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怎么是你?
来的时候好好的,怎么回去就跟梅亚琴身体怎么样了似的?
王干事注意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还多看了梅亚琴一眼,但他看梅亚琴还和以前一样,小脸还比以前红润不少,真没看出来有啥区别。
他也没多想,等到两人坐好后,就去了供销社。
供销社和他们农场也是有合作的,王干事很熟练地将驴车拴在了供销社门口,就跟着她们一起进去买东西。
阮玉扭头看到王干事跟着进来,皱着眉问道:“你也要买东西吗?”
王干事好笑道:“对啊,咋的,我一个老鳏夫就不能给自己置办点东西了?”
阮玉没多说什么,但看王干事的眼神却明显的和以前不一样,带着几分淡淡的敌意,搞得王干事一脸懵,摸了摸鼻子。
他也没做什么吧?
阮玉确实看王干事不顺眼,但也没多说什么,拉着梅亚琴去了副食品区域,挑选了几罐奶粉和麦乳精,还有些其他的吃食,都是那种补身体的。
“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梅亚琴看着阮玉眼睛都不眨地让售货员拿东西,虽然她对这些物质上面的东西不在乎,但也有点觉得夸张了点。
阮玉严肃道:“梅姐,你太瘦了,以后的每一天都要好好补充营养,千万不能在像以前一样,要知道现在你可不再是一个人。”
“你太夸张了。”
梅亚琴好笑地看着阮玉。
她虽然没怀过孕,但是从一点都没注意,还能平安到六个月,孩子成长得也好的情况来看,她的身体素质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阮玉说什么都不听,坚持给梅亚琴买,还一分钱都不让梅亚琴掏,一本正经地说:“这些都是咱们场部的员工福利,怎么能让你掏钱?”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梅亚琴想要拒绝都不行了。
后面一摞摞地往驴车上搬东西的时候,就买了几斤糖和花生瓜子的王干事都看呆了,以为这是准备给农场发的福利,就跟人家厂区一样。
但想想,福利在一个星期前就已经发了,每个人都拿到了五十块钱的过节费,还有鸡鸭鹅的员工福利,不至于再买一次吧?可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堆满了他驴车的一半,还都是些乳制品和补品。
“阮知青,你怎么买这么多奶粉?我以前也没见你喝过奶粉啊?”王干事疑惑道。
“给我梅姐喝的。”
阮玉不咸不淡地应了句。
王干事就没再吱声了,只是朝着奶粉的方向多瞥了几眼。
傍晚的时候,几人才从县里到农场,东西太多了,王干事是直接将他们送到了知青点里,阮玉让王干事直接将东西都提到了屋子里。
看阮玉跑前跑后地烧炕,而梅亚琴跟个大爷似的坐在炕上,王干事撇了撇嘴,嘟囔道:“还真是个大小姐,没瞅见帮你搬东西么,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这话刚好被从他身边经过的阮玉听到了。
她手里此时就拿着跟木棍,听到这话后,几乎是下意识的,一棍子便打在了王干事的身上。
“哎哟,阮知青你怎么还会打人呢?”
王干事一脸震惊的看着瞪着他的阮玉,在他的印象里,阮知青不是一直都是温温柔柔的模样么?怎么今天明显感觉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你要不愿意搬就回去,我们自己搬。”阮玉冷声道。
“搬,我搬!”
王干事叹了口气,无奈地将所有的憋屈咽到了肚子里。
没办法,谁让屋子里一个是他的上级领导,另一个是他想要负责任的人。。。
等到王干事带着一肚子的憋屈驾车走了,梅亚琴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好笑道:“我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我们阮知青这么难讲话的一面。”
“你就别在这看我笑话了,梅爷爷那边梅姐你准备什么时候告诉他?”
阮玉叹了口气,是真的为梅亚琴担心。
虽然梅亚琴的思想很前卫开放,但梅见舟毕竟是老人家,身体还不好,万一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的话,光是想想,阮玉就觉得头大。
“我会找个时间跟我爷爷说的,你不用为我操心,我会照看好自己的。”
看出了阮玉心里的担忧,梅亚琴给了她一个心安的眼神。
阮玉点了点头。
但愿孩子能顺利的出生,至于其他的,梅亚琴现在不仅仅是她最好的伙伴,更是像亲姐姐一样的存在,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她都会站在梅亚琴的身后帮助她。
快要过年的喜悦,因为梅亚琴怀孕的事情被冲淡了很多,在心事重重中,迎来了她在大荒的农场,也是重生后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前三天的时候,临时让农场的壮劳力,用砖瓦在那里搭建了一个舞台,等到年三十当天的时候,那舞台已经被装扮得喜气洋洋的。
因为三天前县里来人通知,说县里来了个文工团巡演,第一站就安排在他们大荒的农场。
也就是那个时候,阮玉才突发奇想,觉得农场应该搭建个台子,以后农场也可以多安排些活动,丰富大家的农余生活。
除了这次文工团的表演,新来的女知青还提议农场也可以准备些节目,他们几个知青起带头作用,等到年三十的时候,搞一个小型的春节晚会,让大家边吃边看。
这提议得到了阮玉的认可后,整个农场就陷入了热火朝天的节目准备中,最后上报上来的节目,居然整整有二十多个。
年三十还有县里文工团的演出,压根就看不完这些节目,但阮玉又不想让大家扫兴,就提议将演出分成两场,除了年三十,年初一也弄一场。
舞台都是现成的,不过是两场演出而已,没有什么成本,马场长和孙主任都由着阮玉来。
阮玉对这块也不是很精通,就将节目安排的事情,交给了那个提出建议的女知青,让她来安排和彩排节目。
年三十这天,为了表达重视,阮玉亲自带着王干事几人,在路口迎接文工团的到来。
十几分钟后,就看到载着文工团的车子缓缓驶来。
在众人的欢迎中,阮玉迎了上去。
可当她看到第一个下车的人时,面上的笑容有微微的僵硬。
“怎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