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集:科技赋能企业
第一章:旧厂房里的新火种
清晨六点,滨海市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苏式集团老厂区的三号厂房却已灯火通明。与隔壁几条生产线传来的规律机械轰鸣声不同,这里透着一股截然不同的“安静”——那是一种思维高速运转时的沉寂,夹杂着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和偶尔响起的低声讨论。
苏明辉站在玻璃幕墙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镜片后的眼神复杂。这里曾是苏式集团发家的地方,生产着第一代让苏家在业内站稳脚跟的机械零件。如今,机床被挪到了角落,覆盖着防尘布,像一位沉默的老臣,而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服务器机柜,以及一群穿着随意、眼神却格外明亮的年轻人。
“明辉叔。”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端着马克杯走出来,镜片上还沾着点咖啡渍,“昨晚的数据建模有了新突破,Ai对生产线能耗的预测误差,降到了百分之三以内。”
说话的是陈宇,苏明辉亲自从顶尖高校挖来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他身后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却肩负着苏式集团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命脉。
苏明辉点点头,推了推眼镜:“辛苦了。能耗优化只是第一步,我要的是全链条的智能化。从原材料采购预测,到生产流程自主决策,再到售后服务的智能响应。”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苏式不能再靠‘经验’和‘人情’打天下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
他指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颠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有的老牌企业在浪潮中轰然倒塌,有的则抓住了机遇,一飞冲天。苏式集团,这个由他父亲苏承宗一手创立,历经风雨传承到他和哥哥苏明远手中的家族企业,正站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哥哥苏明远更多地负责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对外事务,而将科技赋能、内部革新这一重担,交给了对技术更感兴趣,也更具前瞻性的苏明辉。
“我明白,”陈宇喝了口咖啡,眼神发亮,“区块链那边也有进展。供应链金融的溯源系统原型已经搭好了,一旦试运行成功,我们就能彻底解决供应商账期和信用评估的老大难问题。这在以前,靠人工审核,光是单据就得堆成山。”
苏明辉走进实验室,一台巨大的屏幕上正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实时数据图表。他走到一个模拟生产线的沙盘前,沙盘上的微型机械臂正在Ai的控制下,以不可思议的精度进行着组装作业,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
这让他想起了几十年前,父亲苏承宗带着工人在昏暗的厂房里,靠双手和简单工具打磨零件的场景。汗水、油污、还有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的烙印。如今,时代变了,挑战变了,但那份“求变”和“创新”的基因,必须在新技术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爸,如果您还在,看到这些,会怎么想?”苏明辉在心里默默问了一句。他知道,父亲一定不会反对,甚至会比他更激进。苏承宗当年就是靠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才让苏式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明辉叔,”另一个负责区块链项目的小姑娘林薇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平板,“您看这个,我们和银行合作的跨境支付试点,用区块链技术处理,交易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到了几分钟,而且手续费降低了七成!”
数据是冰冷的,但苏明辉能从中感受到滚烫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是苏式集团在新时代立足的根本。
第二章:齿轮与代码的碰撞
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苏明辉的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如火如荼地推进项目时,集团内部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我们苏式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是从苏承宗时代就跟着企业的元老,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近乎固执的坚持。
“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懂什么?能比得上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看啊,就是瞎折腾,浪费钱!”另一位负责生产的副总也附和道。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苏明远坐在主位,看了一眼弟弟苏明辉,示意他发言。
苏明辉站起身,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打开了身后的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一段视频。
视频里,是老厂区那台被防尘布覆盖的老旧机床。镜头慢慢拉近,聚焦在布满油污和划痕的操作面板上。然后,画面一转,切到了实验室里那台正在精准作业的微型机械臂,以及屏幕上跳动的Ai算法模型。
“各位叔伯,各位同事,”苏明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台机床,我父亲用它打下了苏式的江山,我们很多老师傅,用它磨练出了一身精湛的手艺。它是苏式的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但是,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用Ai设计产品,用区块链优化供应链,用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还守着这台‘老伙计’,守着我们的‘经验’,那我们不是在传承,而是在埋葬苏式的未来。”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勾勒:“科技赋能,不是要取代我们的老师傅,不是要否定我们的传统。恰恰相反,是要让我们的传统工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Ai可以分析老师傅们一辈子积累的操作数据,把‘手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优化的算法模型,让新工人更快上手,让老工艺更加精准。”
“区块链可以记录每一个零件的生产流程、原材料来源,让我们的‘匠心’有迹可循,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的产品。”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分析市场趋势,提前布局,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而是主动地引导市场。”
他放下笔,看着那位老工程师:“王叔,您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学技术不扎实。如果我们用Ai把您的经验数字化,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您毕生的精华?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吗?”
老工程师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苏明远适时地补充道:“明辉说得对。时代在变,我们的传承方式也要变。科技不是敌人,是工具,是翅膀。我们要做的,是让苏式这棵大树,在新技术的土壤里,扎更深的根,开更繁的花。”
会议最终达成了共识,但苏明辉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理念落地,如何让习惯了传统模式的员工,真正拥抱变化。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生产环节入手,选择了一个试点车间——正是那位老工程师王叔负责的精密零件车间。
当装载着最新智能控制系统的机器人手臂被运进车间时,工人们的眼神是复杂的,有好奇,有怀疑,还有一丝不安。王叔更是黑着脸,一整天都没怎么说话。
苏明辉没有急于求成,他让陈宇的团队派了专人,一对一地给工人们培训,讲解新系统的原理和优势,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这些技术是如何辅助他们工作,而不是取代他们。
第三章:智能之光点亮生产线
转变是从一次意外开始的。
一天深夜,试点车间的一台关键设备突然出现了故障,按照以往的流程,需要通知维修人员,排查故障点,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这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损失。
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年轻工人小李,他想起了培训时提到的智能诊断系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打开了系统界面,输入了设备的异常参数。
几秒钟后,系统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故障报告,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故障部件——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还给出了维修步骤和所需零件的库存位置。
小李按照指引,不到半小时就换好了传感器,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第二天,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车间。连一直板着脸的王叔,也忍不住凑到智能控制系统前,研究了半天。
“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门道。”王叔喃喃自语,语气里的怀疑少了许多。
苏明辉抓住这个机会,让小李在车间里分享了他的经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得手忙脚乱地找师傅,找维修单,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就像身边随时跟着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个不会累、不会出错的老师傅。”
渐渐地,工人们开始主动接触这些新技术。他们发现,Ai系统不仅能快速诊断故障,还能根据历史生产数据,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维护;能根据订单量和原材料库存,自动优化生产排程,减少浪费和等待时间。
王叔也放下了成见,他主动找到陈宇的团队,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独家秘方”——一些关于零件打磨力度、温度控制的微妙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出来。
“这些东西,我带进棺材就没了。”王叔说得很实在,“要是能变成代码,让机器也‘懂’,那才是真本事。”
在王叔的带动下,更多的老师傅加入进来,他们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将传统工艺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结合。
不久后,一个融合了Ai算法和老师傅经验的“智能打磨系统”诞生了。它不仅能完成人工难以达到的高精度打磨,还能根据不同的零件材质和要求,自动调整参数,甚至“学习”新的打磨技巧。
当第一个由智能打磨系统生产出来的零件,经过严格检测,各项指标都远超传统工艺标准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叔看着那个零件,又看了看屏幕上运行的算法模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他拍着苏明辉的肩膀,“明辉,你做得对!这不是忘本,是把本儿发扬光了!”
生产效率提升了40%,能耗降低了25%,产品不良率下降到了0.5%以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科技赋能最有力的证明。
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科技的光芒开始照亮苏式集团的各个角落。
在管理方面,苏明辉引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以往需要层层审批、耗时良久的采购合同、销售订单,现在通过智能合约,只要满足预设条件,就会自动执行,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干预可能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批原材料从采购、运输、入库到投产,都被实时追踪,数据上链,不可篡改。这不仅解决了以往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让苏式集团在面对供应商时,有了更精准的评估和更高效的协同。
一次,原材料供应商突发状况,交货可能延迟。但由于区块链系统实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苏式的采购部门提前做出了反应,启动了备选供应商方案,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还因为应对及时,从备选供应商那里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
“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负责供应链的副总感慨道,“以前靠的是关系,是人情,现在靠的是数据,是系统,更可靠,也更高效。”
第四章: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苏式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研发上,苏明辉带领的研发团队与Ai深度合作。Ai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了“创意伙伴”。它能根据市场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偏好,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能在成千上万的材料组合和设计方案中,快速筛选出最优解;甚至能模拟产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一款融合了最新智能技术的高端家用电器应运而生。它不仅具备传统家电的所有功能,更搭载了苏式自主研发的Ai控制系统,能“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调节运行模式,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节能效果。
在产品发布会上,当演示者展示这款家电如何通过Ai分析用户的生活规律,在用户回家前提前调节好室内温度、准备好热水,甚至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推荐合适的烹饪方案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不是简单的智能化,这是真正懂用户的产品。”一位资深的行业评论员在报道中写道,“苏式集团通过科技赋能,完成了从‘制造产品’到‘创造生活解决方案’的华丽转身。”
市场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新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订单量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不仅为苏式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让苏式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技术壁垒。
竞争对手们很快反应过来,纷纷开始效仿,加大科技投入。但苏明辉对此并不担心。他知道,科技竞争,拼的是研发实力和创新速度。
在他的推动下,苏式集团成立了“未来技术研究院”,不仅聚焦于现有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开始布局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他高薪聘请了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一步,要看到未来的十步,百步。”苏明辉在研究院的成立仪式上说道,“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只有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中,始终保持领先。”
苏式的年轻一代,也在这场科技革新中迅速成长。苏晓,苏明远的女儿,那个在商业传承课程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如今已经成为了国际业务部的骨干。她敏锐地看到了科技赋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爸爸,明辉叔叔,”在一次跨国视频会议后,苏晓兴奋地说道,“我们的智能供应链系统和区块链支付系统,在海外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当地的合作伙伴对我们的技术实力赞不绝口,这比我们说多少遍‘苏式品质’都更有说服力!”
科技,成为了苏式集团走向世界的一张最硬的“名片”。
第五章:传承的新定义
又是一个清晨,苏明辉再次来到三号厂房的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略显简陋的“试验田”,而是成为了苏式集团的“大脑”,汇聚着最顶尖的人才和最前沿的技术。
陈宇正在调试一个新的Ai模型,林薇则在与海外团队沟通区块链项目的落地细节。年轻人们充满活力的讨论声,与隔壁生产线传来的更加智能化、更有效率的机械运转声,交织成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交响乐。
苏明远走了进来,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明辉,干得不错。爸要是还在,一定会为你骄傲。”
苏明辉笑了笑,眼神里有欣慰,也有一丝感慨:“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是所有愿意拥抱变化的苏式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看着窗外,朝阳正缓缓升起,照亮了整个厂区。那些老旧的厂房,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你说,”苏明远忽然问道,“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和父亲当年创业,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苏明辉沉吟了一下,说道:“时代不同了,技术不同了,面对的挑战也不同了。但有些东西是相通的。父亲当年靠的是创新和勇气,我们现在,靠的也是创新和勇气。只不过,我们的创新,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我们的勇气,是敢于抛弃旧思维,拥抱新世界。”
“传承,”他顿了顿,语气坚定,“从来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在理解先辈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用最适合当下时代的方式,把它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对我们来说,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赋能企业,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苏明远点点头,深以为然。
这时,苏晓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爸爸,明辉叔叔,我们和欧洲一家顶尖的Ai研究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对我们的智能家电系统非常感兴趣,想联合开发下一代产品。”
“好!”苏明远和苏明辉同时说道,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三人的身上,也洒在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和数据上。那些冰冷的0和1,仿佛也被赋予了温度,承载着苏式集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苏式集团正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传承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更加辉煌的篇章。齿轮与代码的交响,还在继续,而苏式的故事,也将在科技的赋能下,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