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第107章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还有没有
马钰心道,那可太多了。
“必须要限制特权阶层的权力,绝对不能给任何人免税权。”
“秦汉隋唐的勋贵拥有免税特权,给他们兼并土地提供了便利。”
“都不需要他们主动去兼并,被赋税压的喘不过气的自耕农,会自愿将土地献给他们,自己当佃户。”
朱樉插话问道:“当自耕农不好吗为何要将地献给贵族”
“据我所知,当佃户要将一半的产出交给地主。”
马钰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元璋和马皇后自然能明白他的打算,同样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知道考验来了,沉思片刻才说道:
“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再加上权贵将自己的税转嫁给自耕农。”
“他们实际缴纳的税,可能还要超出土地的产出。”
“将地献给权贵自己当佃户,就能获得权贵的庇护。”
“很多权贵拥有免税特权,这块地从此就不用再缴纳田税。”
“他们只需要将一半产出交给权贵就可以了,自己还能剩下一半。”
“而且在权贵的帮助下,他们还可以将自己变成黑户,连人头税都不用交。”
朱元璋欣慰的道:“不错,这就叫献地自投。”
“拥有免税特权的人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自有百姓主动将地送上门。”
“权贵越来越肥,国家越来越穷。”
“不发生灾祸还好,但凡有点风浪,国家就会崩溃。”
然后他又看向马钰,夸赞道:
“这一点你与咱想到一起去了,咱大明绝不会给任何人免税的特权。”
马钰发自内心的道:“陛下英明。”
秦汉隋唐权贵免税,宋朝士大夫免税,还有些奇葩朝代寺庙也免税。
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搞出了士绅免税。
大明在这一点上属于特立独行了,除了亲王之外,没有给予任何群体免税特权。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宗之法。
当然,他也给了拥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免徭役。
但也只是不用服徭役,该缴纳的税,一文都不能少。
在明朝中前期,更准确说直到弘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都没有崩盘。
在没有计官体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朝廷财政富余。
可以说,在历朝历代都算的上是优秀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史上著名的明君明孝宗登基改变了一切。
从朱元璋一直到明宪宗时期,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即便是三大营被朱祁镇一波葬送,重建之后的京营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
明宪宗时期,内阁和六部都只能当皇帝的应声虫。
以至于民间有谚语: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然而明孝宗继位后重用文臣,先将所有事务全部交给内阁,自己当了个盖章工具人。
垂拱而治的圣君啊,各种马屁拍的明孝宗飘飘欲仙。
没多久,这位明君又干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他把兵权交给了内阁。
是的,你没看错。
皇帝把兵权交给了臣子。
从此明朝皇帝彻底失去了兵权,得了易溶于水的病。
这还不算完,弘治十七年这位英明神武的孝宗皇帝,竟然要把锦衣卫交给内阁。
当时在史书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马钰简直震惊了。
这是一个封建皇帝能干出来的事儿
还好,这事儿还没落实,他就死了。
当时马钰很疑惑,弘治也不傻啊,怎么会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仔细翻看史书才知道,他被文臣忽悠了。
说一个数据,就知道那些人是怎么忽悠他的了。
弘治元年,全国拥有土地四百多万顷。
然后户部每年上报的土地数量,都会增加几十万顷。
等到明孝宗死的那一年,国家账面上的土地数量是八百多万顷。
翻了整整一倍啊。
换成哪个皇帝不沾沾自喜
君是明君,臣是贤臣,众正盈朝。
我垂拱而治,简直就是明君的典范啊。
汉文帝和我一比,那都是弟中弟。
更骚的是,等明孝宗驾崩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户部上报的土地数量又变成了四百多万顷。
和明孝宗登基的时候差不多。
这才是真的装都不装了。
然而,没有兵权的朱厚照,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想要扶持刘瑾和文官集团对抗,最后以失败告终。
可是问题来了,账面上有多少地,就要缴纳多少税。
土地翻了一倍,税也得翻倍。
这些钱谁出当官的吗
只能转嫁到百姓头上。
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的喘不过气,只能卖地求生。
明朝的土地制度短短十几年,就崩盘了。
天下诞生了无数的大地主,东南最为典型。
比如徐阶,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所谓的文官集团,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只能说,这些人都得给明孝宗磕一个。
要问马钰是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那自然是史书上看的。
作为明黑粉,他肯定得了解明朝,才知道往哪喷。
明孝宗可是很多明粉嘴里的明君。
马钰自然要重点了解一下。
然后就发现,这踏马太‘英明’了。
当时他可没少用这些数据,打那些吹明孝宗的人的脸。
那感觉,只能说,爽。
事实上,所谓弘治中兴,应该是成化中兴。
明宪宗继位后,将新建的京营牢牢抓在手里,打压了官僚集团。
又解决了他爹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
边疆问题也在他手里得到了缓解。
只是他刚把这些问题解决,人就没了。
明孝宗可以说是躺在他爹的功劳簿上,啥都没干就混了个中兴之主的头衔。
不对,他并不是啥都没干,他给自家的地基挖了。
换成刘禅坐他的位置上,都不至于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换成赵构坐在他的位置上,可能都不是中兴,而是盛世到来。
也正是因为明孝宗,马钰才系统性的了解了明朝的制度变迁。
从此他就由一个无脑黑,变成了‘有脑’黑。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承认,朱元璋确实不懂治国,弄出了很多奇葩的制度。
然而,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
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折腾三十多年,他还是弄出了不少好东西的。
就比如现在说的这个,没有给权贵免税的特权。
至于亲王群体……
想到这里,马钰郑重的道:“陛下,是任何群体都不能免税。”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眉头微皱道:
“你想让皇子皇女也交税”
马钰笑道:“不只是皇子皇女,就连您也得交税。”
“啥”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你让咱交税”
马钰肯定的道:“您的那些皇庄,以及其它产业,都得交税。”
马皇后生怕他们再闹矛盾,连忙说道:
“钰儿莫要胡闹,陛下乃天子岂有纳税的道理,威严何在。”
哪知朱元璋却摆摆手,若有所思的道:
“你是想让咱做这个表率,堵住天下人的口是吗”
马钰说道:“历朝历代都有特权群体,大明的勋贵和士大夫们,肯定也想要这样的特权。”
“如果朝廷不给,恐怕他们会心怀不满。”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要推行摊丁入亩之策,必然会遭到士绅地主阶层的反对。”
“现在您都带头交税了,他们再敢反对,朝廷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收拾他们。”
朱元璋不禁点头道:“所言甚是,咱都交税了,谁敢比咱特殊”
“为了大局考虑,这个税咱确实该交。”
马钰恭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别拍马屁,咱都交税了,这税法你必须得给咱弄好了。”
“否则咱饶不了你。”
马钰笑道:“陛下放心,大明的税法肯定是历朝历代最完善的。”
朱元璋绷着脸道:“但愿如此。”
心里实则非常开心,这小子终于肯说个干脆话了。
马皇后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笑道:
“皇帝交税亘古未有,陛下可谓是开了先河,必为世人所赞颂。”
朱标和朱樉哥俩也是连连点头。
这确实开了先河,为世人做了表率,值得赞美。
别人的吹捧,朱元璋只会人为是阿谀奉承,然后训斥一番。
但这几位都是身边人,他们的夸赞让他很是受用。
更加觉得自己做对了。
马钰鼓动他交税,自然不只是为了做个榜样,而是有着更大的计划。
“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区分公私。”
“要解决即将到来的气候和人口危机,朝廷只能兴百业。”
“而有些行业非常关键,必须要掌控在朝廷手里。”
“有些行业利润小,商人是不愿意碰的,只能朝廷去做。”
“建立国有商行,统一管理这些产业就成了必然。”
“商行属于皇室还是隶属朝廷,要不要交税”
“如果不交税,它们会不会利用成本优势搞恶意竞争,破坏正常的商业环境?”
“如果放任他们肆意发展,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酿成的后果,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最好能提前有个预防。”
朱元璋还没开口,朱标就先一步接话,对马钰说道:
“之前你和我说,盐铁论是最重要的经济著作。”
“之后我就一直在研究,为了更好的解读,还特意了解了文景汉武昭宣时期的种种政策。”
“均输平准确实是良策,然而因为汉武帝的敛财思想,最后演变成了垄断全行业的害民之法。”
“商业环境彻底被破坏,经济一日不日一日,最终导致百业凋敝。”
“大明当引以为戒,绝不可重蹈覆辙。”
马钰说道:“汉武帝时期,相当于是裁判亲自下场打比赛,最后所有的选手都被打死。”
“可是裁判仗着自己拥有裁决权,不思进取,只想着利用特权杀鸡取卵。”
“所以大明建立国有商行之后,绝不允许他们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要让他们去和市场做正面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他们进步。”
朱标高兴的道:“对对对,就是这样,必须要让国有商行参与市场竞争。”
朱元璋有些头疼,这些东西有些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了。
摊丁入亩、商业税,他能看得懂也能理解。
可后面关于市场经济的部分,他就听不太懂了。
什么正常纳税,什么参与市场竞争刺激活力
但有一点他听懂了,那就是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以他也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
“你们说的那个什么国有商行,既然是国有的,肯定享有特权。”
“商人怎么可能和他们公平竞争”
马钰笑道:“国有商行肯定享有特权,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而且有些行业孵化期很长投资又大,收益又非常低。”
“普通商人是不愿意涉及的,只能国有商行去做。”
“给他们一点特权,也是应当的。”
“但这些特权只能是隐性的,不能公开化,公开了就算是违法。”
“我们至少要保证表面上的公平公正,维护市场的基本制度不崩盘。”
“只要制度不崩,整体的大环境不被破坏,经济就不会出大问题。”
然后朱标和马钰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就连朱樉都忍不住参与了进来。
朱元璋和马皇后头更大了,你们在说什么东西
要不要考虑一下我的感受
不过看了看正和马钰聊的热火朝天的朱标、朱樉……
没事了,有人懂就行。
干脆经济这一块就交给标儿好了,咱就把精力用在军事和吏治上面。
还有老二,让他去镇守边疆好像有点浪费了啊。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先让他给老大打下手吧。
至于镇守边疆的事情,以后再说。
这一想,他顿时觉得心里畅通无比。
“好了好了,经济问题你们私下再聊,咱们继续说赋税的问题。”
马钰三人这才想起,旁边还有俩人呢,连忙又将话题给拉了回来。
只是朱标和朱樉并不知道,就这一会儿的功夫,有人已经想好怎么将他们当牛马了。
马钰接着又补充性的讲了一些新概念。
比如阶梯性收税。
“按户计算,拥有土地越多的户,缴纳的赋税就越多,直至土地的产出不够缴纳赋税的。”
“如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至少徐阶这样的大地主,就很难产生了。
朱元璋质疑道:“若他们将土地置于其他人的名下呢”
马钰说道:“那就看皇帝能不能掌控住军队了,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土地确权。”
“谁名下的地就是谁的。”
朱标追问道:“那如果他假装分户,把兼并来的土地给儿子呢”
马钰笑道:“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他活着的时候还没什么,等他死了几个儿子就各论各的了。”
“这一点想必陛下应该能明白。”
朱元璋脸上浮出一抹悲伤,他太了解了。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件悲伤的事情。
小时候他们村子里有两个刘姓地主,看姓氏就知道是兄弟俩。
朱元璋一家给刘二家当佃户,后来父母相继亡故,他就想问刘二讨要一块荒地安葬。
只是被拒绝了。
幸好刘大是个心善的人,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安葬父母。
那个哥哥叫什么来着
嗯,好像是刘继祖。
这么大的恩情,咱还没报答呢。
回头派个人去找找他,必须得给他封个侯作为奖赏。
只希望他们一家躲过了战乱还活着。
刘继祖兄弟就是典型代表,同一个村子的亲兄弟俩,利益方面其实分的是很清楚的。
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去兼并别人的土地。
更不可能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所以分家了就是分家了,家分开之后力量也就分散了。
朱标也恍然大悟,说道:“这就相当于是推恩令,一旦分家力量就分散了。”
马钰颔首道:“可以这么理解。”
“不过阶梯性收税非常复杂,以现在的衙门职能是做不到的。”
“必须得扩充职能,最好组建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此事。”
一直旁观的马皇后插话道:“但建立这么多机构,得需要很多钱粮。”
“朝廷的财政是否能负担的起。”
朱元璋接话道:“不打仗是没问题的。”
马钰说道:“现在所谓阶梯性收税,其实只是针对土地,并不需要建立多么庞大的机构。”
“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
“等到天下安宁,百业兴旺之后,税收也会变多。”
“其实唐朝鼎盛时期,商业税已经超过了田税。”
“宋朝的富余,大头也是商业提供的。”
“等大明百业兴旺起来之后,商业税会越来越高。”
“到时候朝廷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充专业的官僚机构,管理整个国家。”
“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仅仅是把框架搭建起来,就得三五十年的时间。”
马皇后这才放心的道:“那就好,记住欲速则不达。”
朱元璋却是另一个感受。
三五十年
换成以前他肯定会说,什么玩意儿就需要那么多年
咱要在死之前,将所有东西都弄好,给子孙留一个完整的国家。
但现在吗。
三五十年也不算太久,咱起码还能活二三十年,然后标儿接着干。
两代人将基础打牢,足够了。
接着众人顺着马钰的思路继续讨论,逐渐将财税制度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放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框架连业余都算不上。
但在大明,绝对是同时期最先进的制度了。
而且这真的只是一个框架,细节方面需要专门的官吏去填充。
而且还预留了很多升级的空间。
等将来条件达到了,可以直接将新法条添加进去,而不是对整体进行修改。
在朱元璋等人看来,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马钰脑海里,确实有一整套非常先进的制度。
否则这种前瞻性就无法解释。
同时他们也终于理解了,之前马钰为何总说他的想法太先进,反而不适合这个时代。
就算说了他们也无法理解。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又聊了一会儿,马钰觉得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得留点时间给他们消化。
于是就借口精力不济告退。
朱元璋尽管很想继续谈下去,但见马钰不停的打盹,也只能放他离开。
朱标亲自推着车,要送他们一段。
目送他们离开,朱元璋就大笑了起来。
马皇后说道:“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咱高兴可不只是因为马钰的政策,更多的是为了标儿和樉儿。”
“刚才他们三个聊的经济建设,咱根本就听不懂。”
“可是他们两个能听懂,还可以和马钰讨论,咱后继有人啊。”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这一年多标儿和樉儿的变化是在太大了。”
“现在想想,我都不敢相信,这一切多亏了钰儿啊。”
朱元璋表情不自然的道:“那也是咱的种好,弄两个庸才他能教的出来”
马皇后失笑道:“是是是,都是你这个当爹的功劳。”
“对了,之前老三老四和老五也想跟着他学习。”
“尤其是老五,整天都在念叨这事儿。”
“你看是不是让他们多和钰儿接触接触”
朱元璋颔首道:“不得不说,经济一道上马钰确实独步天下。”
“让老三他们跟着他学一学没坏处。”
“至于老五,他非要学的话就去吧,咱还能打断他的腿不成。”
马皇后知道他死要面子,能这么说已经很不错了,就说道:
“那行,过几天我就让他们去找钰儿学习。”
朱元璋提醒道:“事先和宋濂沟通好,免得这老头多想。”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本以为天下一统后,事情就能少一些。”
“没想到麻烦事情更多了。”
“现在正是敏感时刻,不能让宋濂那边出了问题。”
马皇后面色也凝重起来:“财税贪腐问题,你准备怎么处置”
朱元璋脸色一冷:“杀,必须要将这股歪风邪气给遏制住。”
“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开头地基打不好,房子就不会牢固。”
马皇后满脸不忍,却也知道他说的是正理:
“也好,希望经历过这一次,他们能长些记性。”
朱元璋寒声道:“一次不行就两次,总能杀到他们长记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