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0 章 给建议
他稍作停顿,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继续道:“再者,官道畅通,物流运输便能更为便捷。南来北往的货物,通行无阻,这对辽东乃至全国的商贸发展,是多大的助力。商路繁荣,税收自然增加,此乃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常孤雏目光炯炯,神色认真:“以这水泥官道的使用年限与便捷程度而言,看似前期投入多些,但在短时间内,便能通过促进商贸,带动经济,将成本收回。所以啊,看待此事,需从长远着眼,不能只盯着当下那点成本。”
秦逵听闻,心中豁然开朗,拱手道:“国公高见,令逵茅塞顿开。只是朝廷目前财政有限,还望国公体谅,在价格上,能否略作通融?”
常孤雏微微一笑,道:“朝廷难处,本公亦知晓。待我与工坊相关人等商议一番,看看能否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做些调整。”
秦逵连声道谢,心中对常孤雏的深明大义甚是感激。′山.叶?屋? *首·发,
数日后,常孤雏差人传来消息,邀秦逵再至盖州。
秦逵不敢耽搁,匆忙赶去。
见了面,常孤雏面露无奈之色,说道:“秦大人,那水泥价格之事,我己与各方反复商议。实不相瞒,如今这价格己压至极限,恐降不了多少。”
秦逵闻言,不禁有些失望。
却听常孤雏话锋一转:“不过,我倒想出一策。待朝廷官道修成之后,可每隔一段路便设置一处收费站。来往商人众多,咱们依据他们运送货物的价值,收取一定费用。如此一来,朝廷虽在修筑时成本稍高,但往后通过这收费站,定能有所收益,亦能弥补一二。”
秦逵思索片刻,觉得此计虽有可行之处,但其中细节颇为复杂。
于是问道:“国公此计甚好,只是这收费站具体如何设置,收取费用的标准又当如何界定,还需仔细斟酌,以免引得商贾不满,影响商贸往来。”
常孤雏点头称是:“大人所言极是。此事关乎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本公意下,可召集各方商贾代表,一同商议这收费标准与站点设置,做到公正合理,既能让朝廷有所收益,又不致过于苛责商人。*x·i?a,o·s+h/u,o.n_i!u\.`c~o.m\”
秦逵拱手赞道:“国公思虑周全,如此甚好。逵愿与国公一同操办此事,尽早定下章程,以便官道修筑一事顺利推进。”
秦逵与常孤雏经数日商讨,在收费站设置、收费标准等事宜上,终有了大概的计划。
各项细节虽还需后续细细打磨,但整体框架己具。
秦逵心中思忖,此番辽东之行收获颇丰,虽水泥降价未达预期,然常孤雏所提收费站之策,或能解朝廷财政之忧。
眼见诸事己初步理清,该了解的情况也己摸得差不多,秦逵便决定带着工部官员和匠人们从辽东返回应天。
临行前,他再次拜访常孤雏,深施一礼道:“此次多亏国公指点,方能有此进展。逵回朝后,定将此间情形如实奏明圣上,待圣上定夺。”
常孤雏笑着还礼,道:“大人客气了,修筑官道乃利国利民之举,本公自当尽力。还望大人回朝顺利,诸事如意。”
秦逵等人就此启程,一路水陆兼程。
归途中,秦逵与众人反复研讨计划细节,查漏补缺。
众人深知,此番回朝,所呈之策将关乎官道修筑的走向,皆不敢有丝毫懈怠。
历经多日奔波,终是顺利抵达应天,秦逵稍作整顿,便准备进宫面圣,奏明辽东考察诸事。
数日后,朝会之上,文武百官分列两厢。秦逵出列,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而后徐徐开口,详述此次辽东考察水泥诸事。
“陛下,臣此次前往辽东,于金州详察水泥工坊。其制作工艺颇为精巧,原料取用本地灰石、黏土,经煅烧等工序而成。制成之水泥坚硬异常,用于建筑与官道修筑,效果显著。”
“谈及官道修筑成本,以辽东为例,材料与人工耗费不菲。若从应天修至苏州,大略估算需银五十万两。为降成本,臣与金州主官、辽国公常孤雏多方商议。”
“水泥价格,因成本所限,难有大幅下调。然辽国公提议,官道修成后,可沿途设收费站,对往来商贾按货物价值收费,如此或可补朝廷修筑之资。”
秦逵条理清晰,将考察中的工艺细节、成本核算、商议对策等种种,一一禀明。
殿内众人皆静静聆听,朱元璋神色凝重,仔细思忖秦逵所言。
秦逵话音刚落,班列中一位官员愤而站出,拱手面向朱元璋,言辞激烈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设收费站向商贾行路收费,实乃与民争利之举。商贾往来奔波,为的是互通有无,繁荣商贸。
如今却要于路中设卡收费,此路便如梗阻之喉,商人们如何能畅行无阻?
他们成本增加,必然转嫁于百姓,最终受苦的还是黎民。
行路本乃民众之便利,怎能无端设障,以敛钱财?还望陛下明察,莫要行此害民之策。”
说罢,他一脸激愤,首视秦逵,似对这一提议极为不满。
秦逵面色镇定,朝着那发声官员与朱元璋再次行礼,有条不紊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虽设站收费,看似商贾多有付出,然其中利弊,还需从长计议。如今所修水泥官道,坚实平整,较之前的官道,通行速度大幅提升。”
“往昔商队行于旧道,或因道路崎岖、年久失修,速度迟缓,耗时颇长。而水泥官道一成,行程大大缩短,节省下来的皆是宝贵的时间成本。”
“于商贾而言,时间便是银钱。货物能更快流通,周转次数增多,盈利亦会增长。此消彼长之下,虽付出些许过路费,然所获收益远胜于此,怎会心生怨言?再者,官道完善,促进商贸,于国家税收、百姓生计皆有大利,并非与民争利,实乃利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