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二

斑鸠的羽毛渐渐恢复了光泽,从最初蜷缩在盒子里的胆怯模样,变得会在孩子们伸出手时,轻轻啄一下他们的指尖。林溪特意查了野鸟救助指南,知道等它能自主飞翔,就该放归山林了。

这天午后,阳光透过小书屋的窗户,洒在“自然角”的向日葵上,豆苗般的嫩芽正奋力向上生长。林溪把装着斑鸠的盒子放在院子里,毛豆、丫丫和几个孩子围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突然,斑鸠扑棱了一下翅膀,从盒子里飞了出来,在院子上空盘旋了两圈,最后落在了“自然角”的牵牛花架上,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像是在告别。

“它舍不得我们呢!”丫丫拉着林溪的衣角,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舍。林溪蹲下身,摸了摸丫丫的头:“小鸟有自己的家,就像你们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一样。不过它知道我们帮过它,以后说不定还会飞回来看看我们。”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依然站在原地,望着斑鸠飞走的方向,直到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山林深处。

没过多久,“自然角”里的向日葵长出了花苞,牵牛花也开出了紫色的小喇叭。林溪想着,该给孩子们多补充些自然知识了。她联系了县城里的自然博物馆,希望能请一位讲解员来给孩子们做场科普讲座。没想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爽快地答应了,还说可以带一些动植物标本过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

讲座那天,小书屋挤满了人,不仅有镇上的孩子,还有不少家长也赶来旁听。讲解员李老师带来了蝴蝶标本、恐龙化石模型,还有各种植物的种子。他拿着蝴蝶标本,给孩子们讲蝴蝶的生命周期,从卵到毛毛虫,再到蛹,最后变成美丽的蝴蝶,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毛豆举着小手问:“李老师,蝴蝶的翅膀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呀?”李老师笑着解释:“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微小的鳞片,这些鳞片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以我们看到的翅膀才会五颜六色。”

讲座结束后,李老师把一些植物种子分给孩子们,让他们种在“自然角”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种子,在林溪和石头的指导下,挖坑、播种、浇水,脸上满是期待。丫丫种的是太阳花种子,她每天都会去院子里看看,盼着种子快点发芽。

与此同时,记忆馆也有了新动静。陈爷爷带来了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他老伴当年做衣服用的针线、顶针、剪刀,还有一本泛黄的裁剪书。“这些东西和缝纫机是一套的,放在一起才完整。”陈爷爷一边把东西拿出来,一边对林溪说,“我老伴当年就是照着这本裁剪书,给街坊们做各种款式的衣服,有时候还会自己琢磨新样式。”

林溪接过裁剪书,翻开一看,里面夹着几张手绘的服装设计图,线条简单却很精致。她把这些东西一一整理好,放在缝纫机旁边的展柜里,还在展柜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王奶奶的缝纫工具与陈爷爷老伴的裁剪回忆”。有游客来参观时,林溪就会给他们讲这两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大家听了都深受感动,说没想到普通的老物件里,藏着这么温暖的情感。

入秋之后,山里的树叶渐渐变黄,记忆馆和小书屋周围的景色变得格外美丽。林溪想着,不如举办一场“秋日记忆”活动,让大家分享自己和秋天有关的故事,再一起收集秋天的落叶、果实,做成手工艺品,放进记忆馆里保存。

活动公告贴出去后,反响特别热烈。活动当天,镇里的居民都带着自己的“秋日回忆”来了。王奶奶带来了她年轻时秋天晒的干辣椒、干豆角,说以前物资少,秋天就会把蔬菜晒干,冬天用来做菜;有个年轻人带来了他和朋友秋天去山里露营拍的照片,照片里的星空格外璀璨;孩子们则带来了自己捡的枫叶、松果,兴奋地向大家展示。

林溪和志愿者们把大家带来的东西整理好,然后和大家一起做手工艺品。有的用枫叶拼贴成小动物,有的用松果串成项链,还有的用干树枝做成小摆件。毛豆用枫叶拼了一只小兔子,送给了林溪:“林老师,这是我给你做的,你就像小兔子一样温柔。”林溪接过小兔子,心里暖暖的,把它放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

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在记忆馆前合影留念,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林溪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记忆馆和小书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付出,而这些温暖的故事和回忆,会一直在这里传承下去。

冬天很快就到了,山里下起了雪,小书屋的院子里白茫茫一片。林溪和石头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雪人戴着孩子们用红围巾做的帽子,手里拿着用树枝做的扫帚,可爱极了。玩累了,他们就回到书屋里,围坐在炭火盆旁,喝着热乎的姜茶,听林溪讲冬天的故事。

有一天,县城里的一所小学联系到林溪,说想组织学生来记忆馆和小书屋开展研学活动。林溪特别开心,赶紧和石头一起准备。他们把记忆馆的老物件重新整理了一遍,给每个展柜都贴上了更详细的介绍;在小书屋里准备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还设计了读书分享环节。

研学活动当天,几十名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记忆馆。他们在林溪的带领下,参观了每一件老物件,认真听着背后的故事。当看到王奶奶的缝纫机时,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林老师,以前的人没有买衣服的地方吗?为什么要自己做衣服呀?”林溪耐心地解释:“以前物资比较匮乏,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能买到的款式也很少,所以很多人都会自己做衣服。王奶奶就是用这台缝纫机,给大家做了很多漂亮又暖和的衣服。”

参观完记忆馆,孩子们又来到小书屋。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坐在椅子上认真阅读,读完后还积极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个小男孩分享了《昆虫记》的读后感,说自己以后想当一名昆虫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林溪听了特别欣慰,鼓励他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研学活动结束后,小学的老师对林溪说:“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过去的生活,还爱上了阅读,以后我们会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林溪笑着说:“欢迎你们常来,我们随时都等着大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春节。记忆馆和小书屋联合举办了“新春民俗”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包汤圆。镇里的老艺人还来教孩子们捏面人,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就捏出了小兔子、小老虎等可爱的面人。

活动当天,周教授和老校友们也来了。周教授看着热闹的场景,对林溪说:“林溪,你把记忆馆和小书屋经营得越来越好,真是太了不起了。这里已经成了大家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林溪笑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记忆馆和小书屋。”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变暖,山里的花开始绽放。林溪想着,该给小书屋的“自然角”添些新东西了。她从网上买了一些花苗,和孩子们一起种在院子里。孩子们每天都去浇水、施肥,看着花苗一点点长大,心里充满了期待。

有一天,陈爷爷来到记忆馆,手里拿着一个旧相册。他翻开相册,里面是他和老伴年轻时的照片,还有一些街坊们穿着他老伴做的衣服的合影。“这些照片我一直珍藏着,现在把它们带来,放在记忆馆里,让大家也看看过去的日子。”陈爷爷说。林溪接过相册,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整理好,放在展柜里。游客们看到这些照片,都忍不住驻足观看,感叹时光的流逝。

随着记忆馆和小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藏在山里的“精神地标”。有记者来采访林溪,问她为什么选择留在山里,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林溪说:“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最纯粹的温暖和快乐,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能听到老人们的故事。这些都是城市里没有的。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

记者的报道发表后,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记忆馆和小书屋。有企业联系林溪,想给小书屋捐赠书籍和物资;有志愿者报名想来这里帮忙;还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参观记忆馆,感受这里的温暖。

林溪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记忆馆和小书屋的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故事,带走这里的温暖。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守护着这段属于大家的美好时光。就像山间的小溪,默默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

春日的阳光格外温柔,小书屋“自然角”的花苗已抽出新叶,牵牛花顺着竹架蜿蜒攀爬,向日葵的花盘也悄悄转向了太阳。林溪正带着孩子们给花浇水,远远就看见一辆印着“爱心捐赠”的货车停在门口,下来两个穿着蓝色志愿者服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一摞摞包装精美的书籍。

“是林溪老师吗?我们是市图书馆的,听说这里的孩子特别爱读书,特意送些新书过来。”领头的年轻人笑着递过书单,上面列着《dk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等两百多本读物。林溪连忙招呼石头帮忙搬书,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新书,毛豆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书封上的恐龙图案,小声问:“林老师,这些书我们都能看吗?”

“当然能,这是叔叔阿姨专门给你们送的。”林溪笑着点头,和志愿者一起把书分类摆进书架。市图书馆的志愿者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愿意和小书屋建立长期合作,每季度都会送来新书,还会邀请小书屋的孩子去市图书馆参观。孩子们听了欢呼起来,丫丫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谢谢叔叔,我以后一定要读很多很多书!”

送走志愿者,林溪看着满架的新书,心里满是感激。她想起刚来时,小书屋只有几十本旧书,如今却成了孩子们的“知识宝库”。正想着,手机突然响了,是县教育局打来的,说要推荐小书屋参评“县级最美乡村书屋”,让她准备些材料。挂了电话,石头凑过来说:“这可是大好事!咱们得好好准备,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小书屋。”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和志愿者们一起整理材料,拍了小书屋的照片,写了孩子们读书的故事,还收集了家长们的感谢信。材料交上去后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小书屋真的评上了“县级最美乡村书屋”。颁奖那天,林溪带着毛豆和丫丫去了县城,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掌声,林溪心里既激动又骄傲。丫丫悄悄对她说:“林老师,咱们的小书屋真厉害!”

从县城回来后,小书屋更热闹了。邻县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来参观,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特意来打卡。林溪想着,得给小书屋增加些新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家。她和石头商量后,在书屋角落开辟了一个“亲子阅读区”,摆上柔软的坐垫和小桌子,还准备了亲子绘本。每周末,林溪都会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读书、分享故事,温馨的氛围感染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