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移民入辽

吕大器这话让殿中诸人都起了好奇心,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

“是何问题?”朱由检也好奇道。

“关于海外行商使用的钱币,那些外商,他们不收宝钞,只收银子...”吕大器叹了一声,陛下重新印制宝钞的缘由,他们也都知道,就是将叫铸币权的掌握在自己手上。

中原大地缺少银矿,若还是用银子,大明的经济命脉就被捏在旁人手上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大明宝钞只能在大明用,银子却是其他国家也能用的,他们拒收有他们的道理,可是

朱由检听明白了吕大器的问题,他没有自己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看向臣子们问道:“你们对此可有什么见解?”

朱由检这话刚说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他们互相觑了几眼,不敢说!

“随便说,说得不对、不好,朕也不会责罚!”朱由检补充道。

听了这话,有些大臣胆子便大了一些。

户部一个主事便开口道:“臣以为,咱们大明境内商贸往来,用宝钞,外商往来,便用银子。”

这个对策,吕大器也是想过,不过最后还是觉得不行,一个是统计麻烦,二来监管也不便利,第三,最后还不是要用朝廷的银子去换国外的货物,同此前有何区别?

“陛下,自隆庆开关以来,便是外商依赖我朝货物,用银子还是用宝钞,何时他们说了算?他们不收宝钞,不卖给他们就好了!”有人说道。

“不卖?届时外商闹起来怎么办?”

“闹起来就打啊,我朝这么多厉害火器,还怕打不过那些蕃子?”

“打打打,如此粗鄙,和气生财懂不懂?”

“那依王大人的话,该怎么办?”

眼看着殿前吵了起来,礼官无奈挥了净鞭,那几人才互相瞪了几眼重新站了回去。

“你们说得不错,”朱由检缓声开口,“要来我朝做生意,赚我大明的钱,自该守我大明的规矩...”

诸人抬头看向朱由检,此时提出让外商用宝钞的大臣更是一脸得意。

看吧,陛下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卖他们的香料象牙犀角等,若我朝商人坚持用大明宝钞来付,他们不能拒收,吕卿,各港口税务监管需得监管起来,若有违例的,取消他在我朝行商资格。”

吕大器点头记下,朱由检又道:“外商要购买我朝货物的,他们也能使用我朝宝钞,我朝行商同样不能拒绝,违者,市舶司也可取消他海外行商资格。”

朱由检这么一说,吕大器豁然开朗,是啊,这些外商收了我朝的宝钞,虽然不能用在他们国家,但在大明境内还是可以用的啊,届时用宝钞继续付款不就好了?

吕大器倏地脸庞通红,陛下将市舶司交给自己管理,可就如此简单的问题他都办不好,当真是羞愧!

吕大器的奏本上其实还有个问题要禀报,可眼下他却是想自己再琢磨琢磨了,可别让陛下觉得自己太过无能才是。

陛下劳心劳力的,若事事躬亲,要他们这大臣做甚?

朝会结束后,几个阁臣并太子便跟着朱由检一同去往武英殿,朱由检又命人传了宋应星和吕大器。

到了武英殿,朱慈烺便坐到了自己批奏本的位子前,几个大臣也都看了座,王承恩命宫人上了茶水,看着御座上的朱由检,他这一刻心才算踏实了不少。

“吕卿,适才在皇极殿前,朕瞧你还似有话说,为何后来就不说了?”朱由检先是朝吕大器问道。

吕大器这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并未瞒过皇帝,忙起身道:“是臣之过,臣并无隐瞒之意,只不过臣自觉庸碌,这才想着待回去后好好想想。”

朱由检笑了一声,安抚道:“市舶司虽不是朕首创,但到底面对的环境不同,有不明之处也是寻常,吕卿不必妄自菲薄,许多事也都是商议出来,并非一人之能。”

皇帝这话听着安慰了不少,吕大器躬了躬身,这才继续道:“海商来我大明,都是自己选一处港口,到了港口之后再递交文书等资料验货卸货等,前几月,有倭国一海商,本是在月港靠岸,可同验货官起了冲突,三日后他离开月港,转到了厦门港,可因为他这条船已经在月港登记,也交了一笔水饷,厦门港还要再收,倭人行商便不乐意,眼下这船还没卸,说我大明收税不公。”

“可知在月港冲突原因为何?”郑三俊突然问道。

“这...”吕大器被问住了,送来的文书中也没提这事啊。

“查清楚为何起冲突,哪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

朱由检发话,“另外,今后发给外商的行商资格上,注明到明港口,确定之后不得更改,他们这番随心所欲,这些港口岂不是要乱套了,吕卿,若有疑难之处,可同左懋第商议一二,他掌管运河,河海也有相似之处,总有能借鉴的地方。”

“是,臣遵令!”吕大器忙领旨。

朱由检的目光又看向范复粹几人,“朕给你们三日,难不成今日就有想法了?”

这些阁臣对工作着实充满热情,这让享了一夜春风的朱由检不免有些惭愧。

“郑尚书,您先说?”范复粹看向郑三俊,总不能辜负了他昨夜辛苦,且自己上朝前翻阅,自己想到的一些点子,他也基本都提到了。

“是。”

郑三俊取出奏本,王承恩忙走上前取了递给皇帝,朱由检翻开一看,第一页就写了四个字,“移民入辽”。

“陛下,臣以为,辽东人少地多,那便将人口迁移过去,这在成祖时也有过先例,更远的,便是在先秦就有此例,自愿迁徙的百姓分田地,免徭役宽赋税,在科举上也可给予一些优待,若有富商愿意迁徙,可在商税等地方给予优待...”

郑三俊昨夜在户部查了不少档案,直到看到永乐年间的迁徙档案后便豁然开朗。

辽东人口不足,那就把人迁徙过去便好了。

大明这些年来流贼、天灾不断,失去了田地的百姓不知凡几,与其让他们因活不下去而做流贼造反,还不如就将辽东这些土地分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树挪死人挪活,自古以来的道理。

山东寿光冯盛当初迁往山西代州,其子孙冯天禄从祖父贸迁秦梁间,后来成为了浙淮巨商。

“不错。”朱由检觉得这个办法是真挺好,再没有比迁徙人口更快更合适的办法了。

周堪赓也提出,若百姓迁徙辽东,他们工部也能派些人助百姓搭建房屋。

“户部要安排人进行登记造册、迁移后续,发放堪合、盘费,还要委派人手将所迁之民编入目的地,这路上...”朱由检看向范复粹,“卢尚书带兵去了西南,你同杨庭麟说一声,届时要派军士护送他们上路。”

“是!”郑三俊同范复粹起身领命。

“辽东土地不同于中原及江南,百姓迁徙过去也要吃饭,而且不能吃太差,宋卿,届时你带着人也去一趟辽东,看看土地试着种一些入口好的粮食。”

朱由检其实很确定,东北这块地方绝对能种出优质稻米来,看看现代东北大米的销量,还不一定能买着真的呢!

要说稻米,眼下其实想到的便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名号是打出去了,气候、水土也适合水稻的生长。

可最早在渤海国时,其盛产的稻米“卢州之稻”便闻名遐迩,后来随着渤海国的灭亡,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也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

当初契丹人为何能从游牧民族建立城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渤海国人将农业种植技术带去了辽国。

到了建奴时,由于皇帝将东北关外视作祖宗圣地而实行封禁政策,导致关内百姓无法擅入东北地区,使得这里的农耕文化更是衰败,几乎成了一片荒夷之地。

后来,也是因为移民入辽东,这才让东北的农业再度发展起来。

眼下,也就是提前几...百年的事儿!

“是,臣领旨!”宋应星应了下来,可脸上却没有什么轻松的神色,陛下要的是能产出还要口感好的粮食,还要能适应辽东严寒的气候,这便有些困难了。

番薯倒是可以,玉蜀黍应当也没问题,番茄要拿去试一下,若能在辽东种植水稻就好了,回头得翻下典籍

“既然定了,免徭役宽赋税具体如何实施,你们也拟个章程,对于行商,该给予何种便利以及优待,也要有完整具体的措施,定下之后,朝各州府张贴公告,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晓此事,这些事朕就交给诸卿了。”

“是,臣等谨遵陛下旨意!”包括宋应星在内的诸人躬身领命,觉得此刻肩上任务颇中,心中却是高兴,自此之后,辽东这块土地上,来去也都是大明的百姓了,入关出关,也不会再如以往般胆战惊心,怕被建奴抓去做猪狗了!

“陛下,昨日臣在工部也大致查了查,对于建奴庄妃以及福林质子居住一事,臣找出了几处,请陛下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