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从吃开始
大明风云。
大明江山风雨。
拍这部戏的时候,我特别想要脱离现实,而完全进入到角色里来。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皇帝。
我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洗涤。
想我得了绝症了,当初的大明也得了绝症了,去找不见原因
“惊为天人的女人!”
第二场戏,在边塞拍摄。
两军对垒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女人。
她穿着白色的衣服,在交换战俘。
是赫赫有名的皇太极的女人。
并且是杜拉拉扮演。
本来要找一个全新的女人出来,可杜拉拉对于电影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悲天悯人,才是宫廷的灵魂!”
“身为宫廷之人,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话,就会道德沦丧二一切腐朽了!”
杜拉拉果然非同凡响,在剧组里提出了这样的论调,然后又争取来了女主。
站在远处,她身穿白衣,在战场上交换战俘的时候,冷静自若。
“大好的河山啊,坚固的城楼!”
“如果一个民族已经糜烂了,那就到了走马换灯的时候了。”
一句话,一个简单的出场,双方对决的精彩出现了。
站在边塞城楼上的皇帝,也就是我,硬着凌冽的秋风记得差点吐血,还忍不住的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妖孽!”
“是对方的皇妃!”
“啊,朕将来折煞于宫中,还被其鸠占鹊巢了呢!”
“臣等愚钝,该当如何呢?”
“选美入边塞吧!”
我悲伤的说道。
打开历史还真有女人花的这说法。
讲的就是大明崇祯时候的事情,很多的女人,披麻戴孝,到战场上收尸。
并且留下了最为清晰的诗句。
同时还形成了一句谚语,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女人到战场上收尸,全是老乡,还失败者。
这样的一种悲壮,被我还原了出来。
还谈到了当年的典故。
说有很多女人花,就是死在了千万边塞的路上。
“啊,可怕啊!”
“这样的事情要是出去,那票房不是惨败,就是异峰突起了!”
慕南溪看到这里的时候,紧张了起来。
因为这样的大胆,已经突破了底线。
在整个娱乐圈都没有,要是就这么成片和出去的话,必然会惊世骇俗。
女人花。
发生在崇祯时期,说的是很多妇女上战场去收尸。
这事情
回到了宫中的下一场戏,我说能够圆满了过来,他们都不信。
休息的时候,演员们都在讨论,说是这样的话,我会把角色给表演成了一个暴君。
而我却不十分的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第三场戏就开场了。
“崇祯的改革!”
查阅了所有的资料,剧组的人并不知晓的情况下,我要认真的发挥一次了。
在第三场戏的朝堂上。
我开始听文武大臣的简报,然后讲到了最震撼人心之事。
“大清那个人并不是狼,他们看上去更加像人!”
“当年的我在边塞视察军士的时候!”
“他们还会带着孩子前去做生意!”
“所谓吃亏是福,他们愿意多给边民银子,朕来问大家,这说明了什么?”
那年的边民,边塞做生意,这是听的一个很好的真相。
在这里讲了出来。
“吾皇圣明,一国之商,无非在于收买人心而已!”
“收买人心!”
“他们在收买人心,还是豺狼之心!”
当大臣再次谈到豺狼之心的时候。
我看到拍摄现场之外的杜拉拉在那里偷笑。
看那个样子像是对我们这样的拍摄有点微词,或者是比较感兴趣。
“不,这不是收买人心,而是炫富!”
“炫富会让老百姓折断了风骨,即便是受到了侮辱也会念着当初的哺乳!”
“在朕看来,哺乳就是天道!”
“这样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朝廷上的气氛严肃而凝重,在听了我的说话后,已经变成了沉重。
“哺乳?说的好!天道有仁,损有余而补不足!”
杜拉拉特别兴奋,在副导演刚刚喊了“卡!”的时候,她就兴奋而激动的吆喝了起来。
“说的太好了,我表演的就是那个!”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样的大明末年。
“特别像是黑社会,你们说呢?“
突然间,商玉竹到了片场来。
画龙点睛一样的说了这么一句。
“不错!”
很多人都哟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一下子就被触动了,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乱世重道,盛世重佛,这里边要是没有点宗教的事,好似说不过去。
“哎呀,那可是一个雷区,敢这么搞?”
慕南溪皱起了眉头。
依然是本着原来的原则,寻找历史的真实。
别说,还真找到了。
当时的社会上流行一种视频,叫做,救命粮。
就是宗教出来的,他们把红薯整个的做了,包括红薯和外边的叶子什么的。
磨碎了揉和到一块,做成那种小铁球一样的食物。
“他们叫做救济粮。“
“并且当时还有一个高人到了朝中来,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这才是关键,电影要表现的就是这个。
“天下的兴旺交替,出现了门外之人,更加的混乱,大家都勒紧了腰带,忍一忍!”
“好,这个好啊!”
当天我就拍板决定,一定要把这个表演了出来。
并且查阅历史,还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那是一个高人,宗门出来的高人,并且来自娘子关,叫做娘子门。
特别奇怪的一个名字,却让我都想到娘子关当地去看一下,有什么故事了。
“没必要,咱们在网络上悬赏,看看娘子关有什么!”
反而是商玉竹在这个时候,非常聪明。
她站出来提出了很好的办法,说网络上悬赏。
那本来就是最为合适的办法。
钱发了出来,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传了音讯过来。
“娘子关啊!”
“娘子关是大明的关节七寸啊!”
网络上的人是这么说的,当年的很多人,聚在娘子关,提出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斗志昂扬。
可结果却是不好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这当地还有当年留下来的口头禅呢,是这么说的!”
有高人再次被悬赏了出来,看来是知道当年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