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不吝啬凡事往最好了想
能者居之,不面向自己的女儿,是因为他认为自古如此,时代枷锁所导致。
他觉得自己的娘偏心,心里委屈不多,只是不甘,不明白为什么娘要偏心,明明都是她的儿子。
理性的可怕。
楚桓自己,好像,只是,单纯的在无差别地对待自己的儿子。
他觉得每一个儿子都一样,不能厚此薄彼。
所以,然后他没办法了,只能看自己儿子的能力了?
温长宁简直要被自己的分析惊呆了。
心里忍不住爆了粗口:他爹的楚桓居然如此的一视同仁?!
温长宁没有修过心理学专业,不知道楚桓心理上有什么疾病。
也不知道自己分析的有几分准确。
可是他仔细想想,楚桓好像确实没有对哪一个偏心过,嫡长子有的,底下小的们几乎差不多也都有了。
温长宁开始假设。
如果以此作为前提,假设楚桓真的打心底里是这样认同的。
再假设容二姑娘真的是被诬陷的——他觉得这个假设是真的。
那么当年容家倒台,楚瑜已经没有外祖父家的助力,基本上掀不起任何风浪了,为什么还有人胆子大到还是要置他于死地。
混淆皇室血脉,这可是一旦被发现可就收不了场的罪。
宫斗、后宅的争风吃醋温长宁不熟,但是打压没有娘家的容侧妃要这么狠吗?
给自己埋雷了都。
为什么。
分析到这里,温长宁心里已经模模糊糊有了答案。
因为幕后黑手也对楚桓了解的有够彻底,知道除掉一个容侧妃不够,因为楚桓对儿子一视同仁,无论哪一个都可以争夺那既有的利益。
如此做完阅读理解,温长宁发现,往胆大包天了想,小瑜现如今似乎,也不是,没有,一挣之力。
不是一视同仁吗?
那毫无根基的四皇子为何不可?
只要没有像自己老子一般逼宫谋反,依照皇帝的性格,楚瑜再差也比不得之前的差了,毕竟做老子的不偏不倚,“心有大爱”……
就这样,在分析完重点等待下一波热闹的空隙中,温长宁乐此不疲的往最好了想打发时间。
可能就连和温长宁朝夕相处的顾长晏都没有真正清楚地发现,温长宁从不吝啬于凡事往最坏了想,但是,也从来不吝啬于凡事往最好了想。
太后走后,听闻一些风声的皇后来求见皇帝。
而温长宁在最后心静了下来,因为心里一直清醒:楚瑜的将来还是要靠他自己,快了,他不能插手分毫了。
来来去去,皇后登场。
温长宁继续看。
皇帝的这位皇后,开国功臣吴国公之女,算是官三代,她的父亲承袭了国公。
哦对,大祈建国不过几十年。
和楚桓做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吴皇后已经不比后宫的新人年轻了。
养尊处优的地位撑起了她的气势,雍容华贵的服装撑起了她的尊贵。
她本人也有一国之母的样子。
她也是大皇子的生母。
不过这场戏对于温长宁来说有些平静了,他想快进。
太后敢和皇帝对峙,皇后只是来询问情况。
楚桓眼底带着不易察觉地审视,皇后毫无所觉。
温长宁倒是敏锐察觉到了皇帝的多疑,也能理解,毕竟楚瑜身份一事拢共也就那么几个人有能力干的出来。
不过皇帝连相依为伴多年的皇后都下意识怀疑,只能说够“没心没肺”。
好话坏说都让自己想完了,温长宁毫无愧疚,不语,只一味地看热闹。
皇后语气迟疑地问:“听闻陛下召见了那…四皇子,可是发生了什么?”
整个后宫也就只有她能直接过来问了,而本着皇后的职责她确实要来过问一遍。
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奉命在后宫整出来的动静不小了,太后也坐不住径直来过一趟了。
不做多想,后宫现如今人心浮动。
皇帝从慈光寺知道那个真相后就一直在克制着怒气,发脾气也是在可控范围内。
现在还没有真相大白,温长宁发现皇帝已经忍得“说不出好话,做不出笑脸”了。
如今他对楚桓的评价是,权力和利益对他来说最重要,有心但不多,爱看乐子,诡异地平等对待某些事和人,充满矛盾,有病……优秀的封建帝王。
楚桓阴沉着脸,没有直说,只是语气生硬地让皇后将当年知道那件事的妃嫔都叫过来。
他已经懒得自己吩咐了。
演员要全部登场了,温长宁心里升腾起期待,慢慢站起身。
说实话他根本不知道当年是谁先向如今的皇帝出头诬陷容二姑娘的,这整件事实在是秘辛,凭借着隐身也打探不到分毫。
趁此机会,温长宁跟着进殿又出殿的太监出去,然后有目的地去往一处宫殿。
人在这个时候是容易暴露的,温长宁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他要去看看,就算那人没有露出破绽也不亏损什么。
十几分钟后,温长宁来到姜贵妃的宫殿。
皇后派来的两位太监来此传消息,他跟着进去。
该说不说,他最怀疑这位姜女士,可能是因为她的儿子女儿是欺负楚瑜的主力军。
这个打扮浓艳的女人差不多和皇后一样大,但是她显得要比皇后年轻多了。
也一脸高贵冷艳。
听完陛下召见,姜贵妃表情淡淡,让前来禀报的人退下。
她要收拾一下。
外人退出宫殿。
然后,温长宁见证了一位变脸比翻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