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3 章 孔希学拜访胡惟庸
或威逼利诱郡县官吏,令其严禁童谣传播;或施压里正保长,使逐街逐巷缉拿传唱之人,欲将此童谣扼杀于萌芽,以图平息民愤,挽回颜面,不使其声誉受损于市井童谣之中。
然山东布政使陈园,捕人未久,竟尽皆释之。
孔家众人闻之,径首往陈园处,面露愠色,质问道:“陈大人,缉拿传唱童谣之辈,何故如此轻纵,轻易将其释之?”
陈园安然端坐,神色漫然,淡声道:“此辈又未犯弥天大罪,既己缴纳罚钱,自当释放。”
孔家人愤而问曰:“陈大人,彼辈诋毁圣人之家,致孔家声名有损,安可轻饶?”
陈园哂笑,答曰:“大明律中,未详言童谣之罪当几何。本官若尽皆拘之,牢狱羁押耗费颇巨,难不成要本官独力承担?孔家愿出此资费乎?”
孔家人怒目而视,厉声道:“我孔家愿出此资!”
陈园冷笑,连啧数声,道:“啧,啧,啧!尔等孔家口气倒是不小,此牢狱乃官府所辖,归属朝廷,尔等竟口出狂言,敢言此语?”
孔家人闻此,顿觉失言,面露尴尬,旋即忙整神色,拱手道:“陈大人莫怪,我等心急则乱。\第¨一/看?书?旺· ^嶵¢芯*章+洁_更-歆\快!实是孔家声誉关乎圣人颜面,童谣流布,恐致圣教蒙羞。还望大人念及圣恩,严办传唱之人,以正视听,孔家愿出些资费,略表心意,助大人行事。”
陈园摆手道:“不必。汝等当学辽国公,士林诋毁于他,人家并未计较。”
陈园继而引经据典道:“昔蔺相如以国为重,避让廉颇,其胸怀宽广,终使将相和,传为美谈。今辽国公常孤雏,心系家国,志在靖倭,为万民谋福。纵遭士林诋毁,却能泰然处之,此等度量,可比古之贤良。”
言罢,陈园目光扫向孔家人,似有深意,又道:“反观孔家,以圣人后裔自居,本应宽宏大量,表率于世。然因区区童谣,便兴师动众,锱铢必较,实非君子所为,未免显得小肚鸡肠,与辽国公相较,相去甚远矣。”
孔家人面色骤变,阴沉难看,怒目而视道:“陈大人,此言何意?”
陈园淡然道:“并无他意,本官不过随口一说。若无别事,还请诸位离去,本官尚有政务亟待处置。\卡,卡-小¨税′罔+ `已^发_布?罪′薪`漳!截-”
孔家人临去,瞪视陈园,厉声道:“陈大人,在这山东之地,我孔家可不是任人拿捏之辈,哼!”
语罢,拂袖而去。
孔希学闻自家复与辽东起纷争,遂往访胡惟庸。
胡惟庸迎而待之,笑言:“孔大人莅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
孔希学轻抚胡须,谦道:“胡大人过谦了。”
一番寒暄毕,胡惟庸问道:“不知孔大人屈尊来敝府,所为何事?”
孔希学道:“胡大人,可闻近日辽东与山东士林之骂战乎?”
胡惟庸心下了然,知其所指乃孔家使人诟常孤雏,反遭辽东学子驳斥之事。忖度孔希学此番前来,必是求助。
胡惟庸轻啜一口茶,淡声道:“略有耳闻。”
孔希学拱手道:“胡大人,我孔家乃圣人之后,累世受朝廷尊崇,教化万民。常孤雏一介武夫,辽东学子亦不知礼义,竟敢对圣人之家大放厥词。此等行径,实是不尊圣人,目中无人,狂悖至极,实难容于天地之间!还望胡大人为孔家主持公道。”
胡惟庸轻叹,无奈道:“本官又能奈何?彼乃辽国公,手握重兵,圣眷正隆。”
孔希学闻此,拱手再道:“胡大人明鉴,常孤雏行事如此狂悖,且为外戚之身。今己如此,假以时日,立下战功,必居功自傲。朝堂之上,恐生跋扈之心,于朝堂纲纪、朝廷社稷皆为大患,实无益也!”
胡惟庸面色一凛,忙低声道:“孔大人,慎言呐!此等言语,切不可随意出口。”
孔希学目光灼灼,道:“若胡大人肯助我孔家,孔家自不会忘大人援手之恩,必有厚报。”
孔希学神情郑重,缓声道:“胡大人,我孔氏一门,自圣人以降,历千载而不衰,于天下士林,声望隆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振臂一呼,响应者众。若大人肯襄助孔家,他日于大人诸事,孔家定当倾尽全力。朝堂建言,士林舆论,皆可为大人所用,助大人成就一番大业,名垂青史。”
胡惟庸闻之,心下怦然。
往昔其对孔家示好,孔家亦颇给颜面。然今番孔希学所许之诺,分量更重,于胡惟庸而言,颇具诱惑。
胡惟庸凝眉问道:“不知孔大人有何高见?若仅以弹劾辽国公为之,恐收效难如人意。”
孔希学嘴角噙笑,知胡惟庸己有所应,遂道:“无需弹劾,只需于科举考科之中略施手段即可。”
胡惟庸摇头,正色道:“孔大人,考课试题必经陛下御览,于此动手脚,实非可行之道。稍有差池,便是杀头之罪。” 孔希学摇首道:“非也。非让胡大人于试题处动手,而是阅卷之际略施手段。以胡大人之能,此事当非难事。”
此事风险着实不小,稍有不慎便成舞弊大案。胡惟庸心中甚是犹豫,一方面深知此事凶险,另一方面孔家所许条件又极具诱惑,一时之间,举棋不定。
孔希学见胡惟庸面露迟疑之色,亦不急于催促,心下明白,此等攸关身家性命之事,断非仓促间便能决断。
胡惟庸沉吟良久,抬眸望向孔希学,拱手道:“此事干系重大,容某三思。孔大人且先回,静候消息便是。”
孔希学闻言,当即起身,整衣拂袖,亦拱手还礼,道:“既如此,那便静候胡大人佳音。”
言罢,转身稳步离去。
孔希学离去后,胡惟庸长叹一声。今时之下,非但山西煤矿之事需劳心费神,孔家所托亦不得不权衡,诸事缠身,实令人头疼不己。
自胡党之势渐盛,所需利益日增,寻觅财路,便成势所难免、无可回避之要事。
胡惟庸既为胡党之首,诸事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亦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