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时空监测网络构建计划启动后,首批 20 套监测设备从现代实验室出发,通过时空穿梭装置分别运往 1913 年和 1938 年的预定监测点。江浅亲自带队前往 1913 年的雾灵镇,赵工程师则带领另一组队员奔赴 1938 年的战场废墟,两组人员同步开展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确保监测网络尽快投入运行。
抵达 1913 年雾灵镇时,恰逢镇上的集市日,街道上挤满了穿着长袍马褂的居民,叫卖声、马蹄声此起彼伏。江浅和队员们穿着当地服饰,将监测设备分装在木箱中,伪装成 “钟表修理工具”,低调地前往首个监测点 —— 钟楼旁的城隍庙。“1913 年的居民对现代设备不了解,必须将设备隐藏好,避免引起恐慌或被当作‘异物’破坏。” 江浅一边观察城隍庙的结构,一边对队员说。
城隍庙的大殿横梁上有一处废弃的阁楼,常年无人涉足,是隐藏设备的绝佳位置。队员们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将 “大型地面监测仪” 拆开,分部件运上阁楼。监测仪的外壳被提前改装成 “木质钟表箱” 样式,表面雕刻着与城隍庙建筑风格一致的花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把天线伪装成房梁的木枝,数据传输线沿着立柱的裂缝布置,这样从下面看完全看不出异常。” 江浅指挥队员进行伪装,手中的卷尺不断测量着位置,确保设备信号接收不受遮挡。
安装过程中,一名好奇的老道士路过阁楼下方,抬头问道:“诸位施主在阁楼上忙活什么?这阁楼多年未用,当心积灰伤了身子。” 江浅连忙笑着解释:“我们是镇上钟表铺的匠人,听闻城隍庙的阁楼安静,特意来此修理一批珍贵的古钟,惊扰道长了。” 老道士点点头,并未起疑,转身离开了。队员们松了口气,加快速度完成安装,当最后一块木板钉好,阁楼中的监测仪彻底 “隐身” 在木质结构中,从外界完全无法察觉。
接下来的三天,江浅团队陆续完成了其他监测点的设备安装:在巫葬遗址的石碑后,将微型传感器嵌入石碑底座的缝隙中,仅露出一个针尖大小的信号接收孔;在地脉枢纽节点的老槐树下,把传感器伪装成树洞里的 “木质摆件”;在铜棺阵周边,利用棺阵的青铜构件,将传感器的金属外壳打磨成与青铜一致的色泽,固定在构件内侧。每安装完一处,队员们都会退到远处观察,确保设备不引人注目,才前往下一个监测点。
与此同时,1938 年的战场废墟上,赵工程师团队正面临着恶劣环境的考验。废墟中遍布炮弹坑和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零星枪声。“大家注意脚下,避开未清理的炮弹残骸!” 赵工程师手持探雷器,走在队伍最前面,为队员们开辟安全路线。首个监测点位于时空裂缝残留区的一处断墙后,队员们需要在断墙内侧安装 3 台微型传感器,形成三角形监测网。
断墙周围的地面松软,布满碎石,队员们只能跪在地上,用工兵铲一点点清理碎石,再用水泥固定传感器底座。一名队员的手套被碎石划破,手指渗出鲜血,他简单包扎后,继续专注地安装:“传感器的角度必须精准,偏差不能超过 5 度,否则会影响信号捕捉。” 赵工程师则用水平仪反复校准传感器的位置,确保每一台设备都处于最佳监测角度。
安装过程中,一阵狂风突然袭来,卷起漫天尘土,队员们立刻用身体护住传感器,避免设备被尘土覆盖。“快把防水布展开,固定在断墙上,防止接下来下雨损坏设备!” 赵工程师喊道。队员们迅速行动,用绳索将防水布固定在断墙顶部,形成简易的防雨棚。尽管环境恶劣,但经过两天的奋战,1938 年的 4 各监测点全部完成设备安装,每一台设备都在防雨、防尘的保护措施下,稳稳地矗立在监测位置。
设备安装完成后,调试工作随即展开。在 1913 年的城隍庙阁楼中,江浅打开监测仪的调试界面,输入校准参数:“首先进行‘信号接收测试’,发送模拟时空能量信号,观察设备的响应。” 队员们在阁楼下方的广场上,用便携式信号发射器发送模拟信号,监测仪的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清晰的信号波形,频率、振幅等参数与模拟信号完全一致。“信号接收正常,接下来进行‘数据传输测试’,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现代共享平台。” 江浅操作设备,发送测试数据,现代实验室的共享平台上,很快接收到 1913 年城隍庙监测点的数据,传输延迟仅为 0.3 秒,符合要求。
在 1938 年的监测中心,赵工程师团队也在进行紧张的调试。他们通过 “能量波动模拟装置”,向传感器发送不同强度、频率的模拟时空能量信号,测试设备的灵敏度。当模拟信号强度低至 0.1 单位时,传感器仍能准确捕捉到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的终端上。“灵敏度测试通过!接下来进行‘异常预警测试’,设置能量波动阈值为 15 赫兹,当模拟信号超过阈值时,设备应自动发出预警。” 赵工程师输入指令,当模拟信号频率升至 16 赫兹时,监测中心的警报声立刻响起,屏幕上弹出红色预警提示,同时向现代共享平台发送了预警信息。
调试过程中,团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913 年巫葬遗址的传感器因地处地脉深处,信号传输强度较弱;1938 年战场遗迹的传感器受到环境电磁干扰,数据出现轻微波动。针对这些问题,江浅团队在巫葬遗址的传感器旁加装了 “信号放大器”,赵工程师团队则在战场遗迹的传感器周围布置了 “电磁屏蔽网”,经过再次调试,所有设备的性能均达到设计标准。
当最后一台设备调试完成时,夕阳已西斜。1913 年的雾灵镇渐渐安静下来,城隍庙阁楼中的监测仪屏幕上,时空能量曲线平稳跳动;1938 年的战场废墟上,监测中心的终端闪烁着绿色的正常指示灯。江浅和赵工程师通过时空通讯器互通情况,两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监测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接下来就是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为时空稳定保驾护航。” 江浅说道,目光望向远处的钟楼,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 有了这些 “隐形的守护者”,每一个时空的异常都将被及时发现,每一次危机都能被提前化解。