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一开始贾铨也没太在意
众人纷纷点头,齐刷刷地看向贾铨。
只有探春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摆手道:“不用不用,三哥哥每天这么忙,还要陪着我们,哪里还需要什么礼物?不过是姐妹们闹着玩罢了。”
贾铨哈哈一笑,说道:
“既然我向你们提问,那肯定是我自己早就准备好了。”黛玉眼珠一转,俏皮地笑道,“三哥,你该不会又想拿什么字帖书法来糊弄人吧?难道还是抄家抄来的?那可真没什么心意。”
贾铨原本还在哈哈大笑的脸,瞬间变得僵硬,就像被点了穴道一样,逗得众人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连平时一贯木讷的迎春都忍不住捂着嘴笑了起来。毕竟,贾铨吃瘪的时候实在太少见了,平时总是一副“有我在,没问题”的自信模样。
贾铨尴尬地干笑了两声,试图挽回局面:“当然不是,林妹妹你可太小看我了!等会儿我拿出来,保证让你大吃一惊!”
林黛玉才不信他这套,刚才那表情分明就是被自己说中了。她轻轻甩了甩帕子,对探春说道:“到时候你可不能让三哥私下送你礼物,必须得我们大家都在场才行!不然你肯定要帮三哥遮掩的!”
贾铨的脸色又一次变得僵硬,他勉强挤出一句话:“那个,你们先聊,我突然想起有急事要出去一下!”说完,他带着晴雯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只留下原地一群姑娘和丫鬟的笑声。
回到宁正堂后,贾铨赶紧叫来老三,吩咐他赶紧去宁荣二府的古董店淘换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其实,他原本确实是打算送那些抄家得来的字帖书法字画,但这些玩意儿说实话,真没什么特别值钱的。
贾铨原本打算给一个小女孩儿送个生日礼物,心想也不用太贵重的东西。可没想到,黛玉这丫头聪明得让人头疼,直接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这个将军都陷入了僵局。
老三作为贾铨的亲兵头子,平时忙得团团转,现在听到这个要求,也是一脸懵逼,“大人,到底啥样的礼物才算好玩呢?”
贾铨想了想,说:“就是那种十来岁小姑娘喜欢的,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零食。”
老三一听,顿时犯了难,这种事情他实在不擅长啊!“大人,要说吃的,咱们酒楼的菜色丰富;要说玩的,超市里应有尽有。要不我去看看?”
贾铨摇了摇头,“超市里的东西都是些轻奢品,不适合咱们之间送礼。再说,该有的早就送过了,她们也不缺这些。”
“那些吃的也不行,总不能我亲自下厨做个菜吧!你还是去古董行,让那些掌柜的仔细找找。”
老三无奈,只好领命去了。贾铨在宁正堂又坐了一会儿,心里琢磨着,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礼物,不如自己“发明”个拼音啥的,说不定还能赚一波崇拜呢,总比丢脸强。
可想了半天也没啥头绪,贾铨气得牙痒痒,准备回去好好“教训”黛玉一顿,出口恶气。结果刚起身,老三就急匆匆地跑了回来。
“这么快?找到什么好玩的了?”贾铨皱着眉头问道。
老三无奈地摇了摇头,从怀里掏出两封信,递给贾铨说道:“大人,这是从江南那边传回来的消息。一共两封信,一封是林如海大人的,另一封是青鸦众的。林大人担心消息传递不及时,特意请了甄家的人乘坐快船日夜兼程送来的。”
贾铨接过信,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难道江南的清剿行动出了什么岔子?他先拆开林如海的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色愈发凝重。接着又拆开另一封信,仔细阅读。
看完两封信后,他将信递还给老三,陷入了沉思。果然,江南那边出事了!起初,清剿白莲教的行动还算顺利,不少外围信徒都被抓捕入狱。但后来,白莲教的主脑带着一帮骨干藏匿起来,四处煽动百姓闹事。更糟糕的是,这件事还牵扯到几家江南豪族、漕帮,甚至是一些官员。
这些豪族掌控着江南所有的盐商,漕帮的青壮年也大多在江南活动。官员们背后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风波。豪族们为了自保,采取了暗杀、下毒、恐吓等各种手段,形势愈发严峻。
林如海在短短一个月内竟然遭遇了三次暗杀,
最惊险的一次是有人在饭菜里下了毒,
幸好有青鸦众及时出手,否则林如海现在恐怕已经没命了!
老三看完信后,随手把信纸塞进嘴里嚼了,
连信封都没放过,吃得干干净净。
“大人,您之前说过,江南那边要是出事,陛下会派咱们去调查。本以为这次动静这么大,用不着咱们了。”
“没想到现在竟然变成这样,难道咱们还得跑一趟江南?京都这边的事情还没搞定呢,这时候走,怕是会有不少麻烦。”
贾铨揉了揉太阳穴,
真是闲不下来就要出事。
原本以为白莲教只是小打小闹,
隆正帝最多让锦衣卫暗中查一查,然后一举端掉他们。
谁知道隆正帝为了迅速立威,
顺便回报平国公那个老家伙,
竟然派了元平一脉东川侯府的吴克去统筹大局。
一开始贾铨也没太在意,
哪想到这家伙竟然是个十足的废物!
林如海来信特意提醒贾铨,千万要避开这场风波,
因为江南的官员和各大豪族已经大部分被牵扯进来,
背后的关系网实在太复杂了!
贾铨想了想,说道:
“再调派一些青鸦众和黑鸦众过去,保护好林姑父。消息不会这么快传到陛下那里,只要陛下没发话,咱们就先按兵不动。”
“明天我就动身去桃山,啥也不知道。等皇上那边反应过来,肯定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不过那也跟咱们没关系。金陵那帮小子的麻烦事已经处理妥当了,没人会再拿这事儿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