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一个渔家子弟站在舰船上,望着茫茫大海豪情万丈:
“总有一天,我要率领龙国水师扬威四海!”
每逢佳节,学院都会举办演武大会。
各地百姓纷纷前来观看,为学员们的精彩表现喝彩。
一个老者看着场上龙精虎猛的年轻学员,感慨道:
“有我龙国儿郎如此,何愁外敌来犯!”
学院的建立,甚至影响到了民间尚武之风。
各地武馆纷纷效仿学院的教学方法,就连小孩子玩耍时,也模仿着学院的训练方式。
“等我长大了,也要进军校!”一个总角之龄的男孩举着木剑,有模有样地练习着突刺动作。
夜幕降临,但军事学院依然灯火通明。
演武场上,还有学员在加练武艺。
讲堂内,有人挑灯夜读兵书。
沙盘室中,几个学员还在推演着明日考核的战术。
明月高悬,清辉洒在学院的旗杆上,龙旗迎风招展。
从学院传来的操练声、读书声、兵械碰撞声,汇成了一曲强军兴国的雄壮乐章。
这夜,无数热血儿郎都在做着同一个梦:他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金色的阳光洒遍龙国广袤的疆土。
从东海之滨到西域戈壁,从北疆雪原到南国雨林,新政的春风吹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就这样,新政和新律经过几天的发酵终于传遍全国各地。
驿卒的快马踏过千山万水,官船的帆影掠过万里江河,将承载着希望的文书送达每一处州县、每一个村落。
在世界各地的百姓们纷纷看到了帝国新政时,整个龙国都沸腾了。
边陲小镇的集市上,乡民们围着刚贴出的告示,听着识字的老先生逐字解读。
当听到“永不加赋“四个字时,一个老农激动得跪地叩首:
“苍天有眼啊!终于等到明君了!”
东海渔村里,渔民们聚在码头,听着里正宣读新政。
当听到将设立水师学堂培养海军时,年轻的渔家子弟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爹,我要去考水师,将来保卫咱们的海疆!”
北疆的牧场上,牧民们围着篝火,听着通译讲解新律。
当听到朝廷将在草原设立官学,让牧民子弟也能读书时,一位白发苍苍的部落长老抚胸行礼:
“长生天保佑,赐给我们这样贤明的皇帝!”
南国雨林中,山民们从寨子里涌出,聆听土司宣读诏书。
当听到朝廷将派遣医官进山行医时,妇女们抱着孩子喜极而泣:
“娃娃们有救了!皇上万岁!”
一个个激动兴奋不已,纷纷歌颂皇上的圣明:
“皇上真是尧舜再世啊!”江南水乡的老秀才颤巍巍地写下颂诗: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此乃圣王之道!”
“要我说,皇上比尧舜还要圣明!”河西走廊的商队首领抚掌赞叹:
“看看这新商法,以后行商再也不用担心苛捐杂税了!”
“皇上深知民间疾苦啊!”巴蜀之地的老药农抹着眼泪:“这《便民医方》简直就是救命宝典!”
赞赏的话要多写一些:
“皇上不仅文治武功了得,更是爱民如子。”
中原大地的老佃户跪在田埂上叩头:“减免田赋,发放新种,这是实实在在的恩典啊!”
“要我说,皇上最圣明的是开办学校。”
岭南之地的年轻塾师激动地对学子们说:“从此寒门也能出贵子,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皇上雄才大略,又心系百姓。”关中的老工匠抚摸着新发下的工具图样:
“既重文教,又兴百工,这才是治国之道!”
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好日子即将到来。
在黄河岸边的农田里,农民们试用着新式农具,脸上洋溢着笑容:
“等秋天收了粮食,咱也能盖新房子了!”
在东南沿海的作坊里,织工们操作着新式织机,眼中闪着光:
“照这个速度,年底就能给娃添置新衣裳了!”
在西北边关的军营里,士兵们操练着新阵法,士气高昂:
“有了这些新装备,看谁敢犯我边疆!”
就连深山老林里的猎户,也感受到了新政的春风。
朝廷派来的劝农使正在教他们养殖之术:“以后不用冒险打猎,养些山鸡野兔,日子照样红火!”
各地的书院学堂里,读书声比以往更加响亮。
蒙童朗朗诵读着新编的《千字文》,少年们热烈讨论着新颁布的科举制度,就连女子学堂里,也传来了清脆的读书声。
市集上,商贩们的吆喝声都带着欢快。
新商法颁布后,苛捐杂税大大减少,生意好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娘,我要吃糖人!”一个扎着棕角的小丫头扯着母亲的衣角。
“买!今天娘高兴,给你买两个!”妇人笑着掏出铜钱。
夜幕降临,但各地的欢庆仍在继续。
村子里,百姓们自发地聚在打谷场上,点燃篝火,载歌载舞。
老人们捋着胡须,畅谈着新政带来的好处。
年轻人则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等明年春闱,我一定要去试试!”一个农家子弟握着拳头说。
“我要去考工科,“另一个年轻人接口:“听说朝廷正在招募治水人才。”
就连孩子们也受到感染,在月光下追逐嬉戏,唱着新编的歌谣:
“新皇新政新气象,家家户户喜洋洋......”
这一夜,龙国大地的万家灯火格外明亮,仿佛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在规划着美好的未来。
月华如水,静静地洒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
从东海渔村的点点渔火,到西域边关的熊熊篝火。
从北疆牧场的繁星般的帐篷,到南边村寨的灯笼。
共同织就了一幅盛世将至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