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数字根脉

深圳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在正午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斑。龙安心蹲在A37展位旁清点货物,汗珠顺着眉骨滑入眼睛,带来一阵辛辣的刺痛。他眨了眨眼,继续核对清单——台湾客商的一百套"古歌刺绣礼盒"样品少了五套,很可能是在王大勇他们闹事时被人顺手牵羊了。

"别数了。"吴晓梅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同时一瓶冰镇矿泉水递到眼前,"订单都签了,样品就当宣传。"

龙安心接过水瓶,冰凉的触感让他打了个激灵。瓶身上的冷凝水滚落在吴晓梅手背的针痕上,那些细小的伤口已经结痂,像撒了一把暗红色的芝麻。三天来她几乎没合眼,赶制出二十套样品应付突发订单,此刻眼下挂着两轮青黑,却还在坚持收拾展台。

"我去退押金。"龙安心站起身,膝盖发出不堪重负的脆响。对面的湘西展位已经在拆架子,几个工人正把印有"纯手工苗绣"的化纤围巾粗暴地塞进纸箱。那个穿改良苗裙的销售姑娘正对着手机直播:"最后一天清仓价!买三送一!家人们抓紧下单!"

财务处排着长队。龙安心靠在墙边,从背包深处摸出那本跟随他多年的工地日记本。褐色牛皮封面已经磨损泛白,边角处还沾着三年前工地的水泥渍。他翻到最后几页——那里记录着建材用量和施工进度,字迹被雨水晕开过,像一群模糊的幽灵。最后一页上用红笔圈着一行字:"五年内当上项目经理"——落款日期是他第一天到工地的日子。

一支黑色钢笔在指间转了两圈。这是林妍送的生日礼物,派克牌,花了她半个月工资。他曾经用它签过无数张工地单据,笔尖在纸张上划出的沙沙声,曾是他在城市里最熟悉的声音之一。

龙安心拔开笔帽,墨水特有的苦涩气味飘散开来。笔尖悬在"项目经理"四个字上方,微微颤抖。三秒后,他划下一道坚决的横线,墨迹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像一道小小的伤口。在旁边,他写下"文化守艺人",笔迹笨拙却坚定。

"龙先生?"

一个温和的男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看见民族大学那位白发教授站在面前,藏青色中山装口袋里别着钢笔,手里拿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档案袋。

"教授好。"龙安心慌忙合上笔记本,"您说的二维码的事,我们回村后马上研究..."

教授摆摆手,眼角的皱纹堆叠起来:"我整理了些资料,应该对你们有帮助。"他递过档案袋,龙安心接过时被重量惊了一下——这厚度堪比县城新华书店里的精装画册。

档案袋上用毛笔写着"清水江苗族文化数字保护计划",墨迹新鲜,笔锋遒劲。封口处还郑重其事地贴了张红纸,上面印着苗族传统的铜鼓纹样。

"我在民大带数字人文团队,"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如果你们同意,凯寨苗绣可以成为我们的重点样本。"

展馆广播突然响起,催促参展商尽快撤展。嘈杂的人声中,龙安心只捕捉到几个零碎术语:"知识产权"..."活态传承"..."数字化建档"...他张了张嘴,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这些词汇离他的世界太远,远得像务婆古歌里唱的"天那边的银河"。

"教授是说,"吴晓梅不知何时出现在身旁,耳后的银蝴蝶坠子晃个不停,"想把务婆的古歌和我们的绣片,变成手机能看懂的东西?"

教授眼睛一亮:"没错!就像..."他从公文包里掏出手机,点开一个蓝底白字的App,对准吴晓梅衣襟上的星辰纹绣片扫描。手机立刻播放出一段芦笙旋律,同时屏幕上浮现出苗汉双语的文字:

【星辰纹·黔东南雷公山支系】

【纹样功能:指引亡魂回归祖地】

【采集地:凯寨村】

【歌师:务娥(92岁)】

【禁忌:不可用于童装】

龙安心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档案袋边缘。那些务婆念叨了一辈子、他却从未当回事的"老规矩",此刻在科技加持下,竟显得如此...庄严。

"要多少钱?"他直截了当地问。合作社账上只剩两万三,还要支付紫米种植户的定金。

教授笑了,眼角皱纹更深:"学校有专项经费。你们提供文化素材,我们负责技术实现。"他顿了顿,"所有知识产权永远归凯寨合作社。"

吴晓梅突然用苗语说了串急促的话,龙安心只听懂"蝴蝶妈妈"和"不许卖"两个词。令他震惊的是,教授居然磕磕绊绊地用苗语回应:"不卖...只记...像火塘传火..."

龙安心这才注意到教授胸前的校徽下方,别着个小小的银质蝴蝶胸针——与吴晓梅母亲那枚祖传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翅膀上的纹路更简约。

"您也是...苗族人?"话一出口龙安心就后悔了,这问题太冒昧。

"四分之一血统。"教授轻触胸针,动作温柔得像在对待活物,"祖母是雷山苗寨的。小时候常听她唱《洪水滔天》,可惜..."他的目光越过龙安心肩膀,看向远处,"那时不懂记录的重要性。"

保安开始清场,催促他

们立即离开。三人匆忙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两周后在凯寨详谈。临走时,教授突然回头:"你们有公众号或者抖音号吗?"

龙安心和吴晓梅面面相觑。

"看来要从头开始了。"教授苦笑着摇头,"下次我带学生来,教你们新媒体运营。"

回到廉价旅馆,龙安心迫不及待地拆开档案袋。里面除了厚厚一叠资料,还有个银色u盘,标签上印着"苗族符号unicode提案v1.2"。吴晓梅凑过来,发丝间的五倍子气息拂过龙安心脸颊。

"这是哪样?"她指着u盘,苗语口音冒了出来。

"像是...教电脑认苗字的工具。"龙安心也不确定。他翻开资料,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让他头晕:"元数据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库"..."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

吴晓梅突然轻呼一声,指甲在某页纸上点了点:"看这个!"

那是一张手绘的星辰纹解析图,标注着每颗"星星"对应的苗族古称。龙安心认出了务婆常说的"谷仓星"和"天狗星",但更多是闻所未闻的名字:"织女梭"..."蝴蝶产房"..."亡者渡船"...

"务婆肯定晓得这些。"吴晓梅的手指轻抚图纸,指尖的茧子蹭得纸张沙沙响,"她说过,最老的绣片上要有九十九颗星,代表..."

"人死后要过的九十九条河。"龙安心接上话,自己都惊讶居然记得这个细节。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行李箱夹层取出个靛蓝布包。解开三层布,露出吴晓梅母亲托他们带来"镇展"的祖传银饰——其中有个巴掌大的圆形银牌,表面布满细小的凸点,边缘刻着虫鸟纹。以前他以为这只是装饰品。

"这会不会是..."他将银牌放在星辰图旁边,心跳突然加速。

吴晓梅倒吸一口气:"全对上了!"

银牌上的凸点排列与图纸上的"冬季星图"完全吻合。龙安心想起吴母交给他时说的话:这叫"观星盘",是她祖母的嫁妆,但具体怎么用已经没人知道了。

"教授肯定想研究这个。"龙安心小心地包好银牌,却注意到吴晓梅眉头紧锁。

"阿妈讲过,银器离山就会失去灵气。"她声音压得很低,"以前有干部收走寨里的老银器去展览,回来时老人们都说上面的'魂'没了。"

龙安心不知如何回应。窗外的深圳华灯初上,霓虹在玻璃幕墙上流淌如彩色岩浆。这座用代码和钢筋构建的城市,与凯寨那个靠火塘和口传古歌延续的苗寨,仿佛处在不同的时空维度。

"我们可以定规矩。"他最终说道,"只扫描不带走,或者..."一个想法突然闪现,"我们派人去学技术!阿耶叔的儿子不是在大城市读计算机吗?"

吴晓梅眼睛一亮,银耳坠欢快地晃动:"对呀!让年轻人学!"

收拾行李时,龙安心发现那支派克钢笔漏水了,蓝墨水染黑了衬衫口袋。他犹豫片刻,用纸巾裹住钢笔,塞进了行李箱最底层——就在那顶褪色的工地安全帽旁边。有些东西,终究要留在过去。

回凯寨的大巴在夜色中启程。龙安心靠在车窗上,看着深圳的高楼大厦渐行渐远,最终变成地平线上的一排发光牙签。吴晓梅已经睡着了,头一点一点地靠在他肩上,银项圈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手机震动,是张律师的消息:"冒名登记案新进展:周某在瑞丽落网,缴获他人身份证7张。法院已受理你的撤销登记申请,30个工作日内办结。"

龙安心长舒一口气,将手机调成静音。窗外,月亮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清冷的月光洒在层叠的山峦上。他突然想起务婆教过的一首古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月亮到村口..."小时候以为这只是童谣,现在才明白,这是对天地许下的诺言。

吴晓梅在梦中呢喃了一句苗语,龙安心这次完整听懂了:"阿耶玳..."我们的根。他小心地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大巴驶入隧道,黑暗瞬间吞噬了一切。在这绝对的黑暗中,龙安心清晰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将其拔除。

当大巴冲出隧道时,东方的山脊线上已泛起鱼肚白。晨光中,隐约可见远处梯田的轮廓,像大地的指纹。新的一天开始了,而等待他们的,是回到凯寨后更艰巨的使命——在古老传统与数字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龙安心轻轻翻开档案袋,借着晨光阅读首页上的文字:"文化数字化不是改变,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铭记..."落款处教授的签名旁,画着只简笔蝴蝶——翅膀上的纹路,赫然是凯寨苗绣特有的星辰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