理做精细呢?”
那个穿中山装的老头皱了皱眉,下意识反驳:“增加人手?那不就是增加成本吗?本来利润就薄……”
“老师傅,您说的对,会增加成本。”江晚肯定了他的顾虑,但话锋一转,“但这叫‘必要投入’。就像种地,你舍不得买好肥料,舍不得间苗除草,庄稼能长好吗?养鱼也是一个道理。”
她打了个比方:“您想,如果您多请一两个人,专门负责每天割草、投喂辅料、巡查鱼塘健康状况、记录水质变化,虽然每个月多支出几千块工资,但鱼的品质提升了,肉质更好了,哪怕价格只比普通市场价每斤高出一两块钱,以您几十亩的产量算下来,这笔账是不是就划得来了?甚至可能比现在赚得还多。”
矮胖的王老五忍不住插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高品质的鱼,销路去哪找啊?我们可没江晚你那么大的门路。”
江晚笑了笑:“销路可以一步步开拓,一开始不一定非要像我一样直接对接大公司,可以先从本地的餐厅、生鲜超市做起,让他们试销,只要品质稳定过硬,口碑慢慢就打出去了,现在城里人越来越讲究吃的东西好不好,是不是生态健康,这就是机会。”
她看向众人,语气诚恳:“咱们搞农业养殖的,最容易犯的一个大忌,就是只盯着眼前那点成本,舍不得投入去提升根本——也就是产品的品质,总觉得‘食物嘛,能吃就行’,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大家要吃得更好、更健康,你把食物的‘根本’——品质做好了,它自己就会说话,就会吸引来愿意为好品质付费的顾客,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她最后总结道:“所以,我的建议是,各位老师傅可以回去好好算笔账,根据你们鱼塘的实际情况,看看增加适量的人力投入,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提升鱼品之后,带来的溢价能不能覆盖甚至超过增加的成本,如果觉得可行,不妨先划出一小片区域做个试验,成功了再推广,这样既稳妥,又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那几个原本还有些抵触的养殖户,眼神都亮了起来,开始互相讨论起来。
“江晚这话在理啊!老是嫌赚得少,又舍不得投入,那不就是死循环吗?”
“对啊,请两个人专门弄草料、看塘子,好像也不是不行……”
“可以先拿十亩塘试试水!看看效果!”
清水村村长见状,高兴地拍手:“这就对了嘛,出来学习就要有学习的样子,江晚可是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跟大家说了,回去都好好琢磨琢磨!”
飞龙村村长也感慨道:“是啊,以前总想着走捷径,搞大跃进,结果摔得狠,现在才知道‘慢就是快’,把基础打牢,把品质做好,才是长远之计!”
山坳子村的村长虽然不养鱼,也深受启发:“我们村没鱼塘,但这个的思路,对我们搞山林种植也一样有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