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天下武道会,藏地大上师

“为师需要你去给一些名门大派送邀请函。”太渊指尖轻叩桌面。

绯村剑心略一沉吟,问道:“若是挨家派送,这中间耽搁的时间会不会太久了?毕竟这大门小派的实在是太多了。”

太渊说道:“无需每一家都去送。”

“为师会请陛下下令通告天下,到时候在各个府城都会有告示。”

“你只需要去邀请那些佛道隐流即可,其他的名门大派,可以让护龙山庄出面。”

太渊伸出一根手指说道:“一来你可以顺便去看看你师兄,熟悉一下大明现在的情况,听人说千遍,不如自己走一遍。二来,有你这位先天高手亲自登门,也免得某些隐世门派不当回事。”

“弟子明白了。”绯村剑心拱手应下,又问,“那师父,如果有些人接受了邀请函,还是不愿意来呢?”

“无需强求,此次,他们愿意来就是他们的机缘,而错过了,也不是咱们的损失。”太渊轻轻说道,“对了,这几人,你需要把信亲自交到他们手上。”

说着太渊从自己怀里抽出了几封书信,递给了绯村剑心。

“究竟是何人?还劳动师父您亲自邀请?”

绯村剑心接过一看,信封上几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

恍然道:“原来是这几位。”

上面赫然写着:天台宗国清寺智通大师、王屋山阳台宫宋之谦方丈、龙门派长春观张静定掌门、邯郸城樊楼东方白、华山派风清扬、武当派冲虚道长。

太渊望着窗外,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可惜九如那大和尚,怕是通知不到了。”

话说九如和尚自从十几年前西行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音讯。

有时候,太渊在想这莽和尚是不是陨落在了哪个死境?

当然,这只是臆测而已。

以九如和尚那时候的能为来看,没那么容易出意外。

绯村剑心了然。

这几人里面,智通大师是师父的长辈,其他几位也都是先天之境的存在,的确不能随随便便地通知。

特别后面两位,境界高深,同时又擅长剑术,说不得到时候还可以好好切磋一番。

想到这儿,绯村剑心眼里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实在是如今的他要找一位合适的对手太不容易了。

师父太渊是太强,不在同一层次。

其他人都在后天境,又完全当不了他的对手。

绯村剑心忽然想到了什么,看向太渊张了张嘴,但是最终没说什么。

太渊看到了问道:“怎么吞吞吐吐的?”

“不是。”绯村剑心失笑道,“弟子刚才在想,或许可以把家直公也请来。可转念一想,家直公毕竟年事已高,漂洋过海,旅途不便,而且【红莲院】那里需要他坐镇。”

“饭筱长威斋家直么…”太渊念道,“能开创【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也是一代宗师,可惜了……”

“那弟子这就动身。”

绯村剑心抱拳行礼,转身离去。

太渊说道:“好了,你去吧,为师还要去个地方。”

绯村剑心抱拳退下,也没问太渊要去哪里。

…………

这边绯村剑心从北往南,一路南下。

而一则消息已经随着驿站的快马,迅速地传向了大明境内。

皇室牵头,朝廷举办,国师主持的“天下武道大会”,将于九月九重阳日进行。

期间,欢迎天下间,对自己武艺有强烈自信的武者来参加,其中表现优异者将会得到想不到的好处。

本来,对于这朝廷的宣传,大多数江湖人是不放在心上的。

什么是江湖人?

江湖人自然是要笑公卿、傲王侯的,怎会为朝廷的名头折腰??

这是一开始大部分江湖人的想法,但是随后朝廷把一些奖励给漏了些底,顿时叫九成江湖人红了眼。

优异者可以翻阅朝廷收集的武功秘籍,像是《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一阳指》、《九阳神功》、《玉箫剑法》等等,一听就是绝顶武功的。

就这条件,立马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甚至包括很多二流一流门派,还有一些散修。

当然,也有胆大包天之辈,觉得朝廷不过是虚张声势,竟想夜闯藏书之地盗取经书。

结果刚摸到京城城墙,就被御林军与巡城司的人按在地上摩擦。

在朱佑樘知道了武功的重要性后,御林军和巡城司自然得到了资源倾斜。

一流层次需要资质天赋,但是二流境界,只要有本好功法,加上勤奋修行,都是能够达到的。

更何况还有锦衣卫和护龙山庄的存在。

想在京城撒野,简直是自讨苦吃。

听说护龙山庄在打算组建属于自己的密探谍报体系了,只是朱佑樘一直没有松口。

…………

西藏,以前叫吐蕃。

大明在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

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

雅鲁藏布江北岸,贡嘎县境内。

这里是有【宁玛派】的寺庙——多吉扎寺。

“多吉”乃“金刚”之意,“扎”意为“石山”。

寺名由后山上的自然金刚图形而得名。

如今【宁玛派】的主持是隆钦巴尊者,也有称他为隆钦巴上师的。

其从小就具有圣者的德相,进入桑蒲寺通达了显密经论,在大持明古玛杂那里得到了《大圆满心髓》的灌顶、传承和窍诀。

从此以头陀行实修了七年大圆满,得到了上师和本尊的加持,证得了“明智圆满如量相”,亲见了莲师父母,领受加持并得到了《空行心髓》的传授。

已经完成了“三脉七轮”的修行。

【顶轮】已开,相当于成就道家先天!

隆钦巴正坐在多吉扎寺里研习心经,他最近按照心意伏藏结集了心髓二法,打算留下最近的著述。

忽然,他手指捻动的经珠微微一顿,抬眼望向寺门方向,露出一抹了然的笑意

“国师驾到,贫僧有失远迎!”

片刻后,一道青色道袍的身影步入经堂。

…………

多吉扎寺内。

现在只有两个人影。

一者身披红色袈裟,另一人着青色道袍。

太渊注视着多吉扎寺上面供奉的神像。

“这神像倒是奇特,跟中原地界供奉的比起来,不大一样啊。”

“中原的佛寺里的神像大都是慈眉善目的。”太渊是,“就算是有忿怒明王,也没那么狰狞。”

隆钦巴双手合十,低声念佛。

“这上面主要有出世五部为修道成佛必须的本尊…”

“有代表身语意的文殊、莲花、真实;代表功德和事业的甘露、金刚橛;还有世间三部,为差遣非人、凶猛咒诅、供赞世神。”

“非人……??”太渊挑眉,道,“贫道记得,非人原是西藏本教中的凶神吧?”

隆钦巴解释道:“是的,藏语称其为“玛摩”,后被宁玛派吸收为护法神。”

“其形象被描绘成黑色的既丑又忿怒的妇人,衣衫破烂,有结块的发辫。”

“典型的兵器是疫病口袋、拘鬼牌、黑绳套和魔线球。”

“最著名的护法女神,便是班丹拉姆,她是众玛摩之主。”

“原来如此。”太渊点头道,忽然话题一转,“贫道这次来的目的,上师可否知道?”

“嗡嘛呢叭咪吽!”

隆钦巴唱了一声佛号,他身穿红色袈沙,面色白伫透红,除了面貌俊伟外,似乎平平无奇。

“贫僧听闻朝廷打算振兴武道,猜想国师前来,或许与此事有关。”

太渊点点头道:“上师猜得没错,贫道就是为此事来邀请上师前往京师的,不知上师意下如何?”

隆钦巴说道:“振兴武道是好事。”

太渊笑道:“上师不会认为这是祸乱吗?有的人可是担忧,人人习武强身的话,将来不服管教,该当如何?”

隆钦巴脸上露出一丝慈悲,“能引起祸乱的是人心,而不是其他。”

太渊含笑:“上师慧达。”

作为这一代的【宁玛派】的住持,隆钦巴自然不是庸碌之辈。

他本名叫智美奥色,十二岁出家,在当时的诸多大师前修学【宁玛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密法。

同时,又在桑浦寺学习《慈氏五论》和《法称七因明》等显宗经论。

因此,隆钦巴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界显、密兼通的著名人物。

之后,隆钦巴自己撰写了七大藏论,即《胜乘藏》《实相藏》《要门藏》《宗派藏》《如意藏》《句义藏》《法界藏》。

这些论著主要阐扬了【大圆满法】的教义。

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

自此,隆钦巴的智慧更上一层,等他接过了【宁玛派】的衣钵之后,他得到了阅览全部收藏的资格。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

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等内无上三乘。

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

隆钦巴修行的是【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

以他的智慧,很快就把法身修行到一定高度了。

所谓法身,可以理解为心灵、精神、识神之类的。

也就是那时,太渊感应到西藏这边气运有变,独自骑鹤而来。

在一番试探后,太渊发现已经“三脉七轮”全开的隆钦巴已经相当于道家先天了。

而隆钦巴在知道太渊是大明国师后,也表达了一些尊重。

在确定隆钦巴会在九月九那日到来后,太渊本已准备告辞离去。

却不料隆钦巴此时提出想要跟太渊来一场文比。

太渊没有拒绝,反而从容一笑:“那就依上师之意。”

“如此,便多谢国师应允了。”隆钦巴话音落下,再抬起头时,整个人的气质已然截然不同,不似方才那般平凡普通。

只见他双目开阖间,精光若现若隐,直望进人的心伫去,其天庭广阔,站在那伫自有一种出尘脱俗的味道。

“国师,请指教。”

现在的隆钦巴一言一行间,有一种近乎魔怪的独特魅力,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吸引。

太渊知道,这不是说隆钦巴的修行路子出了岔子,相反,这是他的心灵修行远超常人的表现。

心灵影响肉身,心灵影响气场。

如今的隆钦巴,才真正展现出【宁玛派】上师尊者应有的风范与气度!

太渊和隆钦巴站的很近,不足三尺远。

他立马感应到了隆钦巴周围气场的变化。

下一刻,隆钦巴眼中神光一闪,一股无形的精神意念如涓涓细流,悄然探入太渊的内景世界。

太渊没有抵抗,反而放开心神,任由这股意念涌入。

他不是不能留下这股精神意念,但是在自己的内景世界做主场的话,就不能让隆钦巴的手段得到很好的展示了。

而且他想看看,这宁玛派的“大圆满法”究竟有何玄妙。

毕竟隆钦巴的心灵修为是高,但离道家外景还有一线差距。

周围的经幡仿佛停止了飘动,酥油灯的火苗凝在半空,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不到三息时间,两人同时睁开眼睛。

隆钦巴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钦佩:“国师道法,贫僧叹服。”

太渊亦颔首:“上师的‘大圆满’,直指本心,同样不凡。”

两人相视而笑。

精神交锋,神妙莫测。

不是常人可以想象。

这场文比,没有刀光剑影,甚至没有一句话语,却比任何激烈的交锋都更惊心动魄。

外人看来不过三息,两人的精神却已在虚无之境交锋了不知多少回合。

时空无量的错位感,唯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是真正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九月九,贫道在京师恭候上师。”太渊双手抱拳,拱手告辞。

“定当赴约。”隆钦巴双手合十,恭敬相送。

青色道袍的身影消失在寺门之外。

红色袈裟的上师望着远方天际,轻轻捻动经珠。

口中再次低诵起“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