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徐叔一家来拜年
小丫头菲菲的饭量不大,几口红薯下肚就再也吃不下了,索性在温暖的土炕上翻滚起来。
小手时不时伸向桌子,抓一把花生米塞进嘴里,咯嘣脆的响声逗得一家人笑个不停。
饭后,李老太太手脚麻利地收拾着碗筷,李复兴则拿了抹布把桌子擦得锃亮。
李老爷子靠在炕沿上,点燃了旱烟袋,烟雾缭绕中,他乐呵呵地陪着菲菲玩起了“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李复兴瞥了眼窗外,冬日的阳光难得地明媚,他心里惦记着给谢锦绣送年货的事。
他起身进了厢房,那里堆着他从城里带回来的各种物件。
他先从一个布袋子里摸出两罐奶粉。
紧接着,他从墙角的筐里提出一刀用草绳扎得结结实实的猪肉,足有五斤,肥瘦层次分明,看着就喜人。
最后,他又翻出一斤的牛肉。
他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塞进一个厚实的袋子,提在手里掂了掂,分量沉甸甸的。
李复兴心里盘算着:奶粉能给谢宝那孩子补补身子,猪肉和牛肉也能让姐弟俩的桌上丰盛些,有了这些,他们这个年应该能过得舒坦一点。
“爷爷奶奶,我出去一趟,给谢老师送点东西。”
李复兴冲着炕上的一老一小打了声招呼。
“快去吧,天冷路滑,走慢点。”
奶奶应着,从刚出锅的盘子里抓了一把花生塞进他外套口袋,“路上嚼着吃,别空着嘴。”
李复兴应下,拎着布袋出了门。暖阳照在身上,驱散了不少寒意。
村道上三三两两聚着些晒太阳的乡亲,见了他都热情地喊一声,李复兴也笑着一一回应。
他加快了脚步,只盼着能早点把这份心意送到,让那对姐弟俩能早些高兴起来。
没多会儿,谢锦绣家的那座低矮土房就出现在眼前。
院墙边码着一堆过冬的柴火,窗户上贴的窗花有些歪斜,却也给这简陋的小院添了几分年味。
李复兴在门口站定,定了定神,扬声喊道:“谢锦绣,在家吗?”
屋里先是传来一阵细碎的挪动声,随即,“吱呀”一声,木门开了一道缝。
谢锦绣探出头来,看到来人是李复兴,脸上闪过一丝惊讶,连忙把门完全打开:“是李同志啊,快,快请进。”
李复兴提着袋子迈进门槛。
屋里光线有些暗,陈设一目了然。
一张掉漆的木桌,两条长凳,墙角堆着些零散的物件,土炕上只铺着一层薄薄的干草。
谢宝正坐在上面,专心致志地摆弄着一个布头缝成的小老虎。
“刚吃过饭,顺道把东西给你拿过来。”
李复兴说着,把布袋往桌上一放,袋子与桌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咚”的一声。
谢锦绣的目光落在那个鼓囊囊的袋子上,满脸不解:“李同志,您这是做什么?”
“两罐奶粉,给谢宝喝。另外还有些猪肉和牛肉,过年了,给你们姐弟俩添个菜。”
李复兴微笑着解释。
谢锦绣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她走上前,手指有些颤抖地解开袋口,当看清里面的东西时,眼泪再也忍不住,一滴滴砸了下来。
“李同志,这……这也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拿着吧,”李复兴伸手按住她的肩膀,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你一个人拉扯着谢宝不容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再说,孩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喝点奶粉对他身体好。”
炕上的谢宝早就听到了“奶粉”两个字,他丢下布老虎,手脚并用地爬下炕,跑到姐姐身边,扯着她的衣角,仰起小脸,满眼渴望:“姐姐,奶粉,我想喝奶粉。”
谢锦绣胡乱抹了把脸,蹲下身子,怜爱地摸了摸弟弟的头:“谢宝,快,谢谢李大哥。”
“谢谢李大哥。”
谢宝用稚嫩的声音道谢,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却始终没离开袋子。
谢锦绣站起身,望着李复兴,声音里带着浓浓的感激和一丝哽咽:“李同志,您对我们姐弟的这份恩情,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才好。”
“别说报答的话,”李复兴摆了摆手,“你把村里的孩子们教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
他看了看外面的天色,“不早了,我得回去了,不然家里爷奶该挂念了。”
“李同志,您稍等一下。”
谢锦绣急忙喊住他。
她快步走到炕梢,从一个破旧的木箱里取出一个布包,郑重地递到李复兴面前,“这是我闲时做的几双鞋,您要是不嫌弃,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
李复兴接过来,入手分量不轻。
打开布包,里面是三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针脚匀称细密,做工十分考究。
“这怎么好意思,让你费心了。”
“不费心,”谢锦绣露出一丝笑容,“您务必收下,不然我这心里过意不去。”
李复兴见她坚持,便点点头:“好,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多谢你。”
他直起身,“我真的该走了。”
谢锦绣将李复兴送到院门口,一直目送着他的背影在村道拐角处消失,才转身回屋。
心里被一股暖流填得满满的。
……
年初二的太阳刚刚越过东山头,李家庄的土路上便扬起了一阵烟尘。
徐明德奋力蹬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上用绳子捆着一个蓝布包裹,鼓鼓囊囊。
他媳妇跟在车旁,一手牵着徐倩,徐慧徐芳则拎着各自一小挂红色的鞭炮,在后面连蹦带跳。
村头那棵老歪脖子树旁,民兵队长正领着人巡逻,瞧见徐明德一家,隔着老远就满脸堆笑地迎了过来:“明德叔,过年好!这是领着嫂子和孩子们来走亲戚了?”
徐明德捏住车闸,一条腿稳稳地撑在地上:“是啊,过来看看李大爷他们。”
“那快往里走,快往里走!”队长热情地给他们让开了路。
徐明德一家沿着村里的土路往深处走,沿途的邻里家家户户大门敞开,见到他们都亲热地招呼着。
这家人来得勤,村里人大多都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