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御前博弈
“臣御前失仪,请陛下降罪!”陈玄礼抱拳请罪,这番作态,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在给天子递台阶。
李隆基摆摆手:“爱卿护将心切,何罪之有?”转头吩咐高力士:“换张新案来。”
待众人重新落座,他身子微微前倾,眼中燃着炽热的光芒:“李爱卿,河湟大捷朕已了然。如今大非川在手,这吐蕃...”
满殿寂然。积石山天险犹如一柄利剑,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悬在历代帝王心头。
强如秦皇汉武,也未能率大军越过这道天堑。如今这个难题,就摆在李乾的眼前。
众人不约而同屏住呼吸,陈玄礼虎目圆睁,李林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玉带钩,连杨钊都不自觉地伸长脖子。
虽然他满脑子盘算着:“若计策可行,本官定要请缨挂帅!到时候...”
正胡思乱想间,忽觉一道寒芒刺来。李乾那似笑非笑的一瞥,竟让他后颈汗毛倒竖。
“陛下,”李乾突然压低嗓音,“此计关乎国运,若走漏风声...”话未说完,李隆基已拍案而起:“谁敢泄密,诛九族!”天子凌厉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在杨钊脸上多停留了一瞬。
“臣等谨记!”众人齐声应诺。
“快说!”李隆基急不可耐地催促。此刻的他,哪还有半点帝王威仪,活像个等着听新奇故事的孩童。
李乾指节轻叩茶盅,他目光似有似无地掠过杨钊,茶汤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唇角那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李卿!”李隆基指节敲得龙案咚咚作响。
“陛下明鉴。”李乾放下茶盅,“适才杨大人既敢在御前妄言冒功,臣恐...”他故意拖长声调,“军国要事经此人之口,不日便会传遍吐蕃王庭。”
殿角铜雀灯台突然爆了个灯花。杨钊脸色霎时由红转青,这分明是要将他排除在决策圈外!
李乾他这番谋划有三重深意:其一,杨钊此獠贪鄙成性,若知晓机密难保不会与吐蕃暗通款曲。
其二,正好试探天子对杨氏一门的宠信底线。
其三...他余光扫过太子与李林甫,见二人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心下大定,今日便要借这二人之力,先斩杨氏一臂!
“老臣附议!”陈玄礼声如洪钟,“杨大人既连军功真伪都辨不明,若被吐蕃细作利用...”老将军冷笑一声,“只怕明日赞普的案头就能见到我军布防图!”
杨钊霍然起身,正要反唇相讥,却听李林甫阴恻恻补刀:“杨侍郎确实...不谙兵事。”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却把“侍郎”二字咬得极重,提醒众人这位不过是靠裙带爬上来五品官。
“父皇明鉴。”太子李亨突然离席,“此乃千秋伟业,强如秦皇汉武亦未竟之功...”他眼角余光扫过杨钊涨红的面皮,“当慎之又慎。”
杨钊眼底怒火几欲化为实质,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若被排除在此等军国大事之外,无异于向满朝宣告,这个靠贵妃裙带上位的新贵,终究进不了权力核心。
“杨卿。”李隆基终于开口,声音温和得令人心悸,“你且去督办春衣事宜。”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将杨钊彻底划出了决策圈。
杨钊听着李隆基那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话语,如遭雷击,浑身僵冷。他费尽心机讨好圣心,进献珍宝,甚至不惜谄媚逢迎,可到头来,竟比不过一个李乾的分量!
马屁精再得宠,终究抵不过开疆拓土的功业。李隆基虽已不复当年英明,但吞并四夷的雄心犹在,权衡之下,终究还是偏向了李乾。
”臣……告退。”杨钊深深吸气,竭力让声音平稳,可任谁都听得出,那话音里藏着微微的颤抖。
他躬身行礼,转身退出大殿,每一步都走得极慢,仿佛脚下踩着刀尖。直到踏出殿门,冷风一吹,他才惊觉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凉意直透骨髓。
李林甫微微侧首,向李乾投去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天子选择了李乾,说明此人在圣心之中的分量极重。以李林甫的城府,自然明白,这样的人,要么拉拢,要么至少不能得罪。
只要李乾不威胁他的相位,他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李乾淡然一笑,算是回应。
“李卿,说吧。”李隆基挪了挪锦墩,身子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李乾压低声音,将谋划一一道来。
殿内寂静无声,唯有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待他说完,李隆基、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皆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李乾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等待。
良久,李隆基抬眼看向太子:“亨儿,你以为如何?”
太子李亨摇头,沉声道:“父皇,此计太过凶险,成算不足一成。兵行险着,尚需七分把握,如此谋划,恐难施行。”
李隆基目光如炬,在太子脸上逡巡片刻,忽而转向陈玄礼:“老将军以为如何?”
陈玄礼抚须沉吟:“陛下,此计虽险,却似那‘投石问路’,纵使不成,于我大唐不过损失些粮草辎重。”老将军眼中精光乍现,“可若成了...”他重重一拍膝盖,“便是开天辟地之功!”
“李相之意?”皇帝目光移向始终静默的权相。
李林甫执笏的手纹丝不动,语气却暗藏锋芒:“石堡城一役前,不也有人断言必败?”他眼角余光扫过太子,“可见兵者诡道,岂能尽在筹算之中?”
这话犹如利刃,直指王忠嗣旧事。李隆基果然面色一沉:“朕那个义子...”指节叩得案几咚咚作响,“三令五申要他出兵,却畏敌如虎!如今李卿一举建功,倒要看他还有何话说!”
太子李亨额角沁出细密汗珠,正要辩解,却听皇帝厉声道:“你与王忠嗣过从甚密,连这畏战之心都学了个十成十!”龙袖一拂,“若打仗都要十成把握,朕随便派个宦官都能凯旋!”
“儿臣愚钝...”李亨伏地请罪,锦袍下的脊背微微发颤。
李乾适时出列:“陛下明鉴,太子殿下所言确属实情。”他不动声色地挡在太子身前,“此计确是险着,臣亦再三踌躇。”
话音方落,便见太子投来感激的一瞥,两人目光相接处,似有无声的盟约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