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声东?击西?
“明军集结重兵猛攻向阴屯,前线守军坚持不住,伤亡极为惨重,请求援兵支援。”n
“明军团聚于乳峰山,调集重炮轰击东西石门,侦骑探报,明军在乳峰山西云集兵马过五千,望其旗号,为宁远、辽东两镇之兵马,准备向着我军山西大营发起进攻!”n
女儿河南,清军大营。n
黄色的清国汗旗之下。n
一众身穿黄衣,外罩铁甲的护军营甲兵林立于外。n
他们身披重甲,佩刀带弓,腰系骨朵,从上到下几乎武装到了牙齿,连脖颈都有护喉遮挡,全身上下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了眼睛周围的一小部分。n
他们,是正黄旗的护军。n
是护卫大清皇帝的禁军。n
而他们的皇帝,此时正头立于山顶望台之上,俯瞰着整个战场。n
黄台吉头戴金盔,身着鎏金甲,手按着栏杆,望着远方的厮杀,眉头紧蹙。n
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昨日的胜券在握,他的心中也没有了必胜的把握。n
从盛京星夜驰援而来消耗了黄台吉原本就不多的精力。n
哪怕是休息了几日,黄台吉的状态还是没有回复。n
他已经不再是往昔那个纵马驰骋,左右驰射的骁将。n
现在只是骑在马上,黄台吉都感觉有些费力。n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身形也随着年岁的增长开始肥胖,早已不复当年之勇。n
只是胸中的那颗雄心,还没有完全的熄灭……n
耳畔,马蹄声急促。n
这些不断响起的马蹄声,都是从各营之间传来的消息。n
而这些消息,几乎大部分都是明军来袭,恳请援兵的消息。n
还有的……n
便是各旗哪些将校又战死,哪些大臣又殒命了。n
“明国大同镇兵攻入长岭山东大营,彰古力大人……被明将马鹞子阵斩……”n
黄台吉下意识的握紧了身前的栏杆。n
长岭山东大营的位置至关重要,所以他才派遣彰古力前去镇守。n
彰古力那里可是有五百护军,三千多的兵马。n
“又是这个马鹞子!”n
望台之上有侍从大臣下意识的感叹道。n
众人神色各异,多是目露惧色。n
明将马鹞子,是现如今大同镇下的一员明将,经由多方探报得知其名为王辅臣。n
王辅臣只是大同镇参将王进朝的家丁。n
在此前的战斗之中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直到最近的才声名鹊起。n
向阴屯一地至关重要。n
向阴屯和石灰窑,是明军想要越过壕沟必经的两处据点。n
所以黄台吉安排的是两白旗的精锐,共计四千余人,由阿济格带领,镇守向阴屯。n
同时又抽调了汉军旗的三千兵马,交由孔有德带领协防,还将一部分的炮队调至向阴屯。n
火力充沛,甲坚刃利,不远处还有蒙古两蓝旗的三千骑兵协防,合计有万人的规模。n
小小的向阴屯,确实可以说的固若金汤一词。n
明军第一次的进攻也佐证这一点。n
明国进攻向阴屯的兵马是姜瓖麾下的大同镇和白广恩麾下的东协兵。n
孔有德麾下的兵马广泛装备着火器,阿济格麾下的两白旗精锐多持强弓硬箭,借助地利。n
前来进攻的大同镇兵和东协兵马虽然拼死力战,但是终究还是无法攻破清军的防线。n
侧翼的蒙古骑兵趁势杀来,明军的阵势逐渐变得混乱了起来。n
阿济格身经百战,战场的嗅觉极为灵敏,不然也不会被黄台吉委以重任。n
眼见明军阵势已乱,当机立断,下令麾下兵马出击,准备一鼓作气,击败明军。n
但是军令既下,战场之上风云骤变。n
明军大同镇军阵之中窜出一队彪骑,皆是身着明甲,头戴明盔,恍若山峰白雪。n
马上骑士左右驰射,箭如飞蝗,顷刻之间侧翼掩杀而来的蒙古骑兵坠地者如云,攻势为之一滞。n
而后那队彪骑直冲两蓝旗的蒙古军骑阵,宛如尖刀一般直接切破了蒙古军的骑阵。n
顷刻之间蒙古两蓝旗的骑阵之中将旗倒伏,骑阵土崩瓦解。n
阿济格领兵在前,在阵前看到明军彪骑之中,领头者手执马槊,乘黄骠马,所向之处无不摧败。n
与此同时大同镇和东协的兵马止住了溃势,在原地坚守,以炮车为拒马,铳炮齐鸣。n
出营追击前锋兵马一时间也被挡住了攻势。n
没有了盾车的遮掩,在铳炮之下,血肉之躯根本不堪一击。n
阿济格知道时机已过,准备收兵再战。n
但是那队彪骑击破了蒙古两蓝旗的骑兵,竟然还不回阵,直朝阿济格所在的地方杀将而来。n
阿济格又惊又怒,当下命令侍从护军迎战。n
来袭的明军骑兵不过百人,而他麾下的护军甲骑超过三百。n
不过战斗并没有如同阿济格所想的那般,是护军甲骑一面倒的碾压,击败来袭的明军骑兵。n
相反,前往迎战的护军甲骑竟然被明军的骑兵压在下风,后续更多的兵马赶到,明军的骑兵才终于退走。n
撤退之时诸军想要追击。n
那骑乘着黄彪马的明将领着十数名骑兵断后,胆敢近三十步者,皆被其射落下马,无一例外。n
众骑惊惧,至此不敢上前。n
阿济格收兵回营之后清点伤亡。n
护军甲骑折损竟有四十三人,前锋兵马追击折损一百七十余人,蒙古两蓝旗有一名参领阵亡,折损人数超过三百。n
一战下来,折损人数已是超过五百人。n
参领也就是甲喇章京,已经是八旗中的重要将校。n
伤亡如此惨重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士气的打击。n
而后历战,每逢那员明将出战,诸军皆为之惊惧。n
无有敢撄其锋者,无论满蒙军兵,远望黄骠马驰骋而来,尽皆走避,不敢与其接战。n
此后大同镇兵每次进攻,皆由王辅臣作为先锋。n
王辅臣的声名,也逐渐与曹文诏等同。n
曹文诏身为一镇总兵,轻易不会冲锋陷阵。n
而王辅臣则不然,他不过只是一名家丁,所以常常陷阵摧锋。n
黄台吉眉头紧蹙,这样的情况并不妙。n
明军疏于野战,长于防守,因为军心士气的影响,所以多数时间依靠着城墙才敢一战。n
但是眼下,随着战争的持续,这样的情况却是开始颠倒了起来。n
明军陷入重围,只能背水一战,上下拼命,在野战失利的情况之下,竟然都还能够够保证军阵没有太过于凌乱。n
而且在战线上不仅仅有王辅臣和曹文诏,还有很多地方,明军中的一些勇将也是给他们造成了一些不小的困扰。n
援助松锦的这支明军,本就是各镇选派出来的精锐,援辽之后,又经历了数次血战,早已经是不同于往日。n
最为重要的是,青山关一役后,明军的军心稳定了许多,很多时候都不再如同以往那般胆怯。n
想起了青山关之战,黄台吉的心中阴云更多。n
谭泰是他的左右手,连带着正黄旗几乎半数的巴牙喇护军都折在了青山关一役。n
正黄旗因此的实力大减,以致于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压制不住底下的那些王爷贝勒了。n
现如今,在松锦一线。n
召集全国兵马殊死一搏,黄台吉已经是顶着巨大的压力。n
因为戊寅之变最后的失利,蒙古诸部已经是心有不满。n
乳峰山之败,明军士气高昂,而他们的士气却是因此受挫。n
汉军旗的一众汉军心思浮动,甚至多次发生逃亡事件,逃亡明军营地之中的逃军不再少数。n
派遣满兵日夜巡营,才使得这样的情况不再发生。n
眼下的情形,对于他们来说极为不利。n
而且前不久潜伏在明军中的暗线传线报来。n
明军竟不准备突围而出,而是想要背水一战,解除锦州之围。n
“鳌拜何在!”n
黄台吉心中郁结,脸色更差,冷声喝道。n
“奴才,在。”n
望台后方,鳌拜龙行虎步,踏步上前,伸出双手快速掸下左右袖头,而后左腿向前迈半步,左膝前屈,右膝后弯,俯身低头,右手下垂,瓮声回答道。n
“向阴屯一地,对于我军至关重要,你领镶黄旗护军一营前去驰援。”n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明军攻下向阴屯。”n
“奴才领旨!”n
鳌拜半跪于地,沉声领命。n
而后抬着头望着黄台吉,语气森然道。n
“陛下放心,要是那马鹞子再敢来犯,奴才必斩那贼将狗头献于陛下!”n
黄台吉微微颔首,紧绷的心弦放松了许多。n
鳌拜弓马娴熟,骁勇过人,力大持重。n
松锦之战前期济尔哈朗指挥的右翼失利,还是鳌拜领护军及时赶到,击败了追击的明军骑兵。n
后续鳌拜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下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n
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n
最后还是曹文诏领兵赶到,明军才稳住了阵势。n
就算如此鳌拜还是领着护军营的兵马且战且退,最终安然撤离。n
“阿代,你领旗下的兵马,往锦州而去。”n
目送着鳌拜领兵远去,黄台吉再度调兵遣将。n
“巩阿岱,你领本部兵马,也去驰援锦州,进驻东西石门。”n
一条条军令下达,长岭山清军大营转瞬之间已经是沸反盈天。n
一队又一队的清军甲兵缓步踏出四方的营门,旌旗摇动,号鼓缓鸣,在各级将校的指挥下向着战场开赴而去。n
日暮西山,渐渐西斜。n
远方,残阳如血,殷红的晚霞遮蔽了半边的苍穹。n
随着越来越多的甲兵涌出营地。n
长岭山大营因此很快变空荡了许多。n
沸腾的营地最终变得沉积下来。n
光芒慢慢的退却。n
黑暗逐渐开始笼罩大地。n
星星点点的灯火逐渐在松锦的山间原野之上明亮了起来。n
“陛下。”n
望台之上,内大臣图尔格上前了一些。n
“陛下万金之躯,如今调派兵马驰援各处,长岭山大营仅余三千兵马,护军仅余五百,是否太过薄弱。”n
“无妨。”n
黄台吉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n
“明军想要进入长岭山,就必须要先越过岭下东西两处营地,右营有多铎在,左营有杜度在,不可能有失。”n
多铎和杜度两人的政见先抛开不谈,两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将,麾下领的也都是本旗的精兵,有他们护卫在侧翼,完全可保长岭山无忧。n
谈话之间,马蹄声再响。n
黄台吉下意识的循声望去,只见一名背负着三面令旗的传信骑兵,已是飞驰而来。n
黄台吉神色微变,望台之上一众清军将校也是神色凝重。n
“松山密报!”n
被封装的严严实实的情报,直接便交到了黄台吉的手上。n
黄台吉的眼神先是疑惑,而后变成了震惊,在之后变成了庆幸,最后演变成了大喜。n
“哈哈哈哈哈哈!”n
黄台吉心中舒畅,仰天长笑,竟喜形于色。n
望台之上众臣神情疑惑。n
黄台吉城府极深,极为少见这样的情况,定然是发生了什么惊天的变故。n
不过也不需要他们去猜,因为黄台吉已经挥动手中展开的信件。n
“诸位!”n
黄台吉的声音浑厚而有力,完全不复此前的虚弱和低沉。n
望台之上,熊熊的火光在劲风之中不断的摇曳着。n
照耀在黄台吉的身上鎏金盔甲之上,显得极为光耀。n
“明军,要逃了!”n
黄台吉的话音落下,望台之上一众清军将校的神色也同样是快速的变换。n
先是难以置信,而后便是放松的狂喜。n
“哈哈哈哈哈。”n
黄台吉心中畅快,言道。n
“明军这些时日摆出决死的势态,又在锦州城外云集重兵,都只不过是想要声东击西。”n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突围而出,削弱我们在壕沟周围的军力。”n
这些时日以来,明军各项调动,本来有很多让黄台吉疑惑不解的地方。n
这一封从松山送来的情报,使得黄台吉的视野明朗无比。n
明军果然没有决死的勇气,也没有决死的条件,他们想要逃走。n
单凭松山一地的粮草,明军根本没有办法长久坚持。n
被围困在松山,只能坐以待毙,就像是瓮中之鳖无处可去。n
“传令鳌拜,入夜之后,领护军进驻石灰窑。”n
“传令杜度,多铎,从麾下分派两个牛录,也往石灰窑去。”n
“再令,尚可喜、耿仲明领本部兵马入夜之后进驻石灰窑后方,埋伏于壕沟之后,作为后队接应。”n
黄台吉的眼神阴冷,冷声道。n
“明日,就让石灰窑成为八镇明军的埋骨之所,成为我大清的龙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