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汉武
赵佶望着眼前的童贯,眉头微微皱起,他对于自己这下爪牙的习性,实则了如指掌,贪婪无度,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只要足够忠心,其余一切都不重要,然而他也不是好糊弄的人,“太尉,亩产三石,此话当真?”
童贯闻言,只觉得赵佶的气势压迫而来,外人认为当今天子宽宏大度,但他这宫闱内的近臣却比谁都清楚,当今天子可从来不是大度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遂立即道:“臣不敢欺瞒官家,自臣数月前得知此事之后,也是着实不敢相信,便派人立即快马加鞭,星夜兼程,一路赶往湟州青山寨,而今他已归来,与我当面述说,臣这才敢禀报官家。”
说罢了,又将自己派去的人,所书写的文册,还有刘然所写的农书,一并双手端着,交于赵佶。
赵佶面色稍愉,伸手拿过两本文册,先是看向刘然所写的农书,书内字体方方正正,并无出奇之处。赵佶本是书法大家,世人皆知其瘦金体,实则他成为当世书法大家,所依靠的乃是行云飘逸的草书。
瘦金体不过是他特立独行的风格罢了,正如初登基时,大臣以为他的一名宽厚且听话的皇帝,实则骨子里叛逆且骄傲无比,而瘦金体便是他在书法界的叛逆精神。
刘然的农书并无所谓生涩词汇,农书本就是为了给天下人所看,再加上他自身虽是何瓘弟子,但在何瓘身边的时间并不长,也只是通读一些书籍,所以还是通俗易懂为主。
赵佶仔细翻阅,里面的内容很是朴实,其中还有绘画,当然以他的眼光来看,此画犹如稚子随笔一般简陋,但其中的内容,却很是简单,哪怕他不通农事,也能明白这所谓的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还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种植豆类前作等等事物。
翻阅片刻,赵佶将刘然的农书放下,转身坐到卧榻上,对童贯道:“太尉,将你派出的人唤来。”
童贯称是,随后立即快步走到殿外,不多时引进一名宦官,而这名宦官便是昔日刘然所见的天使,李宦官。
李宦官进来,一见赵佶坐于卧榻之上,慌忙行礼:“臣,拜见官家。”
“平身,免礼。”赵佶见李宦官前来,将心底适才的热枕敛去,沉声道:“将你在青山寨的所见所闻,皆如实道来,我会再命人前去勘察,若是有虚假,饶你不得。”
“臣不敢有虚假。”李宦官局促的说道,虽然赵佶说的严苛,但身为一名宫廷内的宦官,揣摩上意才是立身之本。官家越是严苛,说明这事的重要性越大,那赏赐也必是越丰厚。
随即不敢有任何隐瞒,将自己这数月来,在青山寨的见闻都一一说出。
初听李宦官到青山寨的藏窖里,将所有今年收的粟米全部称重,赵佶并无任何表情,直至说到他接下来的见闻时,则不禁露出饶有兴致的神色道:“你说甚?这刘然竟在青山寨内养猪?”
“是,这刘然告诉臣,种田不养猪,好似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李宦官小心翼翼的说道。
赵佶闻言,不禁一乐,笑着道:“此话倒是粗鄙。你好生解释这青山寨何以养猪。”
李宦官不敢隐瞒,将刘然的所作所为,全然告知:“据那刘然所说,若是仅是为了肉猪,消耗的粮食略亏二贯,然而猪粪可每窠得壅九十担,一年四窠共得三百六十担......”
李宦官所说的,正是经过刘然详细计算过得,他在庆州时,就曾当过杀猪匠,养一头猪的用度也熟记于心,甚至这才算是他的老本行。
至于为何要养猪,则是在他耕种出可亩产三石的粟田之后,其余弓箭手见此,纷纷皆要学习此法。然而令粟田亩产三石的根基是在于施肥,而无论是沤肥,还是堆肥都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粪便。
但如果仅仅是人的粪便,哪能有那么多,就算把寨子里的马粪加起来,也提供不了一千五百多人的消耗。
因此,他想到了羊和猪,这两粪便都是极好的沤肥,堆肥原材料,然而羊的粪便远远不如猪的,而最主要猪的肉多且有油脂。
一头猪的体重,可达二三百斤,况且酿酒之后留下的酒糟,还有紫花苜蓿,以及粟米收割之后,耕种的大豆,都是养猪的好材料。如果仅仅是为了肉猪,这是一件亏本的事,但猪肉和猪粪加一块,那就是赚的。
当然,无论是刘然也好,还是辛兴宗等人,都将酿酒之事隐瞒了下来,毕竟朝廷政策上,无官方允许私自酿酒,则触犯律法。
赵佶听着李宦官的述说,时不时颔首,童贯所言不错,这的确是个好消息,甚至能冲淡他方才的听闻叛军的恼怒。
足足过了许久,李宦官讲的口干舌燥,赵佶也听的兴致勃勃,虽刘然寨里的事,于他而言,太过渺小,却另有一番乐趣。
并且,赵佶也知晓,刘然这法子如若可行,那必将更改西北边境军粮之事。
自他开边熙河,朝廷内外依旧有风言风语,谈及拓土千里,皆是不毛之地,无法自给自足,唯有内里供养,毫无益处。
此等言论他听在耳里,恨在心中,却也无能为力,如今刘然的农事,虽无法全然扭转此景,却也能减少大半耗费,足以令他感到欣慰。李宦官说完之后,偷偷瞧了一眼赵佶,见其神色不复之前的冰冷,心中一喜:“官家,此便是臣这些时日的见闻。”
赵佶听罢,摆手道:“你且退下。”
李宦官听令,立即转身离去。
在其离去之后,赵佶笑了笑道:“此人倒是能办事,太尉你看着办吧。”
童贯拱手道:“谨遵管家旨意。”
“这刘然是何知州的高徒啊。”赵佶不由抚掌笑道:“此子虽十八岁,却已见璞玉之资,他日必是朝廷栋梁,何仲源倒是慧眼识珠。”
“官家所言极是,这刘然虽小小年纪,却能弄出这么大个事,若是按照他的法子,边境粮草定不复以往短缺,粮草丰盈,对讨伐西贼也可手到擒来。”童贯也笑着说道。
“不错。”赵佶随即又想道:“太尉,这刘然的消息,你可还知道些甚?都说说,也好让朕知晓我国之英才。”
听闻赵佶的夸赞,童贯喜上心头,毕竟刘然是庆州人,又是湟洲弓箭手,是实实在在的嫡系。
他知晓此次上奏,以赵佶的性子,定会询问,因此也稍加用心,细细了解了一番。
“十六岁招刺,身具百步穿杨之能,十七岁大破近万羌贼,诛杀百名党项横山羌,十八岁成指挥使,诸多寨子言及小冠军侯,好,好,好!果非俗类。”纵如赵佶这般心高气傲之人,也不禁笑着念叨,而后夸赞连连。
夸赞之后,赵佶又看向弯腰禀报的童贯:“何卿之商榷论,其中就有他的名讳吧。”
“启禀官家,正是。”
“太尉,此子当如何赏?”赵佶微微一笑,对于刘然他很是欣喜,除却刘然本身的能力之外,和上献的农书,帮他解决边境一大难题。
更是因为今日他心情舒畅后,听闻李讹哆反叛,好至坏,又闻刘然这等青年才俊,坏又变好,心情好似一山过一山般,跌宕起伏,这才更加欣喜。
而这也是童贯的小心思,先好后坏和先坏后好,其中的差距,可谓是廖之千里。
童贯拱手,笑眯眯的说道:“禀官家,臣以为升资二级如何?”
赵佶哈哈一笑,摇了摇头道:“此等大功仅升二级,太过寒酸了。”
童贯依旧是一脸微笑:“臣资质愚钝,此等英才当由官家钦点。”
赵佶思忖片刻,道:“且封为承信郎。”
说罢,不给童贯回答的机会,赵佶豁然起身一步一步来至童贯面前,盯着他道:“太尉,西贼贼心不死,屡次进犯,你替朕出手教训西北不臣之虏。”
“是!”童贯闻言,心脏怦怦直跳,他就知道此次汇报,官家必会有所动作,毕竟自己这位天子,从来是个心高气傲之人,但没想到官家竟如此利索。
“朕命你为陕西、河东、河西经略使于明年讨不臣之臣,势必将李讹哆的首级给朕斩下,你可做得到?”童贯虽身材魁梧,此时却尽量使自己的腰背佝偻,好令赵佶居高临下,俯视着他。
“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斩杀此獠。”童贯立即表露忠心说道。
“好,若是有机会,你替朕好好瞧一瞧这刘然,若是有可用,朕之才,较汉武且胜数倍,就看他能不能成为我之冠军侯!”
童贯望着赵佶的那尊贵不凡背影,心中澎湃不已,深深道了一句好。
汉武是何人,乃是西汉孝武帝,而谈及汉武辉煌功勋,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北破世仇的匈奴。
而今,官家言及汉武,显然北伐之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