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难怪咱从老四身上看到了故人之姿,不!贱人之姿!

很显然,

朱元璋对朱棣的这份《与林大学士同在太医院疗养录》很是不满意,

不仅是没有写清楚林豪的结局,

而且里面的文字内容,

有好几处存在编排自己的嫌疑。

“老四,咱一直叫你多关注治政,不要沉迷军事,”

“现在倒好,你居然连简单的记录都做不好?”

“咱怀疑派你接触林豪,弄清他的状况,是否明智了。”

“或者说,”

“你誊抄了一些虚虚实实的消息来诓骗咱?”

说着,

朱元璋愤而将稿纸往桌上一丢。

朱见深见状,躬身一拜,伸手拿起稿纸开始阅读,

其他后世皇帝也拱了拱手,凑到朱见深身边,跟着一起看了起来。

快速地传阅完稿纸内容之后,一众后世皇帝很是无奈,

太宗爷的确有借文字记录,编排太祖爷的嫌疑,

而太祖爷小心眼,叒刁难太宗爷,

这两位老祖宗之间的矛盾,没完没了了。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默默地低垂下了头,心思各异,

朱载垕眉头微蹙,眼底写满了愤懑,

隆庆朝政务问题太多,朕已经够累了,只想着能借祖宗之手解决问题,

奈何两个祖宗们太不尽心了,

天天只顾着搞父子内讧,

现在朕的逆子,也来偏殿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弄清情况进来认错,

等他回来的时候,

必然又是一堆问题,

朕操心完祖宗的事,又得担心儿子,

这皇位,朕坐得比之前还累。

天启帝朱由校,则是心中懊悔不已,

太宗爷也真是的,

明知道太祖爷心思深沉细腻,没那么好诓骗,

却还是在记录上做手脚,

是朕建议太祖爷让太宗爷接触林豪的,

希望他老人家不要因此迁怒于朕才是,

否则我燕藩一脉,就没人能和太祖爷说得上话了。

义兴帝朱慈烺深呼几口气,压住因为紧张而扑通扑通乱跳的心,

他只恨自己因为年轻,无大病,还有辈分小,

每次两位老祖宗发生矛盾,

他被默认负责挡在中间作缓冲,

自从上次看到林豪被误伤而死的记录之后,

他很担心自己哪一天劝架时,被两位虽年迈但武功高强的老祖宗给误伤到引发惨剧。

而眼下的朱棣,

则是完全不复往日的激动,面色平静地拱手一拜说道,

“父皇,您别激动,记录消息,识字就可以做到,儿臣怎么会做不好?”

“而且事关社稷,儿臣哪里敢乱呈报消息来诓骗您?”

“这记录没有林豪的结局属实正常,”

“毕竟,这是儿臣在太医院疗养期间所记,”

“林豪返乡之后的情况,不在记录范围之内。”

朱元璋皱眉,微微颔首,

老四这么一说,的确也有道理,

他虽然小心思多,但大事面前他不会乱来,

不对,

咱怎么一下子被他的话,给说服了?

“混账!”

“你这是在找借口,”

“你看看你写的东西,看上去是记录林豪在太医院的情况,”

“实则都是在编排咱做的不地道。”

朱棣再一拜,不卑不亢道,“父皇,您可不能冤枉儿臣,”

“儿臣做这些记录,是奉旨办事,当年就得呈奏给您的,定然是据实而写的,”

“再说,若是儿臣真有心编排您,哪里还会堂而皇之地誊抄给您看?”

话落,一众后世皇帝皆是面露惊讶,

太宗爷,他变了!

换作之前,

被训斥几句,他已经静默不语,

只待太祖爷走后,

朝朕等后辈撒气,

可今日,

他面对太祖爷时,竟然变得如此冷静从容!

而且言辞有理有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眉头一挑,上下打量着朱棣,

这老四的伶牙俐齿,

咋令咱如此不爽利?

这感觉实在太熟悉了,

想起来了!

林豪那混球劝谏时也是这鸟样,

难怪咱从老四身上看到了故人之姿,

不!

贱人之姿!

“好你个老四,”

“咱让你去接触林豪,方便你发现记录,顺便领悟一些他的理念,”

“你倒好,不办正事,居然学了他的诡辩之术,”

“咱回去就收回成命!”

一众后世皇帝闻言,纷纷面露恍然,

对矣!

太宗爷的变化,就是因为被安排接触林豪,

数月的相处,耳濡目染之下,

竟然已经能怼得太祖爷无招架之力,

林豪,不愧是大才啊!

既能提出施政良策,造福社稷,

还能教授雄辩之术,提高个人能力。

朕也想提高啊,

可奈何朕没机会接触林豪啊!

朱棣却是心中暗自得意,

朕也是回想新记忆,以及复查了林豪的新记录之后,

才突然觉得自己学到了许多林豪的优点,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言辩能力变强了,

即使父皇您现在回洪武朝,就不让儿臣继续接触林豪,

可儿臣这些本事,已经成功领悟,

除非年老失忆,否则根本不用担心丢本事了。

能怼得父皇气急败坏,

这感觉真是舒坦。

但心里的话是不可能说出口的,

朱棣立刻转移话题道,“父皇,当务之急不是处置儿臣的事,”

“而是在保护好林豪的前提下,用好他。”

听到朱棣提正事,朱元璋也收敛怒色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的新记忆里,有他的结局?”

朱棣摇了摇头道,“儿臣没有林豪新结局的新记忆,”

“也不知道是年事已高,还是接触林豪没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的?”

“对于您改变历史的新记忆,总是有一些模糊。”

朱元璋眼露失望,冷声道,“你自己想不来林豪的境况,还提什么用好他?”

朱棣面色一正,解释道,“儿臣想不起来,但是可以‘去伪存真’的思路推断一番。”

话落,

朱由校也是面露诧异,眉头一扬,

这不是朕领悟出来的思路么,

以武力见长的太宗爷,也会了?!

朱元璋一脸狐疑地说道,“你说说看。”

朱棣颔首道,“根据儿臣对记录的分析,您因为觉得林豪的各项革新政策,其他接手的大臣,已经做得很好了,局面能维持住,”

“所以,于是就顺势雪藏了林豪,也就是安排他返乡,保他性命无忧。”

“可是根据儿臣等后世朝代的反馈,洪武朝的解海等革新大政依旧是失败了,各项政策依旧是被废止了,”

“这充分说明,没了林豪的参与,您的革新必然失败,您所做的改变历史的努力必将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