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喜欢绣球松的小谷

第212章 御寒准备02

胤禟:“不需要去找人做工具,我那里会手艺的人多着,我让他们挤点时间出来做。”

苏策丽过来院里,胤禟留在里面的管事陈飞过来接待她。

陈飞:“福晋,羊毛全在这里了。”

苏策丽伸头过去看,满满一屋子皆是羊毛,脏兮兮的,站在门口都能闻着冲鼻的臭味、膻味。

熏得苏策丽直想吐。

春兰扶着她关切的问道:“福晋,您怎么了?可是身体不舒服?”

苏策丽缓了缓,待肚子里的翻涌平静下来,道:“没事,就是味大了些,一下子没缓过来。”

陈飞低头请罪:“是奴才没想周全,请福晋责罚。”

苏策丽:“无妨,是我要过来看的,与你们无关。”

春兰:“福晋,要不您回去吧,要怎么做,您发个话,陈管事会安排人做的。”

陈飞:“对对对,福晋将做法告诉奴才,奴才让人去做。”

苏策丽:“要辛苦你了。”

陈飞:“能为福晋做事,是奴才的荣幸。”

苏策丽:“你带人将羊毛全部浸泡在清水里,先浸泡个一天,浸泡时经常拿着棍子在里面搅拌搅拌,能更好的清洗羊毛。”

“用冷水泡完用热水泡,越热的水泡起来越容易祛除羊毛上的异味,泡个七八遍,没有异味了,你们过来我。”

陈飞:“冷热水泡完,可能要个几天时间。”

苏策丽:“是要这么久,制羊毛的工具需要几天才能做好,你有的是时间慢慢试,不必着急。”

陈飞:“是,奴才这就去安排。”

苏策丽回到府里,想起她前面看羊毛时的异样,几个人过去看,只有她一个人感觉想吐。

她应该没这么娇气吧。

苏策丽悄悄给自已把了个脉,好家伙,又怀上了,将近一个月。

族里的人为了怀上一胎,各种努力,能否怀上,依然要靠老天赏赐。

怎么到了她这里,怀个孕就跟喝水一样容易呢?

苏策丽决定先不告诉胤?,她每次怀孕,明明好好的,胤?总是大惊小怪,弄得她做什么都不自在。

最起码将羊毛制成衣服的工艺传下去,她再告诉胤?。

胤禟做好工具时,陈飞的羊毛也泡得差不多了。

苏策丽将羊毛拿在手上,白白的羊毛,没有丝毫异味,完全想象不出它的前身是怎样脏兮兮的存在。

苏策丽:“做得不错,将这些羊毛用高温烘个一天,我明天过来看。”

出门时,正好遇到在门口探头探脑的毕力格。

毕力格:“唐老板在吗?”

他整个头只有脑后留了一个小辫子,身穿蒙古独有的棕色长袍,腰带上挂着一堆东西,与一般的大清人完全不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是蒙古人。

苏策丽:“他有事出去了,你若是想用羊毛换东西,可以直接找陈飞,他天天守在这里,不会让你跑空。”

陈飞听到声音,出来查看:“毕力格,你这么快就送羊毛来了,这次送了多少?”

毕力格有些忐忑道:“送了二十多车,你们收得了吗?”

胤禟虽说过让他有羊毛就送过来,可这东西又不能吃,哪用得了这么多。

他们以前换东西不容易,有了固定的渠道,毕力格想在胤禟改变主意前多换一些放着。

这次送了二十多车羊毛过来,毕力格不确定能不能全换了。

苏策丽:“能收,以后有多少送多少。”

毕力格:“太好了,请问您是?”

陈飞:“这位是龙江最高负责人敦郡王的福晋,唐爷都要听福晋的。”

胤禟用‘唐九’的身份在外行事,陈飞跟毕力格都不知道他是皇阿哥。

毕力格听到苏策丽的身份,瞳孔放大了些,紧接着行了个不伦不类的礼:“参见福晋。”

苏策丽:“不必多礼,毕力格,我想在这里开个作坊,主要是用羊毛做衣服,想招些人手给我做工。你们那里有人愿意来我这里做事吗?”

大清有羊毛制品,就是能买得起的人太少,万中存一。

毕力格将羊毛制品送到外面去卖,光运输成本及损耗就是个大成本,价钱定得太低,他们亏太多,不如不做。

苏策丽把用羊毛做衣服的事情告诉毕力格,完全不用担心他会将生意抢过去。

毕力格提醒道:“外面买得起羊毛衣服的人没多少。”

毕力格是个有眼光的人,不想苏策丽因为亏本与他们断了来往。

苏策丽的身份摆在这里,只要跟她打好关系,以后换东西就方便多了。

苏策丽:“暂时没想过卖钱,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打算以劳换衣服。待龙城的人换衣服换得差不多,我们再将衣服送到外面去卖。”

毕力格:“若是可以用劳力来换衣服,肯定有很多人愿意换。”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不值钱的就是劳动力。

蒙古有人,缺东西,所以用东西换工的事情不适合他们。

苏策丽:“所以你愿意介绍人过来我这里做工吗?他们的收入可换成钱、换成衣服或别的东西。”

毕力格:“您需要多少人?”

苏策丽:“我需要很多人,男男女女都要,我们这里的活计有种地,有做铁具,做衣服,你有多少人送多少人。”

“当然,得是那种安分的人,一整天闹事的人就别送了,我们没精力去管他。”

毕力格:“我回去问问,下次过来送羊毛时给您送些人过来。”

大清建立之初,蒙古势力强大。

为了遏制蒙古的发展,康熙在蒙古分封了大大小小的首领,限制游牧发展的同时如同中原一样设定了政治中心,部族之间矛盾渐生。

如今的蒙古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和谐了。

各种政策下,蒙古人的实力大减,生活水平下降,每年冬天皆是他们最难熬的时候。

如果能出来做工赚多点储备,他们冬天的生活能好过些。

康熙的本意只是想分化蒙古人,将顽固分子孤立出来一一解决,让部族之间形成制衡,不能随意叛乱。

并无意让蒙古人生活越来越困难。

能有现在的结果,完全是阴差阳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