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分摊权力
朱吾适的想法很简单,锦衣卫在暗,平时就负责到处收集情报。
哪个官员贪污了,哪个官员草菅人命了。
然后这些情报汇总一下,一份送给皇帝,一份就送到新成立的这个部门。
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在明,负责去调查,搜集证据,确定罪行,就跟现代的纪委一样。
想要让百姓直接去举报,其实不是特别的现实。
自古民不与官斗,尤其是封建社会,有几个百姓真的敢举报当官的呢。
那就借着锦衣卫的手举报。
锦衣卫不需要有证据,只要听说哪个地方的官员有问题,都可以汇总一下,送到纪委。
然后纪委再去调查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自然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
这样的话,两个独立的部门,一个负责搜集信息,一个负责核实信息,还能避免滥用职权的事儿发生。
毕竟是人就有私心。
这个事儿其实朱元璋也不是不懂,御史的职责就是风闻奏事。
只不过御史是官员,他们弹劾的也是官员,这里面没有政治斗争存在就有鬼了。
锦衣卫就不同了,锦衣卫可不是正儿八经的文官,文官也看不上锦衣卫。
让他们风闻奏事反而更加公正。
就算不公正,负责去调查的也不是锦衣卫,锦衣卫搜集的信息是否是真的,一查就知道了。
锦衣卫,纪委,再加上御史,三管齐下,就不信文官还能那么猖獗。
但是这也有个问题,纪委现在没法儿成立。
因为之前一直都是举荐制度,新上任的官员都是之前的官员举荐的,都是一伙儿的,怎么可能查得清楚呢。
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
如何弄一批跟传统读书人不是一路人的官员。
按照传统的科举制度,选出来的官员必然还是那些人,时间长了,文官集团还是一路货色。
如果不从根本对大明现有的社会结构做出改变,那照样是没什么卵用的。
所谓社会结构的改变,就是模糊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
读书人依旧可以是受人尊敬的,但是他们不应该跟其他阶层差距太大。
如何拉近四个阶层的差距,很简单,农工商阶层也有机会当官。
这样的话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
但是让农工商参加科举也是不现实的。
首先竞争不过读书人,毕竟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底蕴深厚。
其次,读书人不乐意,要知道大明掌控话语权的可是读书人。
常言道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书生虽然在造反方面不是好手,但是论对国家的破坏力,他们是首屈一指的。
这就是朱吾适为什么要搞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各个行业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培养出来怎么用,还要看你的。”
朱元璋 不解地说道。
“看咱的?那咱该怎么做?”
朱吾适喝了一口茶喝。
“你不是不喜欢手下的权利太重嘛,干脆在六部之外再多成立几个部门。
或者说,把六部的权利再细分一下。
例如修路,咱们已经可以修出水泥路了,未来铁路也会越来越多。
这些东西交给谁?工部吗?工部那些老头子懂水泥路?懂铁路?
你可以直接在工部分出一个交通运输部,负责海陆空的交通规划和运输。
还有经济发展,户部肯定有这方面的人才。
但是大明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
最起码外贸方面,户部就不是特别懂吧,毕竟是新兴的经济体系。
所以你可以在户部成立一个商务部,专门负责大明的商业行为。
大明以前的舆论都掌握在读书人手里。
你可以在礼部再搞一个宣传部,这个部分就负责宣传思想。
这个思想自然是忠君爱国了。
你想要人才,不想要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那就要对天下读书人进行管理。
再搞个教育部,你缺哪方面的人才了,想让年轻的读书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了,就让教育部负责。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分摊六部的权力,还能多出一些岗位给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例如水利部,专门负责在大明兴修水利,建造堤坝。
这些都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的,传统读书人不会啊,那怎么办呢。
水利部招收一些这方面的人才不过分吧,读书人也不能有什么意见吧。
谁有意见,就让他去干,干不好灭他九族。
时间长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们渗透进各个部门,不也是对传统读书人的一种制约嘛。
毕竟读书人大概是不屑于让他们的后代去职业技术学院上学的。”
朱吾适这个主意可太合朱元璋的心意了。
他为什么弄死胡惟庸,不就是嫌弃胡惟庸的权力太大了嘛。
大明几乎所有的事儿都要管,几乎相当于是小皇帝了。
宰相这个职位没有了,宰相的权力其实是分摊到了六部和朱元璋手里。
如果能够把六部尚书的权力再分摊一些出去,朱元璋觉得也未尝不可啊。
朱吾适倒是不觉得非要分摊权力。
但是大明的权力不能全落在同一类人手里。
目前的六部尚书,其实就是同一类人。
就算有出身寒门的,他们现在也早就不是寒门的,屁股决定脑袋,既然不是寒门了,还能为寒门着想吗。
如果六部尚书里面出几个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那六部之间肯定就不可能沆瀣一气。
就像是学院派跟实践派之间一样,天然的理念不同。
朱吾适继续说道。
“这个事儿还必须得你做,毕竟你够强势,够暴躁,大家都习惯了。
如果等到老大朱标即位,再想要改革,必然是困难重重的。
这个我不说你应该也懂的。”
朱元璋跟文官打交道这么久了,可太懂他们的尿性了。
别看文官现在很老实,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怕朱元璋弄死他们。
朱元璋弄死的文官还少啊,什么李善长,胡惟庸的,哪个不是权势滔天。
结果呢,李善长只能去养老,胡惟庸更是脑袋都不保了。
如果等到朱标即位,想要对六部进行改革,就像朱吾适说的,太难了。
“贤弟,一会儿留下来吃饭,咱们再商量一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