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何氏家族大会 剜肉才能重生

一九七三年五月的临洮,春意正浓。何家祖祠前那棵三百年的古槐抽出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迎接归来的游子。祖祠门前,红毯铺地,两侧整齐摆放着何氏族人从全国各地敬献的花篮,其中不乏政商名流的手笔。

甘肃省省长何光华的专车在上午九点整准时抵达。他下车后没有立即进门,而是站在祖祠前的广场上,仰望着这座始建于明代前些年经过翻修的家族建筑群。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门楣上"陇西世第"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何光华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深蓝色西装领带,眼角微微湿润。他刚当市长和当省长时都回来过拜奠先祖,如今已是封疆大吏,肩负着整个家族的政治期望。

"光华省长,何部长已经到了。"秘书轻声提醒。

何光华点点头,快步走向祠堂正厅。一路上,他遇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堂侄、双鸭市长何光尘正与几位地方官员交谈;远房族孙、何氏集团驻甘省总经理何兴邦在训手下,语气急促;堂妹广电总局的何雨欣厅长正与几位媒体人热络地寒暄。每个人都穿着正式,举止得体,但何光华注意到,那些媒体人跟何雨欣说话时都小心翼翼。

正厅内,何大清端坐在主位上。这位六十三岁的冶金部部长精神矍铄,头上不见一丝白发,不知道是不是焗了发,黑发梳得一丝不苟,深灰色中山装衬托出他多年官场历练出的威严。见何光华进来,他微微颔首:"光华来了,坐我旁边。"

"堂叔。"何光华恭敬地问候,在左侧首位落座。环顾四周,正厅内已坐了三十余位何氏核心成员,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檀木桌椅按辈分排列,最前排是政界要员,中间是商界精英,后排则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墙上的祖先画像共同营造出肃穆氛围。

上午十点,随着三声钟响,何氏家族三年一度的大会正式开始。何大清起身,向祖先牌位三鞠躬后转向族人:"今天,我们何家五代以内的直系、旁系共聚祖祠,首先要告慰祖先,我何氏一门英才辈出,光耀门楣。"

他打开一份烫金名册:"过去三年,我何家出了一位省部级,五位厅局级,十二位县处级干部;商界方面,何氏集团进入全国各省省会城市,学界有两位长江学者,一位院士候选人..."每念一个名字,被点到的人都会起身向全族致意,脸上难掩自豪。

何大清特别表彰了几位杰出族人:"光耀在财政部表现优异,获得国家级嘉奖;光?在保城中兴科技成功研发国产芯片,虽然还比较低端,但这是我们成功开局的良好一步,何晓梅医学博士,解决了..."他亲自为他们颁发家族特制的金质徽章,上面刻着何氏家训"忠孝传家,德业双修"。

午宴设在祠堂旁的宴会厅。三十桌酒席座无虚席,觥筹交错间,何兴邦举杯来到何大清面前:"太爷爷,我敬您。何氏集团甘省分部今年营收突破一个亿,准备在临洮再加大投资,回报家乡。"

何大清抿了一口茶,意味深长地说:"兴邦啊,生意做大了,更要谨言慎行。我听说你们在兰州的房地产项目有些争议?"

何兴邦笑容僵住,酒杯微微颤抖:"都是些小问题,已经处理好了..."

下午的会议气氛骤变。何大清没有回到主席台,而是站在族人中间,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上午我们表彰了先进,现在要谈谈问题。最近,我收到不少反映——有的族人公款吃喝,一顿饭花掉普通百姓一年收入;有的利用家族关系插手政府决定;还有的生活腐化,作风不检点..."

大厅鸦雀无声,有人开始冒冷汗。何大清拿出一叠信封:"这里有二十七封举报信,涉及十九位族人。有些问题已经触犯法律!"他猛地拍桌,茶杯震动,"何家百年清誉,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何光华适时起身:"大伯说得对。我在省政府就听说,有人打着我的旗号办事,这让我工作很被动。"

"从今天起,我们分组自查自纠。"何大清宣布方案,"按支系分成六组,每组由长辈负责。有问题的人三天内主动坦白,家族会视情况帮助处理;隐瞒不报者,一旦查实,立即除名!"

何兴邦被分在商界组,组长是退休的审计科长何大友。讨论开始后,没人敢先开口。何大友冷笑:"都不说是吧?那我点名了。兴邦,兰州新区那个地块,你们怎么拿到的?"

何兴邦额头渗出细密汗珠:"是...是通过正常招投标..."

"放屁!"何大友怒斥,"有人看见你宴请国土局王局长,还送了他儿子出国!"

会议室空气凝固。何兴邦想起自己办公室保险柜里的账本,记录着不能见光的"公关费用"。他偷瞄四周,发现自己信任的族弟竟心虚的低下头……。

与此同时,政界组的氛围同样紧张。一位年轻干部突然崩溃大哭:"我对不起家族培养...我为了伤人的孩子,干扰司法..."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低头记录,更多人陷入天人交战。

晚上,何兴邦独自在祖祠偏殿徘徊。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来祭祖,指着"清白传家"的袓训说:"我们何家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骨气。

第三天下午是截止时间。何大清坐在祖祠正厅,面前摆着自首登记簿。陆陆续续有人进来,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沉默签字。何兴邦是最后一个,他在门外抽完三支烟,终于迈进门槛:"太爷爷,我来自首。"

傍晚,何大清召集全体族人宣布结果:"三天来,共有二十三人主动交代问题,其中涉及商业违规十一人,职务违纪九人,生活作风问题三人。"他顿了顿,"家族不会抛弃迷途知返的孩子,但必须付出代价——兴邦辞去何氏集团甘省分部总经理职务,配合有关部门整改;……其他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处罚、公开检讨等处理。"

他走到祖宗牌位前,点燃三炷香:"隐瞒不报的八人,经核查情况属实。现在我宣布,将这八人从何氏族谱除名,家族一切资源与人脉不再为其所用!"香灰落下,如同不可更改的判决。

最后的祭祖仪式上,何大清带领族人三跪九叩。香烟缭绕中,他语重心长:"今天的痛是为了明天的健康。何家不是某些人的保护伞,而是培养栋梁的沃土。希望经此一事,我何氏一门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夕阳西下,参会族人陆续离去。何光华跟在何大清身旁:"堂叔,这次整顿会不会太严厉?"

何大清望着祠堂屋檐下的燕子窝,新燕正在练习飞翔:"治家如治国,不严不足以正风气。你看那燕子,老燕会把不肯飞的小燕推出窝——这不是残忍,是爱的另一种方式。"

一个月后,何兴邦以普通员工身份回到何氏集团总部基层工作;被除名的八人中,有三人因严重违纪被纪委立案调查。而更多的何氏族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家族微信群里的炫耀攀比之风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益活动分享与业务探讨。

在当年的何氏家族年终总结中,何大清写下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兴盛,不在于出了多少高官富豪,而在于能否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今年的临洮大会,为何家扫除了隐患,注入了清风,这才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遗产。"

回到四九城,何大清给黑省省长女婿任小川打了电话:“家族里的隐患已经清除,于海棠已经回去配合你,这次要一次性把黑省孙家势力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