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按耐不住动手了
步弓丈量的“咔嗒”声里,牛达把新量出的田亩数报给杨宪,杨宪蘸着泥水在册子上勾画,墨迹混着汗珠子往下滴。
“这块地,普济寺说是‘香火田’,量出来却比寺里报的多了两顷。”杨宪把册子往田垄上一拍,“李乡绅的佃户说了,去年收的租子,一半进了寺里,一半拉回了李府。”
刘伯温蹲下身,扒开田边的杂草,露出一块半截埋在土里的界碑,上面刻着“张家庄”三个字。“这是张家的老宅地,早被他们算成了寺产,界碑却没挪。”
他指着碑上的刻痕,“记上,归官府。”
牛达扛着步弓往远处走,嗓门亮得能惊飞麻雀:“那边还有!慧安寺后坡的林子,其实是王举人的果园,挂了寺名就免了税,果子全拉去苏州城卖了!”
清查队走了一村又一村,田埂上的脚印叠着脚印,册子里的红圈越来越密。
那些藏在寺庙名下的隐田、挂在僧人名下的私产,被一五一十地扒出来,连带着伪造的地契、串通的账册,都堆成了小山。
有僧人想拦,捧着佛经念“阿弥陀佛”,杨宪只把查勘记录往他面前一递:“佛说不打诳语,这些田产的真主是谁,你心里没数?”
僧人顿时哑了声。
有士绅托人来说情,送银子送字画,都被刘伯温原封不动退回去,只传了句话:“册子上的字,改不了。”
半月后,苏州府衙前的空地上,新造的鱼鳞册码得整整齐齐,每一本都写着“官田”二字。
牛达叉着腰站在册子旁,看着农户们围过来看自家被占的田终于归了官府,咧嘴直笑。
杨宪拿着总账册核对,笔尖划过最后一笔时,长长舒了口气。
刘伯温站在廊下,望着那些册子,眼里没什么波澜。
他知道,这些田产不过是江南隐田的一角,但至少此刻,阳光下的田埂上,再没有藏着掖着的猫腻——那些见不得光的土地,终于回到了该去的地方。
这日天刚擦黑,江南地面上暑气还未全消,刘伯温与杨宪、牛达自府衙出来,正欲回暂居的宅院。
三人一路说着清丈田亩的进度,忽闻巷口一阵风响,数道黑影如狸猫般窜出,手中短刀在残阳下闪着寒芒,直扑过来。
“有刺客!”牛达嗓门粗,先喊了一声,仗着身强力壮,猛地将刘伯温与杨宪往旁一推。
那几人招式狠辣,刀刀往要害招呼,牛达赤手空拳,竟也凭着一股蛮力格开数刀,只是臂上已添了道血口。
杨宪虽文弱,却也急中生智,拉着刘伯温往墙角缩,顺手抄起街边的条石砸去。
刘伯温毕竟经得多,临危不乱,喝令随行的护卫:“拿下!”
护卫们本就警觉,此刻纷纷拔刀迎战。
巷子里顿时刀光剑影,喊杀声起。
那伙刺客见势不妙,虚晃几招便想逃窜,却被护卫们缠住。
一番缠斗,终有两人被擒,其余的见事不可为,竟抹了脖子,死得干脆。
刘伯温看了看地上的尸体,又瞧了瞧牛达臂上的伤,眉头紧锁:“这些人,来得蹊跷。”
杨宪接口道:“清丈田亩动了江南士绅的根,必是他们不甘心,铤而走险。”牛达捂着伤口,怒目圆睁:“这群狗东西,敢动刘大人,我这就去抄了他们的窝!”
刘伯温摆手:“不急。他们敢行刺朝廷命官,已是捅了天大的篓子。”
说着,他转身对护卫道:“速去调动附近卫所兵马,封锁各要道,仔细盘查。另外,将那两个活口带回,好生审问,定要揪出背后主使。”
卫所兵马得令,很快便行动起来。
一时间,江南各城镇的街巷里,兵丁往来巡查,盘查行人,气氛陡然紧张。
那两个被擒的刺客起初还嘴硬,可经不住细审,没半日便吐露了些线索,虽没直接供出主谋,却牵扯出了几个本地有名的豪族。
刘伯温得知消息,冷笑一声:“以为动了刀子就能了事?太天真了。”
他深知,这刺杀之事看似是士绅的反扑,实则是对朝廷法度的挑衅。
此番若不严查,日后清丈田亩之事更难推行。
当下,他一面督促卫所加紧排查,一面将此事加急奏报京城,只待朝廷旨意下来,便要将这些背后作祟的豪族连根拔起。
江南的天,怕是要变了。
应天府衙,烛火彻夜未熄。
朱元璋正对着江南送来的奏报凝神细看,案上的茶盏早已凉透。
待见奏报中“刺客行刺,刘基、杨宪、牛达幸免于难”字样,他猛地将奏本拍在案上,龙颜大怒,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出几滴。
“反了!真是反了!”朱元璋起身踱了几步,腰间玉带被他攥得咯吱响,“江南士绅竟敢如此猖獗,连朝廷派去的命官都敢动刀子,眼里还有没有朕,有没有国法!”
殿内侍立的太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头埋得更低。
朱元璋忽然停步,声音里带着彻骨的寒意:“传朕旨意,令刘伯温在江南放手彻查,无论涉及到谁,哪怕是皇亲国戚的门客,也一概拿下!凡参与此事者,诛九族!”
一旁的太监前一步,低声道:“陛下息怒,江南士绅盘根错节,若操之过急,恐生乱子。”
“乱子?”朱元璋眼一瞪,“他们动刀子的时候,怎么不怕生乱子?朕看就是平日里太纵容,才养出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
他走到殿门口,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告诉刘伯温,他在江南可便宜行事,卫所兵马、地方官差,全听他调遣。朕要的不是敷衍,是连根拔起,让江南那些藏在暗处的耗子们看看,跟朝廷作对,是什么下场!”
旨意拟好,快马加鞭往江南赶去。
驿道上,信使换马不换人,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急促,仿佛要将这雷霆之怒,尽早传到江南地面。
应天府内,朱元璋余怒未消,又传旨给兵部,令沿江卫所加强戒备,严查往来船只,不许任何可疑人等逃脱。
一时间,应天城内气氛紧张,大小官员都知晓江南出了大事,陛下动了真怒,谁也不敢懈怠。
有老臣私下议论:“陛下这次是铁了心要整顿江南了。想那刘伯温本就有经纬之才,如今得了便宜行事的旨意,怕是要在江南掀起一场风暴。”
果不其然,几日后,朱元璋又追加一道旨意,言明刘伯温可暂代江南巡抚之职,凡阻挠清丈田亩、包庇刺客者,无需上奏,可先斩后奏。
这道旨意一下,江南士绅个个心惊肉跳,知道朝廷这回来真的了,再想靠着往日的势力蒙混过关,怕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